王建军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非常重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也能提升语文学习实效,运用以读促学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非常关键且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朗读,要将朗读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渗透和传递,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当中。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日之学在于读”,利用朗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既有效朗读,也促进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趣味朗读,提升课堂参与性
(一)围绕课程,衔接得当
朗读教学针对的受众群体是学生,目的是在结合学生的特性基础上,借助朗读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是为了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兴趣。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融入趣味性因素,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非常重要。教师要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朗读教学,围绕课程有效衔接学生和教材内容开展趣味朗读,以朗朗上口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语文学科内容,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和动力,进而自主实现自我学习成效的升华,让朗读具备实效。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场景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进行趣味朗读,由两名学生进行儿歌接力,学生在朗读“一只海鸥”“一条帆船”的时候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当一组中一名学生说完“一只海鸥”时,可以伸长双臂做飞鸟状,另一名学生则接力下一句“一条帆船”,可以双手做波浪状表示船在海中游。另一组中一名学生就要说“两只海鸥”,并且做海鸥翱翔的动作,下一名同学要说:“两条船”。当数字越大或者越拗口的时候,学生就越容易出错,出错的同学就要站出来。经过几轮筛选之后,进入决赛局的同学则可以进行击鼓传花较量,选出获胜者予以奖励。以这样的形式为朗读教学中融入趣味性因子,加强学生的课程印象,提升学生的朗读参与兴趣,同时也围绕课程进行了有效衔接。可见,开展趣味朗读,既能提升学生的朗读参与兴趣,也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既达到了书声琅琅,也贴合了以读促学的教学原则。
(二)合理设计,加强教学
趣味性朗读教学固然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但教师也要注重趣味朗读的合理性,需在围绕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设计,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这才是朗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在趣味朗读开展的过程中,既要围绕课程衔接得当,也要合理设计加强教学。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在打造趣味性朗读教学课堂时,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故事内容,真正提高教学质效。教师需要明确趣味性朗读只是教学手段,不能全部代替课堂教学,要注重其趣味朗读的合理性,真正实现以读促学。如该课程主要围绕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表达无论在何种境遇都要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也是朗读教学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中心思想。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在选取角色之前,教师可以将每个角色在黑板上列举出来,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角色的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种动物的特征。分析完角色特点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教师需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选择情况为其临时组建分角色阅读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在每一个角色朗读过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便于在趣味性朗读中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提高朗读教学实效。在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情感的代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样的方式,既为朗读增添趣味,也对其进行合理设计,落实了以读促学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互动,加强情感代入
(一)明确核心,提升理解
朗读是情感代入的教学活动,只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才能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鳴,进而提高学习实效,贯彻以读促学的原则,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朗读和情感之间彼此协助、相辅相成,这是朗读教学的核心,需要教师特别明确。为了让学生代入情感朗读课文,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进行良好互动,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使其进一步代入情感自主进行朗读。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静夜思》教学为例,因为涉及古诗词,其朗读的韵味和节奏与现代文朗读有所不同,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互动之后再次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代入情感,即构建书声琅琅语文课堂。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第一遍粗读,其间与学生进行问题互动,比如:词句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本意是抬头看着窗外的明月,思念我远方的故乡。这是诗词的本意,但为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象“身在异乡,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感觉,以这样的问题为切入点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让学生说说内心的想法,既让学生理解诗词,也借助诗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围绕问题,有的学生说出了内心的想法,有的学生直接引用原文诗词,这也从侧面表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再次带领学生进行第二遍精读,有了对诗词的理解和情感的代入,第二次朗读更具实效,不仅书声琅琅,也提升了学习实效。可见,这样的方式既明确了朗读教学的核心,也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其融入了情感,切实提升了朗读教学的实效。
(二)有效互动,避免教学断层
在朗读教学中加强互动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朗读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在加强理解的基础上代入情感,确保朗读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做到书声琅琅以读促学。因此,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要保证互动的有效性,要借助互动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了解,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朗读实效,避免教学断层,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池》教学为例,教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词含义,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融入到朗读当中,这种方式贴合了小学生的特性。但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却容易忽略互动的有效性,继而造成教学断层,不利于学生的情感代入。因此,教师要加以改善,如针对原文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以借助图文,让学生了解荷叶刚刚“崭露头角”的画面,或者蜻蜓站在上面的景象;可以试问学生是否在电视上或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中所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自己脑海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场景描绘出来。当学生心中有了初步想法之后,教师再通过现有的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现多种多样的荷塘情境,借此给予学生直观的画面感,使其更好地解析诗词,而非单独带领学生进行图文欣赏,造成教学形式和教材内容的断层。可见,先借助图文结合诗词加强理解再通过互动营造画面感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代入,避免教学断层,在书声琅琅的同时以读促学,让诗词朗读事半功倍。
三、融入多元化因素,加强朗读兴趣
(一)丰富课堂,优化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多元化教学元素,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也能优化教学形式,对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必要元素,但朗读教学成效还有待提高,其原因在于传统朗读的机械性、枯燥性,这些特性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降低了朗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借助多元化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优化朗读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朗读有趣,愿意朗读,进而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线上程序优化朗读教学,建立“音画同步”程序,围绕课程内容配备合适的视频画面和适合的配乐,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杨树高,榕树壮”同步画面中要出现杨树和榕树,要尽量贴合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图画,体现杨树的高和榕树的壮,画面周围要附有文字,可以在文字上标注拼音,兼顾不同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先執行程序,播放相应视频,再由学生进行跟读,待熟悉过后,由学生在“音画同步”的状态下进行单独朗读,此时程序会开启录音功能,将学生的朗读进行录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针对性评分和指导。可见,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带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朗读具备实效,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二)课下衔接,有效应用
朗读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做到课上课下的有效衔接,才能让学生对朗读具备长期性的兴趣,真正优化朗读教学,提升语文朗读实效。因此,教师要应用多元化元素做到课上课下的有效衔接,既提升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单元教学为例,拼音的读和写尤为重要,需要借助多元化元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既做到课下衔接,又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学习平台,运用微课,将拼音发音以小视频的形式上传到平台上,让学生可在家长监督下在平台上自行完成录制。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设计多个版块,在录音版块让学生可自行录制音频,如“a,o,e”,学生根据平台上的拼音提示录制音频,点击发送,教师则在后台实时接收,及时对学生的音频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的方式,既利用多元化教育平台进行了课下衔接,也逐渐帮助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对朗读教学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四、专题组织,重视语文朗读
(一)朗读活动,提升能力
以读促学既要利用朗读加强语文教学,也要借助朗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以读促学开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改善教学、提升学习实效,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让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开展“专题朗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朗读,只要语言清晰、能够将课文完整朗读即可。教师则根据学生选择的朗读方式进行针对性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提升,也要让学生重视语文朗读,切实融入日常语文朗读中。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当中的《村居》和《咏柳》都是古诗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结合课文,选择配乐辅助或者合作朗读,并将朗读的文章进行简单总结复述。如有一名学生选择在合适的配乐辅助下进行《村居》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还搭配一定的肢体语言,使得整个朗读过程更加饱满丰富。朗读过后,该名学生也围绕内容对其进行总结和复述,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方式既开展了专题活动,也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朗读中,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二)以生为本,重视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能力,利用以读促学,可以优化朗读教学,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但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始终存在一个教学误区,就是没有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实现以学定教。只有在贯彻以生为本的情况下重视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提升朗读实效,促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还有的教师在朗读教学时,没有对朗读方法和朗读时间进行合理设置,以至于学生对语文朗读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加以优化,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重视朗读教学。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明确课程中心,继而将每一段中的重点词汇进行标注,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准确断句。如文中“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其中“千人糕”是本句的重点,在朗读的时候要将这三个字进行连读,才能体会文中核心,不能在该词汇中进行断句,反之如果错误断句,不仅会影响朗读实效,也会造成学习偏离。这种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切实了解朗读的技巧,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继而重视朗读,提升朗读实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以读促学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不仅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朗读教学,更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保证朗读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朗读具备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