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忠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让学”策略越来越被广大数学教师所关注。“让学”策略的有效落实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效的探索空间,促使学生展开深度思考,锻炼逻辑能力和迁移运用思维能力,最终获得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展开关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让学”策略的一些思考与探索,以期给予广大教师一些参考。
一、彰显对生动情境的运用,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关注生动情境的有效介入,更好地辅助学生深度思考这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价值,积极地展开关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分析与解读,立足于其中的一些关键知识或数学规律等挖掘一些生活实际元素,逐渐深度融合于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更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实现更有意义的提升。
(一)对生活化动态情境进行彰显运用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本身的解读信息与转化信息的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是相对复杂的,尤其是在新课学习中,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把握停留在一个相对浅显的层面,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去接受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主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生活化动态情境的有效构建能够充分改善学生的这一情况,首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动态元素往往都是学生所熟知或相对了解的,其内容本身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感觉,情境本身则可以作为学生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一个有效媒介。当学生进入情境时,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展开对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不断对比与分析,建立一定的转化思维,逐渐将复杂或具有难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相对具象化的生活元素,实现更高效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生活化动态情境的有效彰显与运用往往可以为学生营造更真实的感觉,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介入的当下,一些动态情景的呈现方式更丰富,带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冲击力。数学知识体系是庞大,不同的知识点往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长期接触生活化动态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则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感染,意识到数学知识本身的丰富内涵以及实际运用价值,逐渐在浓厚的体验中实现有效积累,建立相应的运用意识与迁移能力。可以说,数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动态的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生动情境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推进“让学”策略的过程中应意识到切入生活化动态情境的重要性,积极地展开对学生现实生活环境的探索,将情境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密切联结,逐渐构建出更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更广阔和有效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元、角、分与小数》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实例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转化与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经历这个过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转化与迁移运用的态度或思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应展开对先进数字技术的运用,强化一些情景图的展现效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开始之初,首先,教师展示一个这样的情境: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趁休息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出示主题情境图)。教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呢?”(让学生说出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价格,并说出笑笑和机灵狗想买什么。)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笑笑他们玩累了,十分饥饿,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来扮演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服务呢?”
具体的游戏形式为:一人扮演顾客,一人扮演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令顾客满意,可以加1分;顾客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可以加1分,轮换着扮演。如一个面包4元6角,一瓶橙汁3元7角,那么买一个面包和一瓶橙汁则需要花4.6+3.7=8.3(元)。学生在不断进行生活场景体验的过程中展开相应的练习,主动发现其中的数学思想与规律,获得有意义的提升。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总结,与学生共同评选“优秀服务员”和“精明顾容”,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将生硬的数学问题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此可见,生动情境的有效彰显与运用,在全面提升课堂实效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巧妙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更有意义的学习成果。相应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动态性发展构建类似的教学场景,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識与能力的提高,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突出对实验操作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关注实验操作活动的有效设计在更好地辅助学生实现动手与动脑结合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展开关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分析,以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明确实验操作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意义上的实践过程展开数形结合,立足于具体的实验步骤不断发散思维,逐渐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达到转化教学理念的目的。
(一)对实验操作活动进行突出设计的价值
从小学生本身的发展特质来分析,其本身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但是由于学生长期接触数学知识,很多情况下,数学课程对学生不具有新鲜感,表现为学生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主动性较弱的情况,好奇心没有得到激发与调动,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实验操作活动的突出设计与介入能够充分改善学生的这一情况,首先,实验活动本身必然会延伸出实验工具与材料,而且会呈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些元素都可以成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载体,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当学生在参与可以满足其好奇心的活动时,往往伴随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高效率的思考与探索,改变消极心理。
其次,笔者认为,实验操作活动的突出设计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不论是客观存在的实物,还是实验步骤的演变,往往都能给学生带来清晰且直观的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更有效的思考空间,当学生进入其中时,往往可以对一些实验模型进行多个维度的观察,立足于亲身操作与经历进行有意义的感知,这种方式往往会使学生记忆更深刻,更有深度地掌握数学知识,不断优化学习效果。
最后,实验操作活动的突出设计还有助于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可以说,活动本身的特质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实验的推进往往伴随着一些实验数据的产生和变化,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操作、对比、分析、推理、归纳等,经历实验的发展过程。同时,学生本身的思维也会不断建构,结合步骤整合一些数学原理或规律,在脑海中进行相应的还原,获得学习成果的同时,实现建模思想或空间观念的不断发展。
(二)运用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实现手脑结合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推进“让学”策略的过程中,应意识到实验操作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地展开对课程关键知识的提炼,将活动本身的形式变得更贴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发展需要,逐渐营造更加自主以及具备探究性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手脑结合。
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营造一个真实的模型拆分活动,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知相关原理,自主体会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与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理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空间观念。
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首先,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纸盒,并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以及这个圆柱是怎样制作的。有的学生说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教师要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引导学生思考圆柱体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拿出剪刀和圆柱体纸盒,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沿着棱进行拆分,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教师运用课件展示圆柱体的展开图,并标明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多媒体内容进行对比,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再进行侧面积与底面积的组合,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如“做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高是50厘米,底面直径是3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在具有一定变化的问题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辅助其展开对知识的转化运用,发展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由此可见,实验操作活动的有效突出设计,在全面提升课堂实效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体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从另一个角度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落实了“让学”策略。相应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征构建类似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真实探究,发展学生的推理思维与能力,使其获得更有意义的提升。
三、强化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让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有效碰撞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关注合作学习模式在更好地促使学生实现思维上碰撞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价值,积极地展开对全体学生的有效鼓励与引导,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交互,通过共同分享与引领来获得提升,将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延伸,并调动自身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合作学习模式的落实是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学生进入与他人交互的过程中时,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不仅可以积极地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且可以从他人的表述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实现多维发展。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教师也应做好准备,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打破固有合作学习模式的限制,充分遵循互补性原则,使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进行灵活组合,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彼此的作用,达到互相引领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分工合作的任务,强化学生的协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让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大趋势。首先,一线教师应注重对生动情境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感觉,引导学生展开更具深度的思考,在真实的体验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积累,建立相应的运用意识与迁移能力。其次,教师也应注重突出对实验操作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意义上的实践过程,展開数形结合,获得清晰、直观的感受,实现建模思想的不断发展。最后,教师应强化对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交互,通过共同的分享与引领获得提升,强化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