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作为将学生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的关键性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得到充分激活。因此,在设计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需确保内容设置具备探究性、活动性、应用性、趣味性特征,活动设计要体现情境性、问题性、互动性、延展性特征。
一、内容设置要体现探究性、活动性、应用性、趣味性
(一)立足知识逻辑,突出课程探究性
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最本质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为了让数学知识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需要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课程时,保持课程的内在逻辑性,让学生能在实践课程中做到对知识内容的充分探究,进而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为例,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含义。
2.在对比、实践等操作中,自主探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向周长的多种方法。
首先,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引导学生作答:书桌、黑板、篮板、讲桌、地板、门、窗户等。其次,教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让你测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你会如何测量?是否能借助实际操作具体测量呢?大家开动脑筋,看谁能发现更多方法”,引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学生需要先明确周长的求取方法,再确定自己需要计算周长的物体,最后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求取周长的方法。按照这样的逻辑思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很快得到需要的数据。
因此,在设置具体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保证探究内容的逻辑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能够做到借助实践活动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
(二)立足知识内容,突出课程活动性
在设置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应立足数学知识内容,体现数学课程的活动性。从课程设置本身来讲,实践活动课程需具备数学和活动两个基本要素,既要让学生从单纯的数学知识传授课堂中走出来,也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做到多操作、真实践、巧思考,实现借助数学实践活动课程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为例,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对以下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
1.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可以做到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2.能够在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和旋转后的图形,建立起基本的空间观念。
3.认识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以上知识内容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熟练掌握的基础性内容,只有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后续的实践活动课程才能顺利进行。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设置“动手做一做”实践操作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完成风车、扇子、旋转门等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是如何运用于生活、是如何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总之,学生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完成布置的活动任务,才能让活动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三)立足生活实践,突出课程应用性
数学学科是与实际生活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不仅仅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且因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能将数学知识束之高阁,应让学习的知识内容更接地气、更贴近实际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做到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的学习和实践: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单式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够做到根据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相关知识内容做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和,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考查。如教师为学生设置应用性实践探究任务,即运用单式统计表统计班级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和课外书籍类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身所学的知识内容,以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表格格式的正确性,以确保实践活动能够成功完成。学生自主完成数据统计,不仅是对自身知识掌握的一次检验,也是对自身知识应用能力的再次考查。
应用性是实践活动课程必备的特性之一,其为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提供可行性条件,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外化应用。
(四)立足学生心理,突出课程趣味性
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讲,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困难重重,还枯燥无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置实践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确保实践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不一样的数学知识学习体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可知,学生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时,不仅会表现超高的兴趣,还会更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实践活动问题的解决。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中“算24点”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的口算。教师可以借助于游戏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本节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分发扑克牌(扑克牌为教师事先准备),从A—10各一张,其中A表示1,让学生任意拿出三张扑克牌,利用三张扑克牌上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法计算,而且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最后需要算出的数是24。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课程的新奇,更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又可以保证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趣味性,促进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活动形式,让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呈现正相关。
因此,在设置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趣味性特征,要立足学生心理,找到学生兴趣点,让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更具成效、更显价值。
二、活动设计要体现情境性、问题性、互动性、延展性
(一)情境创设,趣味导入
对于小学生而言,受其自身成长阶段的影响,使其无法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借助特定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趣味性的导入内容逐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运用学生喜欢的事例、喜欢的形式等创设情境。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充满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趣味课程导入,帮助学生完成三视图、观察简单物体形状的学习。在课程初始阶段,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形式进行课前导入,先在讲台上摆放一个各个面上都有不同花纹的箱子,再邀请学生来到台前进行实际观察。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获得的图形面貌存在区别,不仅花纹存在区别,而且观察所得的平面图形也存在差别。当学生发现存在差别后,就会产生想要探索差别出现的原因,最后教师便可以顺势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这样更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可见,教师借助创设情境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知识学习、有效调动学生对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提供可循路径。
(二)实践探究,问题解决
数学实践活动课程与一般数学课程的区别在于,实践活动课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感受、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做到从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践内容选择学生独立探究的方法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作用,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设置的实践活动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设置实践探究的题目:希望小学三年级有三个班,每班45人;四年级有两个班,每班48人;五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2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对基本的数据内容进行整理,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内容求取相应的问题结果,不仅让自身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还让自身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
(三)交流汇报,有效互动
实践活动最不能忽略的环节就是学生对自身实践成果的汇报。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任务后,应学会对实践成果进行整理和汇报,并在汇报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实现有效互动、共同提升,让学生真正做到用活动促进思维成长、促进教学质量改善。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为例,在学习“梯形”知识时,学生需要认识梯形、了解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让学生做到对上述知识内容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中掌握上述知识内容。学生需要找到自己身边的梯形,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对梯形做好分类整理,在新一节课上进行汇报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活动,并将获取的资料内容进行条理清晰的整理,以确保交流时可以正确、完整地传达想法和观点。
这样的形式,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推动作用。
(四)总结深化,延伸拓展
总结环节是整个实践活动的点睛之笔,如果缺少该环节,学生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就会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会让实践活动没有做到切实的知识总结和深化分析,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对此,在实践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到活动中优秀和不足的地方,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经验。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事件发生的随机性有充分了解,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汇,并能够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摸球”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袋子中分别放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球,学生需要依次摸取,猜测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在摸球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对摸取数据进行记录,为后续的总结复习做准备。学生在摸球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是袋子中的球体都有被摸取的机会,摸到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还可能是黄球,而且从概率角度分析,每个球被摸到的概率相等,但在实际摸取中会出现某个球被多次摸中的情況。所以,针对需要实践活动辅助的数学知识,教师要设置好相应的实践活动课程,并结合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可以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应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积极开发与利用,充分展现其价值和效用,不断促进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