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康城羊马墙小史

2023-08-15 17:54:55金连玉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7期
关键词:城垣建康大城

金连玉

羊马墙是筑于城垣外侧、城壕内岸,一道单独加筑的矮墙,用以拒敌并对城垣起屏蔽作用。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防御工事之一,羊马墙起源于中原北方地区,因战时可容纳避难平民所携带的猪羊马牛等牲畜而得名。早在先秦时期,文献就记载在主城墙与城壕之间有名为“雉堞”或“女墙”的小隔墙,所处位置和性质与后世的羊马墙类似,一般被学界认为是羊马墙的雏形。唐代以后,羊马墙被广泛应用并形成制度,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有了“羊马墙”的专名。这种在古代城市防御中常见的城防设施,至今在甘肃安西县锁阳城址、高台县骆驼城址、安西县巴州古城址等中仍保存部分遗迹,基本能够分辨其大致位置与形制特点。如经调查锁阳城东、南垣外25米处各残存一段羊马墙,夯土版筑,残高1—1.5米,整体低于主城墙,墙外还有部分城壕遗迹残存。(李并成《古代城防设施—羊马城考》)

唐末五代,羊马墙从北方传播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并由于宋金战争等的胶着,在江南等地流行。南宋建康作为东南重镇,肩负着护卫京师的重任,正如时任中书舍人的季陵所言,“国家之根本在东南,东南之根本在建康。雄山为城,长江为池,舟车漕运,数路辐辏,正今日之关中河内也”(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由于建康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屡有定都之议,南宋一朝多次开展修筑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属景定年间时任建康知府的马光祖主持的城池修筑:“以开壕之土培厚城身,创硬楼四所一百七十八间。又于栅寨门创瓮城,及硬楼七间,闪门六扇,皆裹以铁,圈门一座,址以石,武台二座,铁水窗二扇,绕城浚壕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以深五丈、阔三十丈为率。城之外壕之里皆筑羊马墙,其长如壕之数”(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此外,《武经总要》也记载,这一时期的建康城已具备了城楼、角楼、弩台、城壕及羊马墙等完备的城防设施。

南唐至南宋时期建康城的城垣与城壕遗迹,在近年考古工作中屡有发现。不过,从近期考古材料来看,部分城垣与城壕之间距离较近,似乎难以设置羊马墙等防御工事。那么,建康城是否如文献所言设有羊马墙?其样式是否与北方流行的一致?羊马墙从北向南流行的过程中是否有所变化?本文拟结合考古、文献及图像材料,对南宋建康城羊马墙设置情况以及形制变化进行初步讨论。

羊马墙的基本位置与距离

一般而言,羊马墙常和城墙、城壕配套而建,是位于城墙外、城壕内的一道低矮围墙。如《墨子·旗帜》篇中,曾收录有一段城防守御的文献,内含羊马墙与城垣、护城河的相对位置,“寇傅攻前池外廉,城上当队鼓三,举一帜。到水中周,鼓四,举二帜。到藩,鼓五,举三帜。到冯垣,鼓六,举四帜。到女垣,鼓七,举五帜。到大城,鼓八,举六帜。乘大城半以上,鼓无休”。其防御效用,如南宋陈规所言,“大凡攻城,须填平壕,方可到羊马墙下。使其攻破羊马墙,亦难为入,入亦不能驻足。攻者止能于所填壕上一路直进,守者可于羊马墙内两下夹击,又大城上砖石如雨下击,则是一面攻城,三面受敌”(《守城录》)。因此,从整个城防体系来看,羊马墙作为护城河内增筑的一道墙式防护工事,既有阻止攻城敌军冲过护城河的作用,又有减杀护城河敌军的作用。

羊马墙作为设于主城城墙与护城沟壕之间的防御工事,与主城、护城沟壕之间的大致距离在唐宋时期文献中也有明确记载。如《嘉泰会稽志》记载“壕之内岸筑羊马城,去大城五步”,南宋陈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言,“又羊马墙脚去大城脚止于二丈,不令太远者,虑大城上抛掷砖石,难过墙外,反害墙内人;又不令太近者,虑其太窄,难以回转长枪”等。因此,晚唐北宋时期大城距羊马墙多为十步,南宋以后多为四五步。按唐宋时期丈尺,一尺合今0.31米,四五步相当于6.2—7.75米。并且,唐宋时期羊马墙的厚度应该在六尺左右,即1.86米,南宋时期又多在羊马墙内侧加筑鹊台,使得羊马墙(含鹊台)下部宽度在十尺左右,即3.1米。因此,结合羊马墙与大城的距离,及羊马墙下部本身厚度,如果南宋时期需要在大城城墙外建造一座羊马墙,至少需要直线距离在8.06—10.8米的空间。

南宋建康城垣与护城沟壕基本距离

南宋建康城基本延续南唐金陵城城墙与城壕,城垣“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护城沟壕绕城“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景定建康志》)。护城沟壕利用台城北堑、五龙潭、清溪、长江等天然河流與人工河流共同组成,其范围“自北门桥东南至于大中桥,截于通济城内,旁入秦淮,又自通济城外与秦淮分流,绕南经长干桥,至于三山水门外,与秦淮复合者,杨吴城壕也”(《金陵古今图考》之《境内诸水图考》)。建康府城城墙因距护城沟壕较近,位置较为明确,一般认为沿今南京城墙通济门、武定门、中华门至西水关,水西门向北至汉中门东北折,沿五龙潭至广州路,再经广州路到珠江路南侧北门桥、太平桥至竺桥南折,再经逸仙桥、复成桥至东水关一线,不过部分地段较明代城墙内缩。如1991年在拓宽集庆路时,曾拆除明代城墙西侧一段长约48米的墙体,经考古发掘表明这段墙体自上而下墙基、墙身构筑浑然一体,地层清晰明确,均为明代地层,未见利用南唐、宋元旧城的迹象。并且,随着城西干道的修筑,以及1995年中华门东缺口因拓宽道路拆除一段明代城墙,其结构均与集庆门段城墙相似,结合考古发现,基本可推测南唐都城西侧城墙应较明代城墙东缩。

部分南唐城墙遗迹在南京城市考古工作中也有发现,如2001年在武定门至雨花台之间的明城墙东南转角内侧土岗上发现一处建筑遗迹。该遗迹为向上略有收分的建筑台基,砌筑考究,通体铺设城砖,城砖与南唐二陵及南京地区发现的南唐墓砖相似。发掘者根据遗迹位置及砖构墩台的建筑特征,推测为南唐都城城垣附属建筑的伏龟楼基址。虽其具体性质有待讨论,但根据其走向推测该建筑遗迹属于南唐东墙南侧一段城墙遗址,距外秦淮河护城沟壕距离较近。此外,2022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玄武区鸡鹅巷发现一处南唐北城墙遗址,该遗址位于北门桥以南,北临护城河5—10米。

据《景定建康志》所载,建康府城“绕城浚壕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以深五丈、阔三十丈为率。城之外壕之里皆筑羊马墙,其长如壕之数”,表明建康府羊马墙筑于城壕之里,长度和城壕一致,基本环绕府城城墙一周。同书所绘《府城之图》中,除绘制有城内行宫、官府、军营等重要建筑,也绘有城垣、护城沟壕、城门及瓮城等重要城防设施,但并未标明羊马墙的位置与基本形制。从目前考古发现看,南宋建康城部分城墙与城壕之间距离较窄,如《南京城墙志》所言,在城墙之外城壕之内皆筑有宽四丈一尺,即宽12.75米的低矮羊马墙,恐不准确。

建康城羊马墙的设置与形制变化推测

长江中下游自然环境与北方中原地区差别较大,水网稠密,部分墙体邻水较近,如北方般在城墙以外10米范围全线设置羊马墙恐难实现,因此南宋陈规《守城录》中对羊马墙也有“去城远近,各不相同”的描述。如扬州城地理环境与南京相似,嘉靖《惟扬志》中所附“宋三城图”中,在宋代宝祐城城墙与城壕之间绘有一周防御设施,有学者推测为扬州城羊马墙,这段羊马墙紧邻城壕所建,符合宝祐城水系纵横的防御特点。此外,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应诏绘制仿宋院本《金陵图》,描绘了宋代金陵城乡的地理风貌和风土民情。其中,在所繪东城门外,城壕内外两侧还绘设有两道矮墙,根据羊马墙位于城墙外、沟壕内的特点,内侧矮墙或许为文献中所记的羊马墙。但这段低矮的墙体距离城壕接近,并且较为低矮、简陋,与位于北方中原宽广地区的羊马墙已大不相同。

联系上述考古、文献及图像资料,并结合南京自然环境特点,推测这一起源于北方地区的城防设施,在长江以南区域流行时因地制宜地发生了一定变化,逐渐成为适合本地防御特色的城防要素。此外,至正二十六(1366)年朱元璋在政权逐渐稳定后,改建应天府城,对原城墙、城壕都做了扩建,如洪武元(1368)年开始疏浚原护城壕,洪武六年(1373)开始加高增筑城墙,部分距离城壕较近的羊马墙或许在这一系列城防扩建过程中,被挖掉废弃,因而在考古工作中未发现羊马墙相关遗迹。

羊马墙起源于中原北方,是冷兵器时代城壕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唐末五代后在南方地区逐渐流行。但鉴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羊马墙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时产生了一定变化,部分区域羊马墙距离护城沟壕较近,且不再似北方一般宽广、高大,逐渐从城垣与城壕之间独立的墙体演变为城壕内的简陋矮墙,为城壕的防御提供一定屏障。南宋建康城地处宋金边防,多借鉴北方中原地区防御元素增强城防守御。不过,联系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水网密布的环境特点,并结合目前考古发现及图像资料,建康城外环绕护城沟壕,但部分沟壕距离城垣较近,难以提供足够空间设置宽大的羊马墙,推测羊马墙的设置与文献中记载有部分出入,可能并非全线设置,或如《金陵图》所描绘,紧邻城壕内沿而设,墙体也演变为简陋的矮墙,其城防系统仍然以高大坚深的城墙与城壕为主。

元末以后随着火炮、火铳等热兵器的兴起与广泛使用,羊马墙失去了原有的防御作用,逐渐被废弃,新筑的城池也不再修筑羊马墙。元末明初,朱元璋在原集庆路基础上改建应天府城防系统,推测原本离护城壕较近且并不高大的羊马墙彻底被挖掉废弃,明代南京城以规模宏大的四重城垣配以坚深的护城沟壕作为城防系统,不设羊马墙,羊马墙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防御工事之一,至明代以后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
城垣建康大城
2022中国大城强城指数TOP30
决策(2022年7期)2022-08-04 09:24:16
商山银花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解封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大城衡阳
龙山时代中原与江汉地区城垣建造技术比较
能大能小
现代家庭(2016年11期)2016-11-09 14:21:50
暑假乐开花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大众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