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玉,徐 滔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马鞍山 243031)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双减”政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从法律规定了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这一政策的出台是落实国家教育减负的有力措施,有效避免基础教育的应试化、短视化,优化重构教育生态,夯实我国人才积淀,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好人才培训储备,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得大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互联网是指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网络之间通过通用协议进行电子信号交换的虚拟电子网络。与传统联通方式与信息交换方式不同的是,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与同步性,能够让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交换信息,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也正因为如此,近些年全球互联网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对各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对羽毛球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2.1 加快羽毛球课程教学变革
互联网将传统羽毛球课程教育同时空性转变为同时不同空,突破物理限制与地域限制,满足了全国疫情依然时有复发情况下绝大多数学校通过线上开展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同时由于我国优秀羽毛球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对于身处中西部地区或者教育不够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难以获取相关信息,而互联网具有的低廉成本特性让这些学生能够轻松承担相关成本,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覆盖。
1.2.2 实现个性化体育教学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体育运动,其运动强度虽不及一些大型球类运动,但其对身体协调能力的要求却较高,需要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腿、腰、腹、臂、手腕和手指等全身各部位肌肉,而学生身体情况千差万别,身高、体重、性别、运动基础等多种因素导致对羽毛球课程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别。互联网化能够依赖大数据和互联网,根据上述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课程,开发相关个性化产品与教育服务,满足不同的体育学习需求,并借助这种个性化教学更多关注不同学生在各自羽毛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和特殊性,在“做中学,学中教,教中做”,达到教学做三位一体。
1.2.3 教学模式更为丰富
基于互联网形成的“互联网+”与羽毛球课程结合,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羽毛球课程教学的雷同和单调,各类“云学校”“虚拟校园”等数字化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还能够与传统的实体羽毛球教育课堂相结合,给予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与经历,助力“双减政策”下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互联网背景下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不只是技术方面的简单嵌入与嫁接,而是涉及到资本支持、人才培养、数字规范、信息传输等系列问题,到疫情和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几年相关学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疫情防控、考试升学及心理辅导等方面,对于羽毛球课程互联网转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目前教育系统上简单增加羽毛球课程模块满足线上授课即可,并没有从羽毛球课程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谋划,各部门缺乏协同机制,互联网化工作缺失无序或者责任分管不清,严重影响了推动力度与效果。同时因为这种教学互联网化转型通常涉及到大量信息软件和设备采购维护、专业人才培训、持续研发投入等多重环节,资金要求较高,缺乏足够重视也让资金问题成为了数字化转型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相比乒乓球、篮球和跑步等体育项目,目前大多数羽毛球课程教学仍然处于数字信息和数据应用的初步感知和尝试应用阶段,尚未达到整合运用阶段或者整合工作开展刚刚起步,对于握拍、步法、发球、接发球、平高球、扣杀球、吊球、接杀球、网前球、单打战术、双打战术等每个大项以及对应的小项技术都未能有全面积累,普遍存在数据优化和挖掘程度不足的问题,尚未构建能够覆盖羽毛球课程全部流程的数据,课程应用空间亟待开拓和深化。同时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技术服务供给整体不足,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方案大多都是通用模板或者完全缺失,达不到不同学校、不同细分课程个性化定制的标准,而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水平良莠不齐,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反而对转型工作产生拖累。
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转型在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中属于前沿内容,学校管理层领导会认为投入过多资源或者培养相关人才会耽误常规体育教学工作,反而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对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人才引进和培养较为冷漠,缺乏科学完备的技术人才储备,专业化人才的薪资报酬也缺乏保障,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传统羽毛球课程教师也不再提出参加此类培训和提升的需求,导致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专业人才整体都处于匮乏状态。同时,与其他课程老师相似,羽毛球课程教师常年处于高密度工作状态,难以能够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根据统计显示,我国羽毛球教师在三年内平均参加专业培训的时间只有不到3天,这种密度和强度很显然是无法达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羽毛球教师信息技术的专业素质整体不足。
羽毛球课程互联网转型涉及到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通常需要较强的经费保障与配套制度。我国教育系统的经费是由各地方政府从财政中划拨,再由各地教育部门对各个学校进行二次划拨,划拨的原则是“分级管理、分级负担”,所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学校的经费相对充足,能够支撑学校对于新技术的投入需求,而相对偏远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学校经费保障不足,加之羽毛球相比乒乓球、篮球等优势课程,即便在同一所学校得到的保障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改革和技术创新。
学校应当认识到做好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是在疫情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保证,是提升羽毛球教师队伍应对教学发展变化的重要保障,要着眼于羽毛球教育事业长远发展需要,深化本学校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工作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方法路径的理解把握,以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为契机,更新课程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主体,结合学生兴趣和特点设计课程,既贴近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热点和文化元素,又能够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探索和求知的启发,最终使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
要进一步引进或者支持成立一批符合本校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实际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数字信息创新第三方载体,夯实羽毛球课程教学技术创新与应用水平。羽毛球虽然是体育项目,但其理论知识内涵丰富,技巧性所占的比重远大于一般的对抗性体育项目,特别是其发力技巧往往与本能反应相违背,潜意识反而会阻碍击球的力度,需要精准解析握拍手法和挥拍力量传导,所以要结合特点进一步整合羽毛球教育资源,主动响应羽毛球教学需求,靠前升级信息网络,为羽毛球课程转型提供坚强技术储备库。
以提高羽毛球教师互联网教学素养着力点,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促进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的教师围绕互联网化前沿动态,课程互联网化技术等进行全面学习,不断强化互联网化知识运用,帮助教师接触相关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努力促进专业精研和服务提质。同时,羽毛球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体育习惯等,积极构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色课程体系,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及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分析诊断,根据线上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可以采取合理安排课前资料预习,课中进行视频模仿,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羽毛球规范视频让学生理解,教师根据视频讲解规范动作,根据学生视频的易犯错误制定解决方法和练习内容,让学生下课后巩固练习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课程互联网化获得最佳的羽毛球学习内容和体验,让“双减”政策红利惠及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利用“减”出来的时间健康成长,不断夯实教育发展基础(网络课程安排见下表1)。
表1 项目及视频内容
在新环境和新政策下,应当尽快明确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创新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尽快建立与数字创新工作挂钩的羽毛球课程教师和相关技术人才薪酬体系和升职体系,在学校和部门年度考评中增加对于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实践与成果的量化指标,督促各部门积极参加数字创新培训,鼓励将相关知识内化为体育课程教学日常工作,形成“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的良性机制,从而促进羽毛球课程互联网化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