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可欣
莫愁小记者李可欣
参加江苏小作家“童心同愿”采风团,和同学们一起赴美丽的新疆研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吐鲁番的坎儿井。
听导游说,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能形成今天这样美丽富饶的绿洲,坎儿井功不可没。的确,这一路看到光秃秃的大山、荒凉的戈壁、茫茫的黄沙,几乎寸草不生,只有坚硬的骆驼刺还倔强地生长着,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井水呢?
一下大巴车,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整个人就像进入了烤箱里,似乎下一秒就要融化成水了。我想,坎儿井的水一定是热的吧。
来到坎儿井的出水口,一渠清澈见底的水静静地流淌着,水清得连水底石头上的花纹都看得一清二楚。我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摸了摸井水。“呀,好凉啊。”没想到,这井水像玉石一样清凉。我捧起一些水洒在脸上,瞬间觉得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在享受着这股清凉了。
步入坎儿井博物馆,便看到整个吐鲁番坎儿井的分布图。密密麻麻的井口,就像一颗颗珍珠,组成一条条美丽的项链。穿过旋转通道,一条暗渠出现在我的脚下。隔着玻璃,只见井水唱着欢快的歌从弯弯曲曲的水渠流过。
这么多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水渠为什么要建在地下?渠道为什么是弯曲的,直的不是流得更快吗?原来,坎儿井的水来自天山上的积雪。雪水融化后一部分从地面上流走,被称为径流;另一部分从地下流走,被称为潜流。水从地下穿过是为了减少蒸发,吐鲁番的地势东高西低,弯曲的水道可以减少冲击力,保护泥土不被冲走。一个字:绝!
沿着水渠向前走着,前面真低矮啊,连我都不得不猫着腰才能通过。古代的劳动人民在挖坎儿井的时候,得多么辛苦啊。我仿佛看到一群人赤着脚忙碌着,有的拿着锹一下一下挖土,有的一筐一筐运土,还有的在井上提土……
出了暗渠,我们来到了一片葡萄园。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在架上,就像一颗颗绿色的玛瑙,我禁不住咽了咽口水。坎儿井的生命之水浇灌了园子里的葡萄,还滋润了整个吐鲁番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
奇妙的坎儿井——吐鲁番的生命之源!
点评:小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坎儿井的“水”为线索,串起来坎儿井建造的原理、过程的艰辛以及造福后人等,形式上并列展开,内容上层层递进,语言流畅自然,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