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巧妙运用

2023-08-14 06:24:17沈天成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运用资料意义

沈天成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不仅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是重点学科之一,更是因为语文也是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依据教材文本以及教辅资料开展教学,由教师合理运用资料,完善教学内容,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并使用相关资料,导致资料的辅助教学作用与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在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应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资料,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巧妙运用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资料  运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7-0085-03

资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不仅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可吸引学生的阅读目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其文本鉴赏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研究如何巧妙运用资料,达成理想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资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的教学意义

资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的教学意义,可从三个方面表现:首先,教师通过运用恰当的资料,可有效激发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其阅读知识面,让学生在资料的帮助下,更深入和系统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教师可通过运用合适的资料,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学习目光,便于拓展学生对文本知识之外涉及的文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可通过运用适合的资料,助力学生统揽全文,既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便于教师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融洽师生关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巧妙运用策略

(一)运用拓展性资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资料,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目的,可以选择的资料种类较多,本篇选择运用拓展性资料,向学生展示与文本内容完全不同的资料,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使其在拓展性资料中发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元素,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以《琥珀》这篇文章教学为例,《琥珀》是一篇科普类文章,其内容与自然科学有一定联系,本篇文章所在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其主旨是要求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尝试独立解决。在此教学要求基础上,教师运用拓展性资料,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顺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琥珀》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了,接着科学家对其成因进行推测。从“推测”一词的词义分析可知,是依据已经知道的事情去推理未知的事情,最终得出结论。所以,教师在开展《琥珀》课文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向学生讲解科普文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对科普类文章产生阅读兴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基于此,教师运用的拓展性资料可以是其他相似科普类文章,也可以是与“推测”相关的文本内容[1]。比如选择与“推测”相关的拓展性资料,教师准备绘本《跑跑镇》,带领学生通过《跑跑镇》绘本资料阅读,对《琥珀》这篇文章产生深入阅读兴趣。《跑跑镇》绘本内容是这样的:跑跑镇上的居民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奔跑,在奔跑过程中总是会发生一些意外,而这些意外也总是令人惊讶。看,小猫和小鹰在奔跑过程中碰到一起,变成了猫头鹰。看,一只黑熊和一只白熊在奔跑中碰到一起,变成了熊猫。看,如果一只海豚和公主在奔跑中碰到一起,会变成什么呢?此时,学生根据前面的推测,得出结论是“美人鱼”。这时,教师應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张“琥珀”图片,引导学生阅读,看看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奔跑中碰到一起,会变成什么呢?此时,在拓展性资料《跑跑镇》绘本的铺垫下,学生对《琥珀》这一文章将产生阅读兴趣。

(二)运用背景性资料,深入研究文本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资料,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思想,尤其是一些文本内容讲述的是特定年代的故事,与学生当前生活时代距离较远,学生无法通过文本阅读深入理解文本思想。此时,教师可运用背景性资料,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从客观层面探究文章创作背景,对作者通过文章表现的思想有更深入理解,进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以《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词教学为例,《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闲居在带湖期间创作的,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对词人所处时代所知不多,对词人描写的农村生活也不甚了解,所以在古诗词学习时,即使可以依据教师教授内容完成古诗词翻译,但是却难以更深入理解文本思想。所以,教师可以运用背景性资料,引导学生从古诗词创作背景进行文本思想分析。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古诗词背景资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先介绍《清平乐·村居》的创作背景资料,此时可增加介绍词人辛弃疾相关资料,以此更好地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具体背景资料如下:辛弃疾热爱祖国,主张抗金,因此他一直遭受当权者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斥,所以长时间不得任用[2]。随着时间推移,辛弃疾的理想破灭,于是其更想远离纷争,开始在隐居时关注农村生活,在此时期,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词,《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一。当介绍完相应的创作背景资料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农村生活场景资料:农村生活是慢节奏生活,无需像城市生活一样早晚有时间约束,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接着教师同样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农村生活照片和视频,这些影像资料的同步介绍,将会为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中表述的场景提供有效助力。最后,教师带领学生用白话文翻译古诗词,学生将进一步领悟古诗词各个字词的具体应用价值,感受乡村农家田园生活的静谧和美好,进而感悟作者辛弃疾对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的无限向往,进一步深入研究文本思想。

(三)运用作者性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资料,可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性资料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先对作者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接着通过作者资料以俯瞰视角看待文章内容,将会对文章内容产生阅读想法。

以《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教学为例,《少年闰土》是一篇节选,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与“我的朋友”闰土之间发生的故事,突出闰土的形象,同时也与中年时期的闰土做了明显对比。这篇文章创作于衰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其一直生活在封建政权的压迫剥削、毒害及愚弄环境下。鲁迅先生在1919年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的悲惨现状,尤其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也已经飘摇求索了三十余年,在看到这样的农村现状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同时又不失希望的小说[3]。教师若想有效引导学生对《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进行自主阅读,通过反复多次阅读,探寻出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创造背景资料,还应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资料,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认知,继而对其在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中,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想要通过书写的文章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将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自主进行文章阅读。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是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一生都在进行文学创作。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鲁迅先生的文学之路以及人生学习创作经历,将会使学生对《少年闰土》为什么会被创作出来,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机敏、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是为了与中年闰土进行对比,还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一种向往自由、向往和平的情感。这些,都将会在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时进一步探知了解。

(四)运用补偿性资料,助力学生统揽全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资料,还可有效助力学生统揽全文,有效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多选自名人佳作,这些文章既可独立成篇,便于学生分析性学习,又可有效吸引学生的阅读目光,被文章中的故事吸引。此时,教师可运用补偿性资料,向学生整体讲解教材文本内容,既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又可有效培养学生追本溯源的学习精神。

以《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教学为例,这篇文章选自《西游记》,讲述的是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章内容,可以了解到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有一天它与一群猴子在玩耍过程中发现了一处美丽的瀑布,众猴子都不敢第一个跳进瀑布,于是众猴子讨论决定,谁第一个跳进瀑布,则会被大家选举为美猴王,于是,石猴第一个跳进了瀑布,并且发现了瀑布后面的水帘洞,最终被群猴拜为猴王。在文章的后半段,猴王又产生了新的烦恼,学生知道是什么吗?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4]。实际上,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看过《西游记》这个影视剧,对后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内容如何却并不清楚。这时,教师可以运用补偿性资料,向学生推荐《西游记》这本名著,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以此助力学生统揽全文,有效阅读,进一步了解这篇《猴王出世》对《西游记》的整体影响,同时通过《西游记》整本资料阅读后,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猴王出世》,对文章中不熟悉、不理解的语句,以及一些暗示性语言、铺垫性语言进行再一次理解性分析阅读。对小学生而言,《西游记》这部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具有很强的阅读吸引力,在教师介绍“九九八十一难”“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关键词时,学生对《猴王出世》将会有更强烈的阅读想法,并在文章学习前后,利用课下时间阅读《西游记》,此时,将会对“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名著也将产生阅读想法,更好地学习文章内容。

(五)运用文体性资料,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资料,不仅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内容,更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内涵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将逐步形成,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等都将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应重视在这一关键培养阶段,利用资料的丰富性,稳步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同时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策略,突显学生在课堂的學习主体地位,帮助和促进学生依靠主观学习能动性学好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可运用的资料种类繁多,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可以运用文体性资料达成教学目的。

以《松鼠》这篇课文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其内容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特点,松鼠是漂亮的、乖巧的并且是驯良的,它们很讨人喜欢。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主要是向读者清晰明了地讲明一件事情,或者是介绍一个事物,整体讲述内容平叙无华,并没有很强的情节感。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说明文的阅读兴趣并不大,进而在文章内容学习时,学生在兴趣缺乏的阅读基础上,并不会对文章讲述内容有过多的学习感受,学习效果一般,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将难以有效提高。为了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说明文,顺利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可以运用文体性资料,向学生先介绍什么是说明文,并且寻找类似的说明文文章,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说明文的特点[5]。与此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文知识预习时,通过互联网查找与“松鼠”相关的其他体裁文章,比如童话故事,这类小学生比较喜爱的文体文章进行知识学习,对“松鼠”的具体生活习性、外貌特征以及生理特点等有一个大概认知。在此阅读基础上,再进行说明文《松鼠》阅读,将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耐心阅读,理解性学习,逐渐地,学生将会发现说明文的特点,找到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进而逐步提高文本阅读素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资料种类繁多,比如,可以运用拓展性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运用背景性资料,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思想;运用作者性资料,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运用补偿性资料,便于助力学生统揽全文;运用文体性资料,可稳步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可见,资料的合理选择与巧妙运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广军.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巧妙运用[J]. 试题与研究,2022(26):191-193.

[2]颉亚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巧妙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2(34):29-32.

[3]刘玉杰.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巧妙运用[J]. 教育艺术,2022(7):71.

[4]初光伟.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巧妙运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286-288.

[5]金菊.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巧妙运用[J].教师博览,2020,10(36):38-39.

猜你喜欢
运用资料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义的一天
Party Time
JUST A THOUGHT
PAIRS & TWOS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集约化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6:45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