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志愿填报时,总会听到有关专业冷热的话题讨论:“××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专业没落了,学了没前途”“××专业太冷门,毕业就失业”……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学专业的冷热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换更迭。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大学热门专业变迁史。
●20世纪70年代:文史哲基础学科,高考状元的首选
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第一年,给了无数的学子改写命运的机会。不少知识分子苦熬多年终于迎来转机,能够重新拾起自己想要做的事业、学问。“当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到考场参加考试,考场的课桌都是破破烂烂的,写字一不小心就戳出个洞……”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人这样回忆。
对于那时的大学生而言,报考的热门专业是中文系,其次是历史系、哲学系,理科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数学系。
当时,厦门大学文科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中文系,是名副其实的热门专业。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郑林说:“当时文史类是大热门,光我们班就有几个省的状元。”
●20世纪80年代:财经类专业跑火
20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经济建设方興未艾,但人们追梦的同时还保留着一丝理想主义情怀。在80年代早期,文史哲类专业仍大火,但到了后期,财经类专业开始逐渐火爆。在那个专业经济人才极为稀缺的年代,财经类专业的学子自然成了“香饽饽”,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被直接分配到银行、审计等待遇不错的部门。
那时,虽然高考竞争之激烈可谓是“万人过独木桥”,一分的差距就是天上地下,但财经类专科院校往往高出本科分数线招生,而当时的学子为了能够报上财经类专业宁愿放弃本科学历。
●20世纪90年代:对外经贸专业走红
20世纪90年代,随着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不断普及,人们不再将上大学当成高不可攀的事情。加之高考改革(实行3+X模式)、考后填报志愿、大学开始逐步扩招,使高考学子上大学变得更加有把握。
20世纪90年代前期,财经类专业依然十分火爆,但是自1995年开始,国家开始有计划扩招大学生,同时开设了更为多样的专业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加之当时我国实行一系列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如外汇体制的改革,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启动等举措,使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等与贸易、国际沾边的专业取代了财经类专业,成了高考学子们争相争抢的“皇冠上的明珠”,录取分数屡创新高,分配去向也让人眼红,毕业待遇高企。当时还有“不上北大上外经贸”的说法,以此形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火热程度。
●新千禧十年:房地产相关专业吃香
2000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各类工程建设热潮迭起,“房地产热”使得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水利工程等工科类专业乘势崛起。土木工程专业一时间风头无两,三总五项、高薪体面成了土木工程的代名词,不少高考状元扎堆抢进土木工程专业,导致许多大学争相开设相关专业。当时建设资金充足、项目多,许多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一毕业直接进入项目工地,干几年就成为总工或者项目经理的,从年薪十万到年薪百万的,大有人在。
土木工程作为当时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录取分数很高,那时,土木工程排名第一的同济大学火得发烫,很多高分学子宁愿放弃清华大学也要报考同济大学土木系。如今,这股势头已经消减,土木工程专业招生频频“遇冷”,多所知名高校录取分数线断崖式下跌,甚至招不够人,成为众所周知的“提桶跑路”专业。
●21世纪10年代:法学、计算机各领风骚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律师事务所、公检法等机构出现大量人才需求,于是几乎所有的文科类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均高出同校的其他专业。但随着热度的持续走高,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持续飙升,这直接导致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曾称霸一时的法学专业已连续5年被教育部列为红牌专业。但今年,法学专业似乎又迎来转机,多所政法类院校的法学类专业在招录中成功逆袭,投档最低位次较往年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搜狐、腾讯、阿里、百度等网络巨头迅速冒尖,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风生水起,使计算机专业备受追捧。顶峰时期,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如今,互联网行业一面在刷新着薪酬神话,一面裁员潮一浪高过一浪。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王崛起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开始陆续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务员考试开始大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以及各级党政机关纷纷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以往的冷门专业逐渐变得火热,名校专业的上岸难度如坐火箭般蹿升。
近两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等前沿技术型学科则牢牢占据热榜前位,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相关专业本科应届生的起步年薪就能达到30万元;而随着全民对公共卫生与健康的关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也跻身热门专业TOP 5。
大学专业的冷热,总伴随着时代的潮起潮落,也许十年前风靡一时的专业,在十年后就无人问津;也许十年前不被待见的专业,十年后又迎来新的转机。对于个体而言,在专业选择时,既要学会聆听时代发展的脉搏,又要懂得考虑自身条件,择己所长,择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