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国 孔锋
摘要:曲阜是孔子故里,历史悠久,儒学兴盛,佛教、道教也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展。曲阜最早的佛教文化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此时以单体造像、造像碑为主;至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在曲阜迅速扩张,先后出现了寺院、摩崖造像等;到宋金时期,曲阜的佛教文化继续发展,出现了石经幢这一新的弘扬佛教的形式;元代以后,曲阜的佛教文化以寺院、单体造像为主,这一时期道教文化开始流行,并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鎏金铜造像;寺院;摩崖造像;石经幢;佛教文化遗存
本文对山东曲阜地区现存的佛教文化遗存一一进行整理,以达到保存资料进而初步研究的目的。
一、南北朝时期
1958年10月,在鲁国故城胜果寺遗址上,出土了6件鎏金铜造像[1],包括一佛二菩萨像4件和菩萨立像2件,背光后刻“天保七年”“武平三年”等字样,天保、武平都是北朝北齐的年号。另外,20世纪30年代在胜果寺发现一块刻经碑,前面为造像,背面为刻经,内容是《金刚经》,现在这件文物藏于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院。
胜果寺作为一处寺院,除了上述两次发现,其他已无遗迹。胜果寺位于明故城的东北面,与孔府的距离比较近。
鎏金铜造像与刻经碑虽然出土于胜果寺遗址,但不代表南北朝时期该处就有了寺庙,更可能是后来寺庙修建起来,作为佛教圣物供奉于寺庙之中的。
济南、青州、东平等地发现有多处该时期的石窟造像。与石窟造像相比,山东各地出土的单体佛教造像更多,有石质的,也有金属的。
二、隋唐时期
该时期以寺院和摩崖造像为主,先后出现了大乘寺、九龙山摩崖造像等。
(一)大乘寺
大乘寺位于南辛镇西白村村内,20世纪50年代时尚有部分遗迹,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关寺院的两通碑刻。1957年,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碑刻移进孔庙,1998年又搬迁至金汉魏碑刻陈列馆。这两通碑刻的年代分别为唐天宝三年(744)、金大定八年(1168),姑且称之为唐大乘寺碑、金大乘寺碑。
我们先看唐大乘寺碑。碑上面横书“五台山碑文”五个字,正文部分共17列,244字。碑文风化严重,一半多文字已经看不清楚。在一段较为完整的碑文中,描述了唐大乘寺碑的形状及功能——“庄严”“巍峨”“神异绝伦”。文中还堆砌了很多佛教词语。
该碑的碑首形制奇特,如同碑文的名字“五台山碑文”,其造型应该是参照了五台山的形状而塑造的。碑头浮雕五台山山形,远近高低,层峦叠嶂,内有楼台庙宇、飞天、神仙骑兽、坐佛等。中央美术学院霍司佳在《曲阜大乘寺唐五台山碑研究》一文中,对该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指出碑首图像的底本可能来自泰山灵岩寺。碑首图像的造型到底是否参照了五台山原型,这对当时的信众似乎并不重要,他们在乎的只是五台山这座文殊菩萨说法地所在的圣山。虽不能至,心向往焉,当时一般的信众是没有机会前往五台山的,通过拜祭这座雕刻在碑首的微型“五台山”,亦是等同于亲自到达五台山并得到了文殊菩萨的护佑。
唐大乘寺碑所表现出的文殊菩萨崇拜,亦在近年的一次偶然发现中得到证实。2010年6月9日,当地村民在大乘寺遗址南面不远的沂河中挖沙时挖出一狮形铁兽。其通高1.34、身长1.03、腰围1.13米,腹部中空,锈蚀。背上有一圆柱形座,高0.28、直径0.30米。该铁兽面部似狮,想必是当时文殊菩萨雕像的坐骑。之所以会出现在沂河中,大概是被洪水冲走的缘故。
/□□□□□□□□□□□□□□□□□□□□□□□□/□□□幽□□□心生□敬譲□成衆□□□成功□山建大/□□金轮竪洪碑□额德大圣轮相持七寳而荘严洪碑巍峨/拂金墨为饰殊□异像镂出山形覩文彩而鎸锦璋应群灵而/造化圆光千仞月□暮而齐明龙今汉而翔九云香池满而流/八水财闻空说忽遇者言□珠落而天雨花神仙会而登寳阁/其碑遗积□时伽兰□距海而南至天□之乡西戎胡□北狄之水□此碑德□之至焉颂粤/□□同□佛□□□有□有利为良因洪碑不朽尽恒沙□□□□□□□□□□□□□百福皇□□祀祥鳯□/□□□□□□□□□□□□□□□异□□□□/□留□□□□用□□□□□儿徐玉如□昌/□心主□思敬施主官道斌施主□□□/□□□□□□□□□□□□□□□□□□□□□□□□/□□□幽□□□心生□敬譲□成衆□□□成功□山建大/□□金轮竪洪碑□额德大圣轮相持七寳而荘严洪碑巍峨/拂金墨为饰殊□异像镂出山形覩文彩而鎸錦璋应群灵而/造化圆光千仞月□暮而齐明龙今汉而翔九云香池满而流/八水财闻空说忽遇者言□珠落而天雨花神仙会而登寳阁/其碑遗积□时伽兰□距海而南至天□之乡西戎胡□北狄之水□此碑德□之至焉颂粤/□□同□佛□□□有□有利为良因洪碑不朽尽恒沙□□□□□□□□□□□□□百福皇□□祀祥鳯□/□□□□□□□□□□□□□□□异□□□□/□留□□□□用□□□□□儿徐玉如□昌/□心主□思敬施主官道斌施主□□□
碑文风化严重,一多半文字已经看不清楚。在一段较为完整的碑文中,描述了唐大乘寺碑的形状及功能:"庄严""巍峨";神异绝伦。文中还堆砌了很多佛教词语。
该碑的碑首形制奇特,如同碑文的名字"五台山碑文",碑首的造型应该是参照了五台山的形状而塑造的。碑头浮雕五台山山形,远近高低,层峦叠嶂,内有楼台庙宇、飞天、神仙骑兽、坐佛等。中央美术学院的霍司佳同学在《曲阜大乘寺唐五台山碑研究》一文中,对该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指出碑首图像的底本可能来自泰山灵岩寺。碑首图像的造型到底是否参照了五台山原型,这对当时的信众似乎并不重要,他们在乎的只是五台山这座文殊菩萨说法地所在的圣山。虽不能至,心向往焉,当时一般的信众是没有机会前往五台山的,通过拜祭这座雕刻在碑首的微型"五台山",亦是等同于亲自到达了五台山并得到了文殊菩萨的护佑。
唐大乘寺碑表现出的文殊菩萨崇拜,亦在近年的一次偶然发现中得到了证实。2010年6月9日,当地村民在大乘寺遗址南面不远的沂河中挖沙时,挖出一狮型铁兽。该铁兽通高1.34米,身长1.03米,腰围1.13米,腹部中空,锈蚀。背上有一圆柱形座,高0.28米,直径0.30米。该铁兽面部似狮,想必是当时文殊菩萨雕像的坐骑。之所以会出现在沂河中,大概是洪水冲走的缘故。
同年的6月22日,接群众报告,在大乘寺遗址附近发现有一处石质物体,传为石塔。文物部门派员前往进行了调查,该物在地面只暴露约5厘米,顶部呈圆形,直径为50厘米,地下直径逐渐增大。经向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李玉春副主任了解,此处作为一文物单位已在三普工作中进行了登录,名曰"塔刹"。由于未下挖看全其面目,具体情况不明。"塔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大乘寺的具体位置。
相比较,金大乘寺碑的文字相对清晰。金大乘寺碑全文如下:
金大定八年大乘寺铸钟铭碑
三省同奉圣旨存留大乘寺铸钟之铭并序
大定七年秋,兖州曲阜县白村大乘寺苾刍之长净谓女几朱澜曰:吾寺古矣,创自隋唐,天寳碑铭,具在可考,近世堕毁,栋宇仅存。有大檀越豪族秦公,秉心慈善,家世奉□,惜此胜地。修复伽蓝,殿堂寮厨,像教所须,一一具足。唯阙鸿钟,无以警震。秦公思惟若无鸣钟,人天受食,何以为节。劒轮诸苦,何以时息。一切衆生,何以常得,闻声见佛,百亿世界,何以悉闻。释迦如来,说修多罗。思维是已,即发上愿,愿复□财,以作大钟。皇统己巳,鼓铸成就。乃建崇楼,高悬枞□,表扬福田,利益幽明,意愿所期,罔不应遂。其后秦公家道益昌,□子以功荣膺爵赏。积善余庆,信而有征。我欲纪此,刻之丰碑,以劝来者,子其濡笔,助作佛事,固辞不可,乃为之铭曰:
佛制鸿钟警聋愚,春雷一声万物苏。
幽灵息苦人天餔,化佛细讲具叶书。
劒轮解脱千头鱼,十缣寄谢梦不诬。
鲁人秦公大□□,割断妄念期无余。
倾家布施类给狐,鼓铸大钟镇浮图。
阴阳为炭天地炉,金精倒泻成须臾。
碧瓦朱甍插青虚,华鲸奋跃蒲牢呼。
大千闻声悟本无,衣中邃识牟尼珠。
秦公惠利信□欤,福报无尽钟与俱。
寄语娑竭龙王徒,勿私大海空阎浮。
大定八年七月旦日
住持讲经律论沙门净因小师智越智仁
经武将军兖州观察判官骑都尉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李致道篆额
乡贡进士朱澜邑人元俌书丹
信武将军行兖州曲阜县尉骑都尉兰陵县开国男食邑三伯户王夺里刺
承奉郎行兖州曲阜县主薄飞骑尉赐绯鱼袋李道
奉议大夫行兖州曲阜县令骁骑尉赐绯鱼袋王时行
古沇杨元王册
该碑记载了大乘寺草创于隋唐年间,至大定八年时,寺庙多有损毁,时有善人秦公,出资维修了寺庙,唯缺洪钟一口,于是出资铸钟,并建高楼一座用以悬挂大钟。该碑记叙详细,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说明了自隋唐至宋金时期,大乘寺香火旺盛,可谓是曲阜最早最大的佛教寺庙。金代以后,大乘寺不见于记载,逐渐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2、九龙山摩崖造像
九龙山摩崖造像位于曲阜城南武家村村东,在山腰处的几块巨石上,共刻有大小佛龛7龛。前人已有具体描述[2],这里只做粗略介绍。
第一龛位于最南部,内刻卢舍那佛像,两旁为二弟子及二菩萨,龛外左侧有一则题记,记载像主宰(宋)五娘为亡父建造卢舍那佛之事。时间为唐天宝十五年(756年)。第二、三、四、五龛位于一块岩石之上。第六龛独自占据一块巨石,刻立佛一尊。第七龛南向,为近年清理碎石时新發现的一龛。龛高70厘米,宽100厘米,内刻石像一尊,石像脸、手部损坏,头顶部向两侧伸出直尺一样的物件,石像身穿交领式大衣,大衣将腿脚不覆盖,似是趺坐式样。右手部雕有一兽,仰头竖尾,呈站立状。该石像由于损毁严重,无法辨别身份。
九龙山摩崖造像,规模虽不大,但制作精美,如第二龛、第六龛上方雕饰宝盖,宝盖上饰以华绳、璎珞等,在山东地区都极为罕见。另第二龛与第四、第五龛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第二龛位于中央,体量也最大,雕刻的为观音菩萨,左右两侧分别雕刻文殊与普贤菩萨。这种以观音菩萨为中心,文殊与普贤菩萨为左右胁侍的布局,反映了观音崇拜的思想,在山东地区的石窟造像中也是罕见的。
至于此处有无寺庙,一直不太清楚。《邹县县志》记载:县城东北十五里九龙山西麓有石佛寺,始建于唐天宝15年(公元756年),金皇统7年(公元1147年)重建,今废。《邹县志》的说法得到了最新资料的印证,2021年,在清理造像下方碎石时,发现了一处图案,该图案刻在第六龛造像的右下方。图案为线刻宝塔,塔身上刻有"再奠佛寺"四个字。印证了《邹县县志》的记载是正确的。塔身刻的"再奠佛寺"很可能就是县志说的金皇统7年的那次重建。另外佛像周围和西侧山下曾出土大量的石刻、砖瓦等古建筑构件,可能就是石佛寺遗留下的。
三、宋元时期
1、西庄石佛
西庄石佛位于石门山镇大西庄西南的一座小山上,佛像雕刻比较质朴。山脚下有块石碑,石碑断为2截,但整体完整,字迹清晰,为清代"重修石佛碑记"。碑上的文字如下:
重修石佛碑记
尝闻:有其举之,莫敢度也。前人□创建,后世尚踵增,事皆宜然,况胜迹哉。我邑北有石佛山,地钟神秀,势镇宗邦。其北枕岱宗,南接凫峄,石门藩其左,九仙跨其右,遗迹轶事,传闻不朽。然而胜地易湮,地灵何庇!其中梵宫一宇,并有玉皇殿,菩萨殿,石佛楼。由来旧矣,但日久多湮,虽屡次修葺,历经损折,渐至剥落,登临者鲜不致慨。邻村善士,目睹心触,经营募化,力成善果。然庀材鸠工,虽住持之勤而任劳,好善乐施,亦善信之矣。而向义或躬为领袖,添贝□之花,或共捐资,财满恒河之愿,缀新补故。次第告,求其胜事也。乃叙其事以记岁月云。
诰授奉直大夫授五品执事官孔广□撰并书
会首(中间为资助人名单省略)
光绪十年(1884)岁次甲申蒲月上浣毂旦
该碑记载,当时除有石佛楼外,尚有梵宫、玉皇殿、菩萨殿,可见当年佛事盛况。另据当地年老村民回忆,佛楼周围原有碑碣10余块,大都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于山顶及山脚下,另找到残碑2块,1块只剩下碑头,上刻"皇清"二字;另1块只残存碑尾,没有文字。另发现石柱础1个,门抱石2个。
2、东终吉石经幢
位于息陬乡东终吉村一民居内,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碑身的四面分别刻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四位菩萨属于阴线浅雕,刀法圆熟,线条流畅,美感十足。值得注意的是,观音菩萨雕像还留有胡须,有点六朝古风。在刻有地藏菩萨的碑面有两幅落款,分别是"金代承安二年宣圣48代孙孔了立石"、"时康熙三年二月十一日重修"。据村民介绍,该经幢原立于村中观音庙中,文革年间庙宇被毁。
3、孔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最早在小雪镇小雪村,现存于孔庙内,为六角石柱。高余,下有1.2米高的莲花式石座。建造年代不详,从风格看,很可能是宋金时期的作品。
四、明清时期
1、石门寺
石门寺位于曲阜城北的石门山,根据寺中碑文,宋元时期此处有全真观,是峄山道场的下院。明景泰7年(1456年)重建为佛寺,更名玉泉寺,习称石门寺。现仅存山门、佛殿、后楼、正房等28间,均为清代建筑。1993年文物部门对部分建筑进行了重修,并恢复了塑像,对外开放。现存清代乾隆年间石碑一块,碑文如下:
清乾隆四十四年石门寺碑
石门为曲邑名胜之地,自景泰七年始为僧家,迄今二百余年。兴废不一,余中年主寺事,参禅之余,料理家务,苦心劳力,辛勤教俭,三十年悉得恢复旧业。庙貌重新,寺院扩大,维佛祖默佑,而余之有功于寺,亦不可没也,讵奈徒众多不遵佛法,甚之欺师威祖,已经逐出,誓不复收。余今年六十余矣,精力颓惫,势难久留,今特作训诫,勒之□珉,垂之祖堂,以为将来惩创。寺中地段,东至红岭口大河,西至梨园,南至徐山前,北至甯阳山界碑。
主持僧会司僧会福
(其余人名略)
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桐月上旬毂旦
根据碑文,石门寺作为佛家寺院,始于明朝景泰七年(公元1456),并对庙产四至做了详细说明。文中亦透露"徒众多不遵佛法,甚之欺师威祖",看来至清朝时,寺庙也不是清净之地,崇佛已成为很多不法之徒牟利的幌子了。
2、鎏金千佛铜塔
明代铸造,塔通高2.02米,塔高1.5米,直径0.45米。塔呈八角形,是标准的十三级浮屠。由塔顶、塔身和塔座三部分合成,缺少塔刹,不完整。全塔共有705位佛,俗称千佛塔。塔座为楷木万寿莲花座,共分三层,意喻"连生三台"。千佛塔造型优美,通体鎏金闪耀,铸造技术精湛,代表了明代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3、阁山石雕菩萨
位于曲阜市息陬乡大峪村北阁山上,始建于清,原有大门、院墙、阁楼等建筑,阁楼两层,上层为泥塑玉皇像,下为石雕菩萨像,总面积约2824平方米。现存有阁楼底层,石质结构,面阔三间,皆为拱券门,东西长10米,南北宽3.5米。每间内均有石雕神像,西间石像残存下半身,为坐式像;中间石像为坐式无头残像,高1米;东间石像断为三截,只可看出轮廓。院墙、大门遗迹犹存。此庙宇代表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倾向,石像雕刻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拱券式楼阁庙宇在当地也较为少见。
4、四基山观音庙等
明清时期,在曲阜出现了许多观音庙,至今仍残存十几处,如四基山观音庙等。有的单奉观音菩萨,有的与泰山老奶奶、北岳大帝等道教诸神同奉,显示了该时期佛道两家趋于统一的景象。
上述介绍的10余处佛教文化遗存,基本上就是今天曲阜硕果仅存的佛教实物。佛教在儒家文化大本营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吐故纳新的包容力与凝聚力。宋金以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三者不断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三教合一的局面在曲阜很快形成。考察佛教文化在儒学圣地曲阜的发展壮大历程,不由得让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自信与包容能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必将在新时代与外来文化进一步文明互鉴,共同发展,一起为人类打造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思礼、杨子范.《曲阜胜果寺出土銅造像》.《文物》1959年6期
[2]孔繁银.《曲阜县九龙山造象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1期
作者简介:
刘汝国,曲阜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考古科科长,副研究馆员;毕业院校: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大学
孔锋,曲阜市三孔古建管理处副主任,馆员;毕业院校:山东农业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