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浅析

2023-08-14 02:09于广文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畜牧养殖场防控

苏 磊,于广文,王 娜

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科,吉林公主岭 136102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量显著提升,此背景下,各地区的畜牧产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态,最显著的表现便是养殖规模明显扩大,养殖动物的种类显著增多。这种集约化、产业化的畜牧养殖模式,虽然能够有效提升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但也为动物疾病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若畜牧养殖过程中,存在养殖环境恶劣、养殖管理松散、养殖技术落后、疾病防控意识淡薄等问题,很容易造成动物疾病的大规模暴发,不仅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畜牧产品的食品安全性以及动物接触者的身体健康产生显著的危害。由此可见,加强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病因分析和防控措施的探讨,对于畜牧养殖技术的提升,以及畜牧养殖产业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畜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类型

1.1 寄生虫类疾病

即因有害寄生虫侵染、破坏而引发的疾病,常见的寄生虫类疾病有:蜱源性疾病、蠕虫病、焦虫病、牛羊鼻蝇病等。根据寄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内寄生虫病和外寄生虫病两种类型,前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皮肤表面,后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体内各类器官、组织中。有害寄生虫侵染养殖动物后,一方面会在其整个寄生存活过程中持续性地汲取寄主营养;另一方面会释放一定量的毒素、物质或啃食寄主的机体组织结构。因此,随着寄生虫数量的增加和体型的增大,会对养殖动物造成严重的危害,轻则导致体弱多病,重则危及生命。以福寿螺为例,其内部会滋生大量的肝片吸虫,若养殖动物在含有大量福寿螺的沟河中饮水或食用福寿螺,便极容易出现肝片吸虫寄生的情况,导致养殖动物的机体健康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出现急性死亡的情况。此外,有些寄生虫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如棘球蚴病、弓形虫病、猪囊虫病、血吸虫病、肉孢子虫病等,这些寄生虫能够通过动物粪便、畜牧产品进行传播,若未能做好患病养殖动物的检疫和养殖管理工作,使动物粪便排入水源、畜牧产品进入市场,便会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1.2 非传染性疾病

即病症仅局限在个体中,不会对外传播扩散的疾病,主要指一些外科疾病、内科疾病和产科疾病。如:外科疾病中的眼病、蹄病、外伤等;内科疾病中的中毒、遗传病、免疫性疾病等;产科疾病中的难产、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生产瘫痪等。在畜牧养殖过程中,非传染性疾病的常见发病原因主要有:①保温工作不到位,在天气温度发生大幅度变化时,未能对养殖动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导致身体较弱的动物受到“风寒”而生病;②饮食管理不到位,存在食物、饮用水不卫生的情况,导致养殖动物出现肠胃方面的疾病;③动物自身生长问题,受遗传、自身免疫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养殖动物生长过程中会自发性地产生某些疾病,如肿瘤、呼吸道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1.3 传染性疾病

顾名思义,此类疾病指的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在动物群体中传播扩散的疾病,通常是由能够通过空气、水等媒介进行传播的真菌、细菌、病毒所引发的。这类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较高、防控难度大等显著特征,动物群体中一旦有一只(头)动物患病,会在短时间内扩散为群体患病。同时,大部分传染性疾病发病初期临床病症并不明显,当出现明显病症时,疾病往往已经完成了群体性侵染并进入到发病中后期阶段,此时不仅防治难度较大,而且致死率较高。因此,传染性疾病是畜牧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疾病类型,需要养殖户给予高度的重视。

2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2.1 动物自身原因

2.1.1 遗传作用下,新生幼崽的体质健康状况会受到母体的影响,若母体体质状况较差或存在遗传性疾病,则新生幼崽也有较高的概率出现体质虚弱或携带某种病原菌的情况,以至于在未来生长过程中更容易患病。

2.1.2 生长过程中,因组织器官功能异常变化而自然患病。如:因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而引发的疾病,因正常细胞癌变而引发的疾病,因年龄过大器官功能衰竭而引发的疾病等。

2.2 养殖环境原因

养殖环境对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若环境不舒适、不卫生,便会导致养殖动物具有较高的患病概率。例如:很多疾病都是由有害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如果养殖环境通风较差、光照不足、阴冷潮湿且动物排泄物得不到及时处理,便会为病毒或细菌提供有利生长环境,使其能够在圈舍内快速、大量滋生,从而使养殖动物具有较高的患病概率。同时,若养殖环境的温度波动较大,缺乏有效温度调控措施,也会使养殖动物因过热或过冷而生病。

2.3 养殖技术原因

作为养殖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规范性,对于养殖动物的生长状态与健康情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也是导致动物疾病产生和传播的关键因素。

2.3.1 疾病防控技术不足。这类情况多出现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偏远地区。受养殖规模、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宣传力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偏远地区的养殖户普遍缺乏较为系统和先进的动物疾病防控技术,以至于无法对动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2.3.2 饲养管理工作不规范。很多养殖户都存在“多养多赚”的错误认知,在养殖过程中会在有限的空间下尽可能多地增加动物数量,使得养殖密度过高,不仅会增大饲养管理难度,还会为疾病的传播感染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增大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此外,部分养殖户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未定期接种疫苗,圈舍卫生打扫不及时、不彻底,圈舍及饲养工具未定期消毒,饲料质量把控不严格,滥用抗生素等不规范、不科学的养殖管理行为,导致养殖动物的患病概率有所增加。

3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措施

3.1 合理选择养殖场地

选择养殖场地是进行动物养殖的首要环节,为减少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防控难度,应从首要环节着手,通过合理选择养殖场地这一措施,从源头开始做好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注重以下要点的把控。

3.1.1 注重水源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的综合性分析考量。所选养殖场地应具备远离居民区、通风效果好、邻近水源、地势开阔、气候温度相对稳定的特征,且其所处自然环境应符合养殖动物的生物习性和生长需求,确保场地环境条件与动物生长特点的适宜性。

3.1.2 注重养殖场所的合理化建设。在进行养殖场地建设时应注意:①在综合考虑养殖动物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养殖密度要求的基础上,科学计算圈舍、棚舍的面积和高度,确保养殖动物具有舒适的生活空间;②注重通风口或通风设施的设置,确保其设计数量和设计形式能够满足通风需求,能够保证场所的空气质量;③注重排水措施、无公害处理设施的科学设置。

3.2 注重检疫免疫工作

3.2.1 检疫方面:①严格执行当地的动物检疫制度,定期开展动物检疫工作。同时,结合地区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加大对动物疾病的检疫力度;②引进的动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隔离和完善的疾病检疫,确认引进动物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3.2.2 免疫方面:①加强疫苗接种免疫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充分认识到以疫苗接种免疫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养殖情况主动对养殖动物进行疫苗接种免疫,以此提高其抗病能力;②在选择疫苗时,应对疫苗的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进行核对,并保证从正规途径进行购买,以此保证疫苗的质量。同时,需要对每批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为后续疫苗接种免疫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依据。

3.3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

鉴于养殖环境与养殖动物患病概率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提高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防控水平和效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养殖环境的科学管理,为养殖动物营造出更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

3.3.1 做好养殖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通常以每天1 次小清洁,每周1 次系统性的清洁和消毒为宜。夏季高温时期,蚊虫增多、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物质易腐败,此时应增大清洁、消毒的频率和力度,最大程度保证养殖场的干净、整洁。

3.3.2 注重养殖场地的通风。每天都应对养殖场地进行定时性通风,确保场地内空气新鲜清洁。在炎热夏季,应适当延长通风时间,必要时可利用通风机加强空气流通速度,加强通风效果。

3.3.3 注重环境温度的控制。夏季可通过设置空调扇、延长通风时间等方式,进行降温、增湿;冬天可通过暖气、电热设备、适当增加垫料厚度等措施,提高环境温度,以此确保养殖动物始终处于适宜的环境温度中,避免因温度大幅度变化而生病。

3.4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是增强动物疾病防控能力的重要措施。畜牧养殖人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动物疾病防控理念、技术,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畜牧养殖技术水平。例如:学习科学的饲料管理方法,掌握如何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状态和生长需求,科学调配饲料;学习常见兽药的使用方法,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及兽医指导意见,对养殖动物进行合理用药,提高动物疾病的治理能力等。

猜你喜欢
畜牧养殖场防控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