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芳
(新余市渝水第四小学,江西新余 338025)
要想活得通透,活得有格局,就要多读经典。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国学经典最好从《声律启蒙》开始。如果一开始就读《四书》《五经》,不免会产生畏惧退缩情绪。《声律启蒙》是古代的一部启蒙读物,读私塾的学生大都要学习《声律启蒙》,并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进行训练,为作诗和写对联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但是《声律启蒙》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是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小学常用汉字有3000多个,要学6年才能完成。而《声律启蒙》共有不到7000个字,不重复的汉字就有2000多个,一年就可以学完。其中典故就接近300 个,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词汇,丰富而优美的词语能为语言和文章增色添彩。熟记《声律启蒙》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声律启蒙》中的句子,字与字相对,词与词相对,句与句相对,节奏明快,整齐规范。如《七虞》中:“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学生读了这些对子,就会知道,金和玉、宝和珠、玉兔和金乌、孤舟和短棹、雁和凫,都是同一类;知道玉兔是月亮,就能猜出金乌是太阳;知道舟是小船,就能猜出棹一定与船有关。这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即语感。
学习《声律启蒙》,还可以提高对诗歌的品鉴能力。《声律启蒙》有30个韵部,每个韵部的常用字都穿插在朗朗上口的对子中,如《七虞1》中有八个韵字:珠、乌、凫、须、朱、乌、沽、珠。当然,学生不用刻意去记,读熟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学完《声律启蒙》以后,学生对诗词中的押韵、平仄、对仗会有大概的了解。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声律启蒙》是我国诗词文学中的一个瑰宝,了解它,能走进中华文化这个大宝藏中,去探骊撷英,学习、诵读更多的经典著作,在持续的、反复的熏习中,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滋养自己的身心,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现在的学生一般不作诗,但是大多数学生会读诗,学习《声律启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品鉴能力。小学低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好奇,喜欢模仿,但大多数学生都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很难做到专心听讲,并且思维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因此,在学习《声律启蒙》时,采取以读为主、品悟为辅的方法较好。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会拼音,特别享受通过拼音大量识字的过程。而《声律启蒙》近7000 字,不重复的单字2000多个,所以《声律启蒙》是一本非常适合学生识字的书。教学伊始,让学生自己通过拼音读通文句,学生会很有成就感。当然,有些学生单靠自己并不能完全拼出音节认识汉字,这时候就要通过同桌互帮,利用“青蛙过河”“勇夺小红旗”等游戏进行识字。小朋友共同拼读音节识记汉字,识字不再枯燥无味,而是成为一种文字游戏。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声律启蒙》有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字对、十一字对。体例上按韵编排,句号前面的那个字都是押韵的。两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合,读起来如唱歌般朗朗上口。这种押韵、对仗且节奏感强的语句,非常适合学生朗读,不用特意讲解音韵格律,也不用特意告知平仄对仗,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对联和诗词的要义。
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的节奏把握比较准,但是对五字对、七字对、十字对、十一字对的节奏较难把握。教师此时应该教授学生简单的方法,比如五字对一般都是二三节奏,如“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或是二一二节奏,如“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七字对一般都是二二三节奏,如“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或是四三节奏,如“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十一字对一般都是四四三节奏(也可以说是二二二二三节奏),如“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迎窗”。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二二二一四节奏,如“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当然,还有十字对,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每节课只教一种类型,坚持半年,学生将对《声律启蒙》的每一种句子节奏都了然于胸。
掌握了节奏,怎么熟读成诵是关键问题。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声律启蒙》中学生有很多字不认识,要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还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的示范引领就起关键作用。《声律启蒙》不像学生平时接触的文章那么通俗易懂,所以用平时的方法读一般很难坚持下去。为此,笔者采用陈琴老师的歌诀体乐读法。用这种方法读《声律启蒙》,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读起来有势不可当、一气呵成之感,一节韵文几分钟就能熟读成诵。教师用歌诀体乐读法带着学生读几遍,由慢到快,学生很快就能流利地读通全文。此外,还有拍手读、跺脚读、双手拍桌子读、一边打快板一边读等多种方式。用这些有节奏感的方式去读《声律启蒙》,学生的读书兴趣非常高,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中就能够背诵。还有些学生热情不减,一到家中就开始读,一周打卡竟达200多次,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前面两个环节中,学生已经读了很多遍,已经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得很流利了。有部分词句不用解释,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跟学生玩文白对读的游戏。教师读译文,学生读原文。为什么要让教师读译文呢?译文一般都没有拼音,里面也有部分字学生并不认识,鉴于文白对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而并非识字,所以教师读译文,学生读原文,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原文的印象,并理解原文的意思。另外,有时读完译文以后学生还是不知道文章在讲些什么。比如在《三江》中有:“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钅工。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译文是:“蓉裳和蕙帐相对,玉制的酒器和银制的灯盏相对。青色的布幔,碧绿的油布帷幕,锋利的宝剑和金色的酒缸相对。”蓉裳、蕙帐、玉斝、银钅工、青布幔、碧油幢、金缸……这些东西平时见不到,学生还是不知道是什么,此时就要利用课件图片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而《声律启蒙》中隐含很多典故。比如,当学生读到“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时,给学生讲《管鲍之交》和《完璧归赵》的故事,相信学生马上会对宽厚、谦让、知才善荐的鲍叔牙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一己荣辱为念的高尚品德所震撼。学生长期浸染在这样的故事中,对于如何对待他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教师家长无须多言,学生自然能够体悟,这可能就是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