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海安市明道小学,江苏南通 226699)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性、关键性的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文化理论”,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构建英语思维型课堂。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的提出者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学习有两个水平:一是现实水平,二是可能水平。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从“现实水平”迈向“可能水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入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的教学研发设计只有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教学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立足于最近发展区,能引导学生的英语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富有实效性。
根据SOLO 分类标准,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可以分为“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水平”等。立足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最近发展区,就是要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建立一种关联,就是要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知的学习,更好地向前迈进。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这一课,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你想要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催生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但遗憾的是学生的表达非常不规范,有学生说出了如“What do you want to buy?”这样的语句。在引导学生多次跟读之后,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融入已经学习的相关英语知识。如此,学生就会基于自我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大胆表达。
立足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最近发展区,教师能有效地构建思维型课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英语演讲、英语小主持、英语广播、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将学生代入情境之中。情境能够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如此,就能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拓展积极的英语思维,产生一些英语的创造性表达。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情境教学,不是传统式枯燥的教学,而是一种灵动的、自由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催生学生的创造性英语表达。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还认为,教学不仅要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在最近发展区开展积极的发展性互动。“支架理论”充分诠释了最近发展区中发展过程的动态性。“支架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需要类似于建造建筑物一样的一种“脚手架”,这种“脚手架”可以是事先准备好的,也可以是临时搭建的。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支架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能让学生有效进行英语思维、英语表达。借助支架,能促进学生的英语自主性学习。
支架的种类很多,可以基于词汇补充搭建词汇支架,可以基于表达需要搭建语法支架,还可以基于语篇理解需要搭建一种情节支架,等等。借助支架,能让学生较好地将已有知识经验与学习的新知识相连,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的“Project 1 My school life”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的相关英语内容包括“Our school subjects”“After school”“My day”“Drawing in the park”等相关知识有效地应用,笔者设计了四个主要的话题,分别是“My school”“My subject”“My day”“My timetable”。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推动学生的英语写作,笔者对每一个话题都给出了一个中心句:“This is our...”“I/We have...”“I like...”“I...at...”,以便让学生借助这些话题、中心句等构建的支架展开自主性创作。为了让支架更具直观性、形象性,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些支架内容整合成一个思维导图,从而让支架图文并茂,更便于学生吸收、内化,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构建支架有助于学生融入自己习得的关于英语语言的相关文化认识。
搭建支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课堂教学的实然状态,积极地调适支架,让支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当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展开英语学习时,教师要及时“拆除”支架,以便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采用英语“思维型”教学方法,要积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干预者”“传授者”转变为“调节者”“促进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渗透相关文化,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巩固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要建构互动情境,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英语之间的多维度互动。
转变教师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视角来考量。转变教师角色,能让教师更好地走近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能让教师的英语教学更贴合实际。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介入应当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是一种策略化的、从显性走向隐性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造。比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结合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围绕插图提出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其中既有直观性的问题,如“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又有因果性、推理性的问题,如“What are they doing?”;还有追索性提问,如“Why are the animals afraid of the lion?”。由于这些问题能贴合英语文本的图片,同时也贴合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因而能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催生学生的英语想象,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语篇进行解读。教师还可将相关的图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排序,并用英语进行表达,将图片故事串接起来。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图片顺序,创编不同的个性化故事。这样的一种教学角色转换,让教师的英语教学有趣、有效,构建了英语思维型课堂。
构建英语思维型课堂的方式是多元的。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教师要深入研读英语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能切入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英语活动,构建相关的学习支架,助推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转变角色,让教师的英语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性的作用,能深化学生的英语认知,拓展学生更深层次的英语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