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横通便摩方治疗小儿便秘验案举隅

2023-08-14 00:40:42王爱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上巨虚支沟补法

王爱荣

(山东省莱阳复健医院,山东 烟台 265299)

大横通便摩方出自《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为柳少逸先生所立方。柳少逸(1943—至今)为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代表性传承人,胶东柳氏医派集大成者,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是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代表性专著,为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临证之圭臬。该书以讲稿体例著述,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拓展熊氏《推拿广意》,立“摩方”百余首,为小儿推拿创新之作。笔者运用《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摩方于临床,每获良效,兹介绍大横通便摩方治疗小儿便秘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1 便秘概述

”便秘”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言:“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指出热病后耗伤津液可致便秘。便秘以大便干结,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为临床特点。中医认为,小儿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肠道而发为便秘;或因先天不足,气血亏虚,大肠传送无力而便秘。临床上小儿便秘以热秘和虚秘较为常见,治法以益气健脾、润肠通便为主。

2 大横通便摩方组方释义

柳少逸在《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中指出:“大横通便摩方,适用一切大便秘结者。”[1]大横通便摩方选穴:大横、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下巨虚。方义解析:大横位于腹中部脐旁4寸,左右各一,为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交会穴,主治便秘,具有通腑化浊、理气止痛之功。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大肠经背俞穴,为大肠经气敷布于腰部之处,具有疏通大肠腑气之功,主治大肠经病;其与本经募穴天枢相伍,成募俞配伍,具有疏通调节三焦气化、敷布津液润肠之功。天枢位于腹中部脐旁两寸,为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之处,又为大肠经募穴,治主腹部疾患,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该穴处于脐旁,为上下腹之界畔,可通行中焦,斡旋上下,职司升降,具有调和胃肠、益气健脾之功,常用于治疗食积、腹胀、呕吐、大便秘结等症。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足三里穴下3寸,左右各一,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下合穴,主治大肠腑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之论。柳少逸在《经络腧穴原始》中指出,上巨虚“伍大肠经募穴天枢、俞穴大肠俞,则调和胃肠之功倍增,三穴灸之有固肠止泻之功;刺之有理肠通便之能”[2],故易刺法为摩法,便秘、腹泻皆可用之。下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当上巨虚穴下3寸处,左右各一,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小肠下合穴。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功能失调,即见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浊气上泛之证,或清气在下之便溏、泄泻,故下巨虚既可治疗便秘,又可治疗泄泻。《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又言:“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寒秘加灸法。若因热结而致便秘者,可佐曲池、合谷,以泄大肠之热;气滞而致便秘者,可佐支沟以通三焦之气机,佐中脘以通降腑气,泻行间以疏肝理气。”[1]此外,气血虚弱之便秘者,可佐脾胃之背俞穴,以健补中气,成后天生化之源。相关研究表明,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可通过经络传导,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并能辅助调节肝肾功能,从而有效祛除胃肠湿热,滋润肠道,加快肠蠕动,促进粪便推出[3]。

3 验案举隅

3.1 病案1 患儿,男,3岁8个月,2018年10月6日初诊。患儿1年前患胃肠型感冒,加之饮食失调,导致大便稀薄,每日2~4次,腹泻持续月余,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泄泻痊愈,但此后大便干结。曾于某三甲医院就诊检查,排除肛肠等器质性病变。刻下症:大便3~5d1次,努挣难下,口气臭秽,挑食,纳呆,体瘦乏力,面色干黄无华,语声低,舌淡,苔薄,脉沉细,指纹色淡。腹部X 线平片、钡灌肠检查及肛门指检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中医诊断:便秘(虚证)。辨证: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肠失濡润,传化失司,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治法:健脾益胃,益气养血,滋阴润燥,通便导滞。处方:大横通便摩方化裁。选穴:双侧大横、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脾俞、膏肓俞、足三里、太白,以及脾土、大肠、脊柱、腹。施术要领:于大横、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下巨虚施以揉法、补法,每穴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揉300次。于中脘施以揉法、补法,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揉300次。于脾俞施以揉法、补法,穴位于背部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揉300次。于膏肓俞施以揉法、补法,穴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左右各一,揉300次。于足三里施以揉法、补法,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中指,左右各一,揉300次。于太白施以揉法、补法,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指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左右各一,揉300次。于脾土施以推法、补法,穴位于大拇指桡侧面,左右各一,从指尖推向指根,直推500次。于大肠施以推法、泻法,穴位于食指桡侧面,左右各一,从指根推向指尖,直推500次。于腹施以摩法、泻法,穴位于腹部,顺时针摩300次。于脊柱施以捏法、补法,穴位于脊背正中,从大椎至长强捏7次。每日推拿1次,治疗6d后休息1d。推拿5次后,患儿大便改善,两日1次,质较前变软;推拿7次后,患儿大便正常,每日1次,排便通畅。

按语:本案患儿所发便秘为虚实夹杂之证,因感外邪,损伤脾胃,大肠受病所致。胃失受纳腐熟,则食欲不振、纳呆。脾主运化,为气血生成之源,脾胃亏虚,气血生成不足,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津少不能滋润大肠而致大便干结,努挣难下。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则口气臭秽。体瘦乏力,面色干黄无华,语声低,舌淡苔薄,脉沉细,指纹色淡,皆为气血亏虚之征,故施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治法。本案中,笔者以大横通便摩方为基础方,加用中脘、脾俞、膏肓俞、足三里、太白等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又为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交会穴,具有较强的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功,是治疗小儿胃肠道疾病常用穴位。脾俞为足太阴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能健脾益气、生津润肠、通大便。膏肓俞为膀胱经循行于背部的腧穴,《千金要方》言其“无所不治”“无所不取效”。膏肓俞具有益气补虚、调和气血、宽胸利膈、宁心安神之功,为治疗小儿脏腑功能失调之要穴。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又为人身四总穴之一,具有健脾胃、补中气、调气血、通经络、健脾和胃之功,可用于腹胀、腹痛、纳呆等症。太白为脾经原穴、输穴,揉之可健脾益气、促运化。《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言:“脾经原穴太白,可促进脾之功能,达到有疾治病,无疾养生之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穴是人体元气集中的地方,故脏腑经络的病变在原穴上的反应也较敏感。故而揉太白是脾胃虚弱病的必用穴位。在小儿推拿手法中,缓推为补,急推为泻,补脾经次数宜多,手法宜轻柔缓慢,用力不宜过猛,故补脾经500次。燥屎结于大肠,以通为用,清大肠以荡涤下焦邪热积滞,除便秘、口臭。腹部为肠之居地,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腹部为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所过部位,在侧腹部还有足少阳胆经循行,所以摩腹不但可治疗大便异常,尚有健脾胃、补肝肾、调气血之用,可促进小儿生长发育,为儿科保健常用穴。关于捏脊,《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言:“自下而上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本法操作时亦可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左右4条循行线,有安和五脏、通达六腑、调和营卫、疏通经络、宁神益智的作用。”故选之。

3.2 病案2 患儿,女,4岁3个月,2020年4月10日初诊。患儿平时喜食肉蛋,少食蔬菜,大便时常干结,近期大便干结加重,大便3d一行,小便短赤,面赤身热,口臭喜冷饮,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苔黄燥,脉弦,指纹色紫。腹部X 线平片、钡灌肠检查及肛门指检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中医诊断:便秘(实证)。辨证:胃肠积热,大肠液亏,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治法:理气导滞,清热通便。处方:大横通便摩方合照海支沟热秘摩方化裁。选穴大横、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中脘、照海、支沟,以及大肠、六腑、内八卦、腹、七节骨。施术要领:于大横、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下巨虚施以揉法、泻法,每穴揉300次。于足三里施以揉法、泻法,揉300次。于中脘施以揉法、泻法,揉300次。于照海施以揉法、补法,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凹陷处,揉300次。于支沟施以揉法、泻法,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左右各一,揉300 次。于大肠施以推法、泻法,从指根推向指尖,直推500次。于内八卦施以运法、平补平泻,穴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左右各一。离卦位于近中指处,巽卦位于近食指处,坤卦位于无名指侧,自乾卦经坎、艮、震、巽、离、坤运至兑卦,运300次。于六腑施以推法、泻法,穴位于从斗肘处至大横纹头,即前臂尺侧,阴池至斗肘成一直线,自肘推向腕300次。于腹施以摩法、泻法,顺时针方向摩300次。于七节骨施以推法、泻法,穴位于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300次。每日推拿1次,治疗6d后休息1d。推拿3次后,患儿大便改善,每日1次,质较前变软;推拿6次后,患儿大便正常,每日1次,排便通畅。

按语:本案患儿为实热便秘,因饮食失调致胃肠积热,损伤津液,大肠干燥,而发便结。小便短赤、面赤身热、苔黄、脉弦、指纹色紫皆为热盛津伤表现。大便干结,腑气不通,气滞不行,故见胸胁痞满,纳食减少,口臭喜冷饮。实热便秘,以通为用。故以大横通便摩方为基础方,合“照海支沟热秘方”治之。照海支沟热秘摩方为治疗热结肠腑大便秘结者之用方。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导肾元之气通达于八脉。肾开窍于二阴,血海充盈,肠腑得濡,则大便通畅。《针经指南》谓照海主治“大便不通”。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通利三焦,布津于六腑,而润肠通便。《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大便闭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医士有神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有健脾胃、调气血、通肠腑之功,与支沟配伍而泄热通便。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是小儿胃肠道疾病常用穴位。清大肠可以荡涤下焦邪热积滞;顺时针摩腹以通便;运内八卦自乾卦经坎、艮、震、巽、离、坤运至兑卦,能安和五脏,通和六腑;退六腑能清热凉血解毒而通便;推下七节骨可泄热通便而治肠热便秘。

4 小结

小儿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饮食调整、排便习惯训练及手法协助治疗。饮食调整为增加液体和富含纤维膳食的摄入量。排便习惯训练为定点、限时、规律排便。患者每日晨起坐便盆,排便时间控制在5~10min,并使用正确方法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手法协助治疗为通过肛门指诊、栓剂或洗肠等刺激排便[4]。中医常用治法包括药物内服、药物熏洗、穴位贴敷及小儿推拿等,其中小儿推拿疗法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效果好等特点,深受患儿及家长青睐,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此外,便秘患儿平时应合理搭配饮食,切不可乱用泻药,以防造成肠道功能紊乱。

猜你喜欢
上巨虚支沟补法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按支沟穴缓解习惯性便秘
点按支沟穴治岔气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跑步岔气,点按支沟穴
老友(2020年11期)2020-11-28 07:40:58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有“艾”更健康(三十九)
——用艾灸防治便秘(上)
长寿(2017年5期)2017-07-25 09:42:54
每天揉10分钟支沟穴,治便秘
家庭医药(2016年1期)2016-01-20 20: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