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应用型高校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3-08-13 08:30:05杨荣军孔凯岳燕王昌志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应用型实训

杨荣军 孔凯 岳燕 王昌志

[摘    要]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国家推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契机,深化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提高学校竞争力。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2023. 11. 068

[中图分类号] G642;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3)11- 0237- 05

0      引    言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信息、技术、资本、人才实现全球流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就会计领域而言,电子发票、无纸化报销、电子化订单、大数据与云计算、财务共享、财务外包等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管理会计成为“互联网+”时代会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当抓住国家鼓励、支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契机,从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与职业能力、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对高校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由于会计专业具有招生数量大、投资相对较少、就业前景相对较好的特点,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笔者查询整理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5月,我国共有本科院校1270所,其中有849所公办本科高校,412所民办本科高校,9所中外合办或与内地合办高校。而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21年末,有679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有744所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这意味着大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以下统称会计学专业),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以枣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2002年,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当年招生90余人;2020年5月,会计专业本专科在校生已达1446人,招生人数在十余年内增长了15倍。在生源良好、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部属高校及省属财经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地理区位、学校知名度、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有明显差距;与高职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

1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特色

根据上文数据,地方本科院校约占我国高校数量的56%,会计专业招生规模也很大。但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并未充分考虑自身特点、所在城市区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培养定位及就业方向等,造成所开设的课程“千校一面”,大都分为基础必修课(如基础会计、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必修课(如中级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专业选修课(如高级财务会计、金融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体系相对静止封闭,各门课程之间泾渭分明,时间跨度大,不能有机结合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是企业财务人员主要的工作,各学校也都开设了财务会计与税收这两门课,学生在会计课上学习做凭证、编报表,在税收课上学习计算应纳税额、报税,但未将二者融会贯通。在实际的企业财务工作中,会计和税收是紧密结合的,这就导致学生虽然学了相关理论,但面对实际工作时却不知如何处理。

1.2   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中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的配角。常见的情景是:理论课上,教师先讲解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再给出练习题,学生忙于记笔记、做题、对答案;实践课上,教师只讲解操作流程而不讲解原理和思路,学生机械地进行模仿。在招生人数多、教师工作量大的情况下,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原理,但却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而不会分析、解决问题,工作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真实工作环境缺乏应变能力。例如,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涵盖12~15个会计准则,其中包括长期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债务重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这些准则往往只有上市公司才会涉及,一般的中小企业很少应用,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进入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很少。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教师花费很多课时讲解、学生辛苦学习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另一方面,原始凭证审核、财务分析、预决算编制、财务制度设计等中小企业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的技能,教师在授课时讲解明显不足,学生也只了解一些皮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

1.3   校內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实训课时数量过少,且没有与相关理论课紧密联系。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训课以校内实习为主,一般集中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纳税实务、成本会计等课程学完后的二年级或三年级某个学期进行,而不是与上述课程同步进行。这样安排的弊端在于学生学完会计理论后没有紧跟仿真实训,对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等到实训课开始时理论知识又遗忘很多,需要实训老师重新讲解,实训效果不佳。其次,校内实训所需资料主要通过外购教材或校内教师自编获得。但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发现,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实训材料往往经过人为挑选,只强调与理论知识的匹配而不关注实际,而且所选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主,很少涉及其他行业。再次,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首先做的就是审核原始凭证,而教师发给学生的原始凭证基本都是已经填好、正确无误的,学生只会编制记账凭证而不会审核原始凭证。最后,校内实训以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为主,缺乏纳税申报与纳税筹划、财务分析、预决算编制等方面的练习,而这些能力正是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必须具备的。

1.4   校企合作缺乏力度

再仿真的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还是有一定差距,学生只有通过接触真实的业务才能加深对会计职业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挂牌实习基地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但往往流于形式而无实质进展。主要原因在于:与机电、化工、生物甚至市场营销等专业不同,企业会计岗位容量有限,无法接收大批学生进厂实习;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即使允许少量学生实习,也不会让学生接触过多业务。

2      针对上述问题的改革建议

2.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应着眼于主要为广大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适当压缩纯理论课时数量,增加实训课时数量。其次,在保留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将高级财务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等与中小企业财务工作关联不大的专业课列为选修课并减少课时数,相应增加与企业财务工作紧密联系的财务分析、预决算编制等内容的课时量。再次,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会计课程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基础展开,但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商贸、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含物流)、生活服务等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建议增加上述行业会计内容。为避免内容重复,可以将上述行业的会计工作内容合并为一门会计课程开设,重点讲解与工业企业不同的内容(如商贸企业的存货处理、建筑与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如图1所示。最后,改变目前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由随堂练习、期末试卷、实践考试三个部分组成,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转向全面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2.2   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首先,改变“老师上面讲理论、学生下面抄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小组讨论与辩论、社会实践调查、拍摄情景剧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实行案例化教学,结合企业业务场景设计具体案例,有意识地给出包括某些错误内容的具体业务和场景,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并加以甄别,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并针对正确业务场景由学生自己研讨分组,结合专业知识给出业务解决方案,提升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如图2所示。

最后,会计职业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最基础的基本能力包括读、写、算、判断推理等,在此基础上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能力,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会计软件的应用,具备相应的财税知识,而会计人员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展职业能力边界,具备企业年检、预决算编制与财务规划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以提高竞争优势。因此,在會计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在纳税申报、企业年检、制(修)订内控制度、编制预决算与财务计划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2.3   改进校内实训模式

首先,增加实训课时数量。实训课分为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两种,课程实训必须在讲解理论后随堂完成,综合实训可以集中进行。二者有机结合,学生边学边做,先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保证每个学期都有实训课,让学生反复练习,做到既懂理论知识也会动手操作。其次,与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合作,以企业真实发生的业务为基础,编写涉及工业、商贸、房地产、建筑、服务业等不同行业的实训资料,学生按照完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财务软件与纳税申报软件进行处理。为增加实训难度,教师可有意识提供某些不合规票据,由学生进行判断。最后,在基础会计核算、纳税报税实训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预决算编制、内部控制、 财务分析、成本与费用管控、 税收筹划、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实训,形成会计基础应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业务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递进式的实训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职业分析、判断能力。

2.4   采取适合本校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

为解决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了探索,目前有两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是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该校与当地知名财务管理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面向学生的实训基地,实训课程和教材均由公司开发,内容涵盖了会计、税法、审计、内部控制等内容,涉及不同的行业与企业,由企业派驻学校的专职人员完成授课,学校给予适当补贴。第二种是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代表,该校会计专业老师注册成立财务咨询公司,对外提供工商税务登记、 开立银行账户、 代理记账、纳税申报等业务服务。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接触到各个行业的会计业务,掌握多个税种的纳税申报,熟悉出纳、 报税、记账、成本、报表等多个会计岗位。二者相比,第二种方案实训效果更好,但工作量较大,牵扯教师精力较多;第一种方案操作更为简便,但需要得到学校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笔者认为,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政策不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没有一定之规,各个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将政府、学校、企业纳入协同育人主体中,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结合社会发展、产业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训课程比例,构建实训课程体系。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形成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资源。派遣企业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开展培训,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交流最新的行业动态、前沿技术经验。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岗位。形成学校教授理论知识,开展实验实习,企业传授实践经验,提供实践岗位,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充分利用资源的协同育人模式(如图5所示)。在三方主体共同作用下,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掌握专业原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实习平台、实验室学习专业技能,而后赴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实习。

2.5   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迫切需要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教师提高实践实训能力主要通过到企业实践、利用校内资源、开展科研课题等途径。到企业实践包括到企业参观学习、考察调研,求教企业专家,赴企业挂职等,到企业实践接触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实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可以有效获取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开展讲座、竞赛、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并给予教师考证、企业挂职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师自身可以积极争取各级科研课题,开展各种实践教学研究活动。考虑到目前高校招聘要求和编制管理,地方本科院校还无法在短期内大量引入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不高的教师。笔者建议,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走出去”是指校内老师通过主动去企业走访参观、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等方式了解企业会计流程,掌握会计工作细节,把握会计、税收政策最新变化,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其次,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聘请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国税局、大型企业工作的资深会计、税务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与年轻教师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这些专家熟悉财务工作流程和细节,提供的实训资料真实详细、接地气,能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会计工作。最后,建议学校对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校企合作、考取资格证书等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任期考核奖励,以引导、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

此外,高校可以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合作开展“双师型”师资培训,基于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分别在财务实操、报税开票、ERP、人工智能等项目上进行沟通交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项目案例库,针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项目任务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项目化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开展项目化师资培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培训教师的会计实践应用技能(如图6所示)。

2.6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多元的学习途径,互联网更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更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笔者认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囊括课前、课中、课后多层次的信息化交互教学体系,如图7所示。课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库、课件资料、网络慕课、网络视频等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整理资料、分类归纳分析,培养创造性能力。课中,教师运用智慧教学工具,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完成签到、任务发布、作业收集等一系列课堂任务,会计学专业课程实践实操性较强,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学工具每节课设置选择、计算、案例等综合性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后上传并进行一键批阅,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并针对疑难点及时讲解巩固。课后,结合实训课程巩固理论知识,实训课程采用企业真实案例,根据企业真实数据构建实训项目任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对接及时调整修正,不断探索完善问题解决方案。利用智慧财务、代理记账等网上实践平台开展网络实训。定期到企业实训,接触真实的企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

3      结束语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会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最大的专业之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今后还应从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队伍培养、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化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22(6):144-148.

[2]周利芬.基于产教融合的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会计师,2021(10):103-104.

[3]孙卓,周弈珺.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探索:基于会计人才供需双方的调查分析[J].商业会计,2021(1):117-120.

[4]郑玉玉,赵祺,左劲中.“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景德鎮学院学报,2021,36(4):63-67.

[5]杨昕,朱梦佳,鲁永进.智能财务背景下会计专业“双轮驱动,四阶递进”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22(16):114-116.

[6]杨靓雯.信息化时代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学习,2021(8):177-179.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应用型实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19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