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婷 胡云霞
摘要: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伴随济南消费枢纽活力稳步提升,创新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交通枢纽定位愈加巩固,开放枢纽水平不断提高,济南已经具备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的基础与条件。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在产业体系、基础研究能力、交通枢纽能级、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难题与短板,急需把握历史主动,以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为抓手,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强化国际交通枢纽功能、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助力济南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真正发挥“引领型”作用。
关键词:济南;枢纽城市;新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赵婷婷,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胡云霞,济南市人事考试中心高级教师(邮政编码 250100)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3-0089-07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以变应变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条件、环境变化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推动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1]“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三个走在前”重要批示中的首项内容。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在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鲜明提出“当好‘三个走在前排头兵”的目标要求,并从更高站位、时代大势中确立了济南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在这一背景下,济南如何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
是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枢纽一般具有集聚、带动和辐射等基本功能特征,枢纽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相互联结和流通的中枢与门户。从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往往伴随着其交通枢纽功能的发展壮大,随着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在拓扑形式和空间形式上愈加紧密,城市产业体系与功能品质逐渐完善,交通枢纽城市日益发展为综合性枢纽城市,并最终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集聚扩散能力和影响力的引领型枢纽城市。[2]總体而言,引领型枢纽城市往往综合了包括交通枢纽、信息枢纽、创新枢纽、金融枢纽等多样化的枢纽功能,具有以枢纽意识集聚全球资源、以枢纽原则带动全局工作、以枢纽战略贯通城市发展等特征。伴随着全国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成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有助于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要求立足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通过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最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有助于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进而在服务国内大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从供给层面,带动经济循环更具活力。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有助于不断集聚各类优质生产要素与创新资源,持续的要素集聚将带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而大大激发空间效率,促使经济活动愈加频繁,市场范围不断拓展。
二是从需求层面,持续积聚经济循环的强劲动能。随着城市生产能力扩张与集聚功能不断巩固,其良好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文化氛围将继续对产业、人口、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形成巨大吸引力,从而进一步促进投资积累与消费扩张。
三是从畅通供需层面,不断提升经济大循环效率。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意味着城市区位优势与交通枢纽功能不断放大。有助于强化城市枢纽网络功能,打通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堵点痛点,畅通国内现代流通体系和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有助于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全国资源配置能力,对于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有序、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有助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是济南从更高站位谋划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济南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枢纽,进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大局。
一是有助于联动内外,增进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引领型枢纽城市建设,枢纽性、控制性与集聚性互相作用,助推打造国际网络中发挥汇聚与扩散效应的核心节点,从而进一步推动国际制造、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发展,不断加强全球贸易、商业、科技和文化交流。
二是有助于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将进一步放大济南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南北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同时推动济南不断完善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而为引进优质资本提供便利。
三是有助于集聚国际创新要素,加快创新驱动。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有利于集聚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人才、高端科技型资源要素和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知识共享、联合创新等集聚效应,进而为优化产业布局、引领科技创新等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和有力的战略支撑。
二、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已经初显优势
当前济南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优势凸显,省市一体化推进强省会建设,城市空间架构拉开,领跑优势不断扩大。伴随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济南已经具备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的基础与条件。
(一)消费枢纽活力稳步提升
作为特大城市,济南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济南都市圈常住人口约3700万,1.5小时高铁里程覆盖4.1亿人口。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济南2020—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经济基础愈加雄厚,消费市场空间广阔。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济南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连续6年跨越6个千亿级台阶,人均GDP约为1.9万美元,即将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从经济结构来看,在“工业强市”战略驱动下,“智造济南”优势凸显,“四新”经济成为增长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比重稳步提升。扎实的经济基础为提高居民收入、带动消费增长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增速超过GDP增速,意味着广大市民可以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
二是消费政策体系日趋完善。2020年,济南印发《关于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将济南打造成为根植齐鲁、辐射华东、面向全球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高地。2022年5月,济南印发《济南市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2022年济南线上线下消费品市场保持恢复态势,新型消费模式实现较快发展,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三是消费资源愈加丰富。随着济南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持续推进,济南大力培育消费热点,举办“泉城购”主题促销活动,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初见成效。受惠于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各项政策激励,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LAOX跨境商品保税中心仓等先后落地济南,拓宽了国际优质消费品供给渠道。整体而言,济南市场空间大、需求链条长、流通范围广,构成打通经济循环堵点的良好条件。
(二)创新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济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引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支撑城市创新竞争力显著增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
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比2017年翻了一番,占GDP比重为2.68%,高于全省0.34个百分点。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8.6亿元,增速13.2%,高出全市服务业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2022年,济南在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位列第36位,相较2021年提升了21个位次。
二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大幅扩容。2022年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112家,新备案市重点实验室97家,国家、省、市三级实验室体系初见雏形。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0家,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家,新增省创新创业共同体1家,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成功落地,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齐鲁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入省级战略。
三是高端新型产业培育实现大提升。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投入运营并完成20兆瓦燃气轮机点火试验,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量子芯片实现产业化,“济南造”首列地鐵列车下线,8英寸高功率半导体顺利通线,植物基因编辑核心工具获得两项专利授权,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国内首次实现技术出口。一系列新突破与新进展充分显示出济南对于全省以及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地位。
(三)交通枢纽地位愈加巩固
济南位于南北衔接、东西贯通的交通要道,是京沪经济动脉的中心节点、内陆经济与海洋经济的交汇枢纽,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是黄河下游重要的生产组织中枢和要素配置中枢。
一是交通优势明显。济南是全国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路网性铁路枢纽和公路主枢纽城市,高速铁路可直达城市数在全国排名第二,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欧亚班列主要铁路枢纽节点城市。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主轴7走廊8通道”中,“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京藏走廊”链接济南,表明济南在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中被赋予重要的枢纽定位。从国际交通来看,济南以国际(地区)航线和欧亚班列为渠道,大力加强与国外的联通、联络、联运。从国内交通来看,“米”字型铁路网已经成型,“三环十二射”“高快一体”城市路网加快建设,小清河复航工程有序推进,顺利步入“地铁连网时代”。一系列高速交通路线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由“单中心”封闭式空间发展模式逐渐向“多中心”均衡式空间发展模式演变,能够产生可达性、通达性与集聚性效应,将进一步强化济南综合区位优势,促进城市空间存量更新与增量拓展。
二是物流优势明显。现代物流业是济南重点发展的十大“千亿产业”之一。近年来,济南物流业发展迅猛,2021年营收增速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的2倍以上,GDP增速的3倍以上。济南国家5A级物流企业、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总量在全省、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21年中欧班列新开3条线路,总量达12条,覆盖欧洲和中亚19个国家46个城市,全年开行中欧班列稳居全省第一。物流服务效率不断改善,济南现有物流专线已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成为华北地区物流中转贸易中心,济南被《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列为陆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被评为“中国物流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交通、物流枢纽功能,是济南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优势。
(四)开放枢纽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即使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等诸多困难挑战,济南仍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全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一是对外贸易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济南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22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持续提升。从外贸结构来看,出口产品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机电、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产业基础更加稳固、自主发展能力增强。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416.9亿元,增长16.3%,占济南市进出口总值64.1%,为近五年最高值,外贸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二是对外开放载体升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一方面,济南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区(港)和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国际人员往来、国际物流运输便利化,正成为聚集国际优势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叠加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济南两大综合保税区2022年进出口额较2021年实现翻倍增长。另一方面,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继雄安新区起步区之后的第二个“起步区”。起步区拥有比周边区域更加广阔的空间,依托可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創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的制度优势,对全球资源要素吸引力正快速增强。
三是对外交往日益密切,世界“朋友圈”不断扩大。济南市已与25个国家的2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32个国家的52个城市结为友好合作城市,友好合作网络覆盖五大洲,其中多为国际知名和区域中心城市。此外,济南积极加强对外交流载体建设,通过高端峰会参与国际对话,深度融入双循环经济格局,日益走上国际舞台。
三、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仍存在短板
基于前述分析,济南市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已经具备较为充分的基础条件,但与引领型枢纽城市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引领型”作用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难题与短板。
(一)产业体系仍需往高端迈进
近年来,济南坚决淘汰旧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产业体系不断完备,但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一是创新链与产业链仍欠缺深度融合。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知识产权部门未能建立起协同联动机制,影响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和融合。产业技术特别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未能实现有效满足产业高端化的技术供给,制约了产业链延伸扩展以及价值链提升。从体制机制来看,济南“链长制”工作机制建立时间不长,大量措施仍处在谋划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串珠成链”的有效合力。
二是全市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自控主导的创新旗舰企业。当前济南已经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和十大产业链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规模都达到了4000亿级,但从细分的产业链条上看,总体规模小,企业布局散、技术支撑弱、高端人才少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济南作为国家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在产业规模、企业集聚、国内影响力方面与其他7家基地的差距仍比较明显。
(二)基础研究能力亟待突破
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前瞻性部署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各地的共识与行动。近年来,济南依托强大的科教优势加快布局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但与先进城市相比,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基础研究能力亟待突破。
一是投入强度不高。济南“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8.5%,但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二是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载体数量偏少。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济南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但与杭州、广州、南京等地相比,数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从创新全链条来看,基础研发能力不够强将直接导致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这也是当前济南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直接因素。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待深化,有效开放协同创新系统尚未形成。近年来济南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生态优化,但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相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如与京津冀创新合作有待深化、沿黄协同创新共同体还未真正建立起来,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的开放型融合发展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等。
(三)交通枢纽能级有待提升
与沿海沿江的城市相比,济南目前缺乏水运的天然优势,因此航空枢纽与商贸枢纽功能更应着重发展,但对比来看能级仍有待提升。
一是航空货运航线不足。济南机场的国际航班航线覆盖范围小,航班密度低,定期全货机航线仅有4条。作为对比,郑州全货机航线达48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42个,目前已在全球货运前20位国际枢纽机场中开通17个航点;青岛机场共开通9条,覆盖亚洲、欧洲及美洲;烟台国际机场已开通6条。受航线约束影响,济南遥墙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相对较低,在商贸交易带动方面还需要着力提速。
二是口岸功能受限。近年来,随着济南欧亚班列的不断壮大及对外开放工作的需要,设立铁路开放口岸的需求越发强烈。但内陆地区获批铁路开放口岸极其不易,且都以临时开放方式批准。济南还不具备铁路开放口岸,无法进一步设立汽车整车进口、粮食、原木等指定口岸,不具备开展汽车平行进口等业务条件。
(四)对外开放程度依然较低
济南要打造引领型枢纽城市,必须要有充足的国际经济影响力作为支撑。在这方面,济南对外开放程度仍然较低。
一是经济外向度仍然偏低。经济外向度一般通过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即外贸依存度来进行衡量。近年来,济南外贸依存度从2016年9.8%增长到2022年18.4%。虽保持稳步增长,但从省际对比来看,与同为黄河流域部分中心城市相比,增长速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从省内对比来看,与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即将打造的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城市的地位不符。
二是吸引利用外资能力仍需加速追赶。国际资本的利用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城市对国际资源的聚集能力。近年来,济南实际利用外资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总量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2022年,济南实际利用外资31.4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总量较小,制约了济南对市外资源和国际资源的集聚与利用。
四、济南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
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选择
在当前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只有把握历史主动,以加快建设引领型枢纽城市为抓手,注重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内生动力和城市引领力,推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实现大发展、大突破、大跃升。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引领
抓住经济和产业演进时机,立足区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适时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体系实现高端化、国际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立足产业基础优势,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抓手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二是聚焦重点链群发展,推动产业链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坚持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围绕四大主导产业链,聚焦细分优势领域,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三是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关系,主动承接高端要素、高端产业、数字经济和优质资源,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形成梯次式新技术新产业格局,着力培育新增长点。
四是加强平台园区建设。坚持发挥资源优势与突出产业特色相结合,突出园区的承载作用,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创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园区载体建设,突出核心生产企业和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加强引资、引智工作力度,强化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
(二)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创新引领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是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研究制定济南基础研究中长期行动计划。学习借鉴广州、深圳等地市经验,选聘海内外权威科学家设立基础研究战略咨询委员会,加强基础研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研究,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科技经费支出结构,全面梳理全社会各类研发平台,根据产业或行业划定研发平台链条,稳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
二是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战略引领,进行产业云图梳理,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瓶颈,采取重大工程联合攻关形式,设立重大专项持续攻关,精准实施“卡脖子”攻关计划,加强各类计划的有效衔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夯实创新基础,强化产业创新体系。同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机制,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量子通信、先进材料和创新药物研制等头部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主力军作用,大力实施“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
(三)强化国际交通枢纽功能,推动交通引领
建设沿黄达海、连通全球的国际交通枢纽是引领型枢纽城市的应有之义。
一是强化航空国际枢纽功能。加快国际航线布局,拓展国际及地区通航点,扩大航天网络覆盖面。加大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契机,拓展日韩航线,加密东南亚航线。开通至美国东部航线或至加拿大主要城市航线,实现澳洲航线零的突破。推动国际货运航线开通,稳定已有的全货机航线,前瞻布局国际货运航空网络,拓展全货机航线,开通“客改货”航线,鼓励发展全货机航班、腹舱货运,形成“全货机+腹舱”的高效运转模式。提升遥墙国际机场商务航空服务功能,深化机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机场二期扩建加快进程,扩大在全市各区的遥墙国际机场候机楼网点布局,实现旅客、货邮快进快出,加快提升遥墙国际机场综合承载力。
二是加快国际内陆港建设步伐。借助我省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打造黄河流域城市的便捷出海通道。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着力加密欧亚班列班次,开通至中亚和东南亚国际班列,切实提高中欧班列的服务能力与辐射范围。加强国际班列运营合作,推动济南国际货运班列多线双向运行。积极申建铁路临时开放口岸,并进一步完善汽车整车、粮食、原木等指定口岸及国际邮件交换站等功能,聚力打造国际物流集散中心,为跨境贸易、国际物流提供一站式口岸通关服务。
三是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运营管理,实现高效顺畅运营。完善大交通综合网络体系,加快铁路枢纽、高快速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空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推动各类(级)枢纽朝专业化运营、一体化管理模式方向发展。除专业化业务由各部门独立运营外,共性化业务应由枢纽运营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专门协调机制和机构。
(四)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开放引领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集聚国际优质资源,打造联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实现开放引领。
一是重点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持续提高经济开放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利用济南作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的制度优势,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结合区域产业优势、产业生态和发展需求,创新招商模式,积极探索数字招商、市场化招商和投行化招商等热点招商方式,实现更多领域先行先试上的突破。进一步维护、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强与央企、省企、市企等国资平台的对接,发挥济南驻外机构、窗口企业、各地商会的独特优势,搭建平台,为稳住总量提供强力支撑。深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沟通交流,积极推介省会资源优势,探索跨国公司来济发展新前景,拓展合作新领域、新空间;密切与日韩欧美主要商协会及行业委员会联络,挖掘一批有潜力的合作项目。积极对接挖掘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资源,打造金融产业利用外资新亮点。
二是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平台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充分挖掘起步区政策优势改善投资环境,提升集聚国际化资本与产业的带动能力,打造为全市对外开放、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用好黄河流域自贸联盟平台,与联盟省市加强合作。高标准建设中欧(济南)绿色制造产业园,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国家文化出口双基地,对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际经贸规则,争取部分试点任务率先在自贸区落地。持续放大自贸综保叠加效应,提升济南综合保税区和章锦综合保税区的发展能级。优化跨境电商生态体系,推动保税维修产业升级,进一步增强综保区对进出口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
[2]Fujita M, Morit. The Role of Ports in the Making of Major Cities: Self-agglomeration and Hub-effec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49(1): 93-120.
[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责任编辑 何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