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2023-08-13 15:22陈曦
科学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承重墙溺水者避震

陈曦

流言:非承重墙可随意拆改

真相:非承重墙不能想拆就拆

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某小区业主在装修过程中拆除承重墙,导致31层大楼的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住宅楼的墙体出现了裂缝,200多名业主被疏散、无家可归。很多人看到这一新闻后,认为房内的承重墙是不能拆的,但非承重墙则可以随便拆,不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影响。

对此,专家表示,随意拆除非承重墙也是有安全隐患的,并不是想拆就可以拆。

承重墙是指支撑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它被拆除后,其余建筑结构就要分担受力,产生安全隐患。而非承重墙是指不支撑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只起到将一个房间和另一个房间隔开的作用,在施工图上为中空墙。

“对于正常房屋,从承重和抗震角度来说,绝大多数非承重墙是能被拆改的。不过,有的房屋,原本将屋内的部分墙体设计为非承重墙,但由于施工不当或者超载等原因,使得原本不应承重的非承重墙变成了承重墙,拆除这类墙体时要格外小心。”专家提醒道。

此外,若随意拆除非承重墙,还可能导致水、暖、电路等也要随之改动,所以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全面。想拆墙的话,一定要先找物业。物业公司保存有楼宇的建筑设计图纸,图纸上对于承重墙、非承重墙标注得十分清楚。

流言:地震来了要躲进“生命三角区”

真相:应采取“就近避震”原则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地震来临时,倒塌物与坚固大型物体周边会形成三角空间(即“生命三角区”),躲在这个区域会有较大的生存概率,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对此,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地震科普专家沈小七表示,尽管观察震后废墟,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但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建筑或物品倒塌的方向,也就很难得知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生命三角区”。

“生命三角区”是由一名美国救灾人员提出的,他认为钻桌子等传统自救方法已经不适合在现代楼宇中生活的人们,垮塌的楼层结构会压坏避难用的桌子或床,只有躲在三角空間内才能活命。

虽然“生命三角区”自救法已流传了十几年,但美国红十字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紧急服务办公室和地震专家都曾发文指出“生命三角区”的不合理性,中国应急管理部也曾做过辟谣说明。

“实际上,在发生地震之后,国际公认最可靠的自救方法是‘伏地、遮挡、手抓牢。”沈小七解释道,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避险要点》,避震原则是:一旦发生地震,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采取“就近避震”原则。在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应就近躲避。在不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如能即刻跑出室外应及时逃往空旷地带,小心坠物。在室内要选取有利的避震空间,如室内结实、不宜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要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颈、眼睛和口鼻等重要部位。

流言:“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真相:会延误抢救时机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网络平台上经常出现民众对溺水者进行急救的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溺水者被倒挂在救人者的后背上,救人者通过奔跑、抖动身体等方式,帮助溺水者控出被吸入体内的水。这种“倒挂控水法”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对此,专家表示,“倒挂控水法”不可取。因为倒挂控出来的是进入胃部和食道中的水,而对于溺水者来说,最致命的是吸入肺部的水。

专家指出,如果肺里吸入了大量的水,留给肺泡进行氧气交换的空间就会缩小。时间久了,会导致人体血液中氧气不足,大脑受损,呼吸、心跳停止。“倒挂控水法”不仅无法排出肺内的水,还可能把胃里的食物弄进气管,进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风险。

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时间为4分钟内,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超过10分钟,即使病人被抢救过来,也可能出现脑死亡。“千万不要因使用错误的急救方式而错失急救黄金期。”专家强调。

针对不同的溺水者,要采取不同的急救方法。首先要迅速判断溺水者是否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如果溺水者有呼吸、心跳,那么在拨打120等待专业急救人员的同时,可以先清理溺水者口腔中的异物,令其保持侧卧姿势并做好保暖。如果溺水者已经没有呼吸、心跳,那么在清理完其口腔异物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猜你喜欢
承重墙溺水者避震
大林硫铁矿副斜井穿溶洞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溺水急救技能你掌握了吗?
家中最安全的避震地点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房屋承重墙改梁技术的探讨
混凝土空心砌块承重墙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非弹簧式避震装置
持续推进“三墙”建设 促进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的标本兼治
光有弹簧还不够 避震也有大学问
游泳救生解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