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特征为持续情绪低落、对平时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自我评价低、有消极言行等。
大部分人对抑郁症存在刻板印象,觉得患者都是闷闷不乐、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阳光、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实际上,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不是每个抑郁的人都会展现出悲观的状态,不能简单以某个人表现出来的个性判断。如何正确认识抑郁症?抑郁症可以治疗吗?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下面,专家就为你一一解答。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北京回龙观医院教学科主任邸晓兰介绍,抑郁症是大脑功能紊乱的一种形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核心症状是高兴不起来,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快乐感缺乏等。
邸晓兰介绍,大多数患者可能会复发,有的患者一生中只发作一次或两次,有的患者一年可能发作三四次。“如果不出现自杀或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可以自发缓解。很多人来就诊时,并不是抑郁症首次发作。拖得越久,发病时间越长,患者缓解就越慢。”邸晓兰指出,如果患者最近三年里有两次以上的发作,以后再复发的风险就比较高。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高达68%。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王雪指出,女性抑郁症风险比男性高约50%,青春期女孩、职场妈妈、产后妈妈、更年期女性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女性抑郁症高发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息息相关。”王雪表示,生理因素方面,男女雌激素分泌水平不同,青春期卵巢发育、经前期烦躁综合征、产后孕激素雌激素下降明显以及更年期卵巢功能下降等会引发女性焦虑;心理因素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一些情绪,当情绪波动较大时,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社会因素方面,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庭负担,还要兼顾工作,当付出很难得到相应回报时,也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抑郁症患者患有“微笑抑郁症”。这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它是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的一面掩饰起来,戴着微笑的面具,让人以为自己生活愉快。这类患者的抑郁症状通常很难被发现,他们难以及时得到外界的帮助,从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如果遇到一些不良社会事件或更严重的事件,人们会有一过性的抑郁情绪或者短暂的抑郁表现,却不一定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邸晓兰提醒,如果你认为自己情绪不好,这种情绪不好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几乎每天都出现,而且长达两周以上不能自发缓解,就要引起高度警惕了。
“跟许多疾病一样,抑郁症也有蛛丝马迹可寻。”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医生刘军提醒,一旦出现以下相关症状,要正确看待,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情绪低落,对以往的爱好甚至嗜好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
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注意力难以集中;
总是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信心,严重时有消极念头;
生活变得懒散,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严重时闭门不出,不修边幅;
体力感觉不足,身体疲惫感明显;
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不断检查,仍难释其疑;
经常因一些小事感到苦闷、愁眉不展,甚至无端地陷入痛苦;
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甚至煩躁;
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专家指出,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寻求专业的帮助,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
和大部分疾病一样,抑郁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刚刚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及时寻求心理干预,从而避免发展为抑郁症。
目前,抑郁症用药的普遍规律是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最后达到目标剂量维持,连续用药治疗时间多要达到两年甚至更长。尽管过程很漫长,但真正达到治愈的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遇到挫折时经历过低谷的他们可能会比普通人更坚强。
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亲友因为对病情不了解,容易对抑郁症患者的各类行为产生误解。与抑郁症患者相处时,周围的人往往会不知所措,生怕一不小心就伤害对方。那么,周围的人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帮助和安慰抑郁症患者,和他们和谐友好地相处呢?
多理解
让抑郁症患者获得尊重,并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理解,这一点很重要。他们的很多痛苦不为人知,也很难一次性表达清楚,因此要不断地尝试理解他们。
多倾听
倾听对抑郁症患者很重要,倾听过后,我们最好不加评价、不加分析、不加指责。
多关心
抑郁症患者通常很脆弱,需要被关心和爱护。
多配合
有的患者想单独待一会,我们就要在确定他安全后给予一些空间和自由。有的患者容易哭泣和发泄,我们就要给予陪伴,允许他在不伤害自己的限度内发泄。
不盲目建议、鼓励和督促
抑郁症患者在患病状态下,承受力和对外界的敏感度异于日常状态,各类微小的事情都会带给他们压力和崩溃感。
没有专业的患者病情评估和医师指导,不应强行带患者运动、聚会、旅行、读书及尝试各类网上查阅到的治疗方法和调整方式。
不指责
抑郁症患者最害怕被贴上不努力、不负责、不认真、不坚持等标签,不要说“这算个什么事”“人家的处境比你还难,也没有抑郁”之类的话。
不询问原因
不要直接问“你为什么抑郁”“为什么大家都有压力就你生病”之类的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否患病。
不战战兢兢地对待
带着爱去看护抑郁症患者是最好的应对办法,不用背负太多心理负担,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没有照顾好他们。
找专业医生作依靠
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目前最该做的事情和最不该做的事情等,并给出相关治疗方案。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