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呈伟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人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向来认为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为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而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
中华文明之所以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就在于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在诸多方面。从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理念和发展逻辑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尚和合,“保合太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八音克谐”“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和而不同”无不彰显着对“和合之美”的认同和追求,标志着中华文明不断衍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构成中华文明学说思想的取向和格局角度看,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历经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中华思想文化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与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用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中华文化认同超越了地域、乡土、血缘、宗教信仰。从中华文明民族文化构成的角度看,中华文化可谓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互鉴融通,共同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是各民族團结融合、多元以聚为一体的根源之一。从中华文明宗教信仰构成的角度看,“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宗教要和顺。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演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是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和谐格局的良好注脚。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关系的角度看,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有所成就的。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并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密钥之一。“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正确进行文明交流借鉴,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包容性,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在坚持这种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文化。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此外,文化自信要求消除文化自卑,文化自信要求敢于同“文明优越论”作斗争。
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地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进行文明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良莠不分,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三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四是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我们不仅是这样倡议的,也是这样做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重要多边会议,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搭建了新平台。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破解“文明冲突论”,我们更要继续“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