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臻
故事是纪录片的重要构成之一,而人物则是故事的核心。我们不仅需要在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事件中拍摄人物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开掘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我从2014 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从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我有一个深切感受,纪录片的优劣和故事的选择、人物的表现相关,而人物精神内涵的开掘,则能让纪录片更优异更具传播魅力。如何挖掘人物精神内涵?我认为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能力。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发现能力不能局限于对事情的表面了解,更应该是通过查阅文字资料、寻找新闻线索、对主要人物进行频繁接触、深入采访等手段来获取更多信息,力求“真知”,从而达到挖掘人物精神内涵的目的。
2018年初,纪录片《东向大海》开始筹备,这是一部讲述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主题型纪录片。我作为第二集《探海》的分集导演,提出了保护海洋生物、和谐利用海洋资源、展示东海人的精神特质等内容上的导演构思。因为有了深入的思考,采访就有了针对性,寻找线索也变得顺畅。在翻阅网上新闻的时候,有一条来自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新闻吸引了我:在东海某岛屿上,中华凤头燕鸥在爱鸟人士数十年的保护下,种群数量从几只扩增到数百只,这其中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这是一个绝佳的好故事!我迅速找到了保护中华凤头燕鸥组织的成员,融入到他们的行动中去,拍摄记录了爱鸟人的很多“亮点”。
同样在《东向大海》的前期踩点中,摄制组走遍了浙江省以及福建省的海洋渔业研究所,逐一了解东海海洋养殖的特色,在与研究人员的不断交流中,发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故事,有一个被称为“大黄鱼之父”的老人列入了我的采访对象。这位带领养殖黄鱼团队的战士,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连续攻坚十几年最终成功培育出人工养殖大黄鱼。“大黄鱼之父”名不虚传,他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2021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给浙江省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浙江省委省政府随即发出《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意见》。在这个背景下,浙江广电集团迅速组建纪录片团队,我作为主创人员,参与拍摄大型纪录片《26县纪事》。导演组化整为零,5支小队如同撒网一般奔向浙江的各个山区县寻找适合拍摄的主题故事和先进人物。在丽水遂昌,我发现了勇挑重担,带领村民致富的电商王新新;在温州永嘉,我发现了埋头苦干,带领山村美丽“蝶变”的村书记陈小静;在金华武义,我发现了三次援疆,帮助维族菇农摆脱贫困的陈金生。这些共富带头人有着各自精彩的故事,共性当中又有鲜明个性。这样的发现让纪录片故事内容生动鲜明又让人物精神彰显独特。
细节,是指人物、景物、故事等表现对象的富有韵味的细微情节。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决不能没有细节。捕捉和运用细节,考验着纪录片创作者的智慧和灵性。
2018年6月,我带领摄制组跟随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组织前往宁波象山的一个小岛——铁墩岛拍摄。这是一支由鸟类学家及爱鸟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将要在岛上对中华凤头燕鸥幼鸟进行环志工作。在拍摄中,我看到志愿者聚精会神,双唇紧抿,额头渗汗,动作敏捷果敢,手法轻巧细致。环志完成后,他们双手捧放幼鸟,眼眶里饱含深情。我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捕捉到一个个动人的瞬间。
随着拍摄的逐渐深入,我发现了一个闪亮的“细节”:在一群五大三粗的科研人员中有两个姑娘特别显眼,她们是浙江省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室的特殊志愿者。她俩并非没有本职工作,一位是某大学的生物老师,另一位是某制药公司的药剂师,都是有着高学历的人才。在这个毒蚊子比汗毛多,小野兽比人多的岛上,生活工作4 个月,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她们是靠什么样的信念和毅力坚持下来的?
我决定在无人岛上住下来一探究竟。入夜之后的铁墩岛特别黑,四下里茅草起伏,风声鹤唳,只听见汹涌的海浪拍击声与咕咕的燕鸥鸣叫声,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我蹲守在摄影机旁,从寻像器里看到远方有两道微小的光束,接着出现了两个窈窕的身影,这是两位姑娘的夜间巡山“功课”。沿着一条窄窄的小道,她们走进保护区,查看护栏是否松动,燕鸥是否安全。我迅速运用两极镜头,拍摄她们的一举一动,工作状态的细节,都被记录了下来。
在闷热的营房内,我和她俩聊天,得知她们都不是第一次来铁墩岛驻点服务,这里相当于是第二个家,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像“家人”和“邻居”一样。她俩说得最多的是:“中华燕鸥是世界的珍稀鸟类,我们绝不能让它们濒临灭绝,保护它们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当我问到:“你们孤独吗?想家吗?想家里的孩子吗?”两人都是先点点头,又摇摇头,不言语,只见眼角似有泪光闪动。摄像机在默默地工作,记录下她俩的面容表情……
纪录片播出后,有不少观众在视频平台留言,表示特别佩服这两位志愿者,她们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我想,这就是人物的细节产生的效果。
在纪录片《东向大海》前期踩点时,我听了“大黄鱼之父”的故事,对他非常敬佩。如果我能在故事中充分捕捉细节以展现他的奉献精神,我相信纪录片一定会非常精彩。
我与刘佳富老先生的首次见面是在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一家医院里,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刚做了背部手术,正卧床休养。当他了解到我前来拜访的目的后,他坚持着要出院,带我去他奋斗过的地方看看。
为表彰刘佳富先生对大黄鱼培育的卓越贡献,宁德市政府专门为刘老建立了一个大黄鱼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刘佳富指着他年轻时候的照片为我讲解。他20岁从海洋专科学校毕业,进入了宁德市海洋科研所,第一个课题就是人工培育大黄鱼。然而,辛勤的努力换来的是失败与泪水。1 年过去了,5 五年过去了,10 年过去了,很多人失去了信心,退出了研发团队。我问他:“您为什么要留下来?”刘佳富沉默了一会儿,似乎陷入了回忆,他说:“我走了,大黄鱼就真的要灭绝了!我无法想象,未来大黄鱼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见!”
聊天到了兴头上,我架起了摄像机,选择老照片墙作背景,让他说说当年的故事。没想到刘佳富一下乐了,笑着说:“我人比较难看,从来不主动拍照,当年大黄鱼没有培育出来,我没脸面对大家呀!”幽默的画面细节瞬间被我抓住了。
在照片墙的尽头,挂着一条大黄鱼的标本。当刘佳富走向标本的时候,突然停止了介绍,周围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感觉又一个细节要出现了,镜头里只见他嘴里似乎在嘟囔着什么,眼角逐渐出现了泪花,他伸手摸向标本,动作轻柔,好像在抚摸孩子一般。他用哽咽的语气对我说:“这就是我培育了30 年研究成功的第一条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在它之后,成千上万条大黄鱼苗都是它生出来的,它是我们人工养殖大黄鱼的英雄母亲!”刘老的骄傲感油然而生,30年的奉献精神终于得到回报!先是热泪盈眶,然后孩子般的灿烂笑容绽放在他的脸上。
在研究所的培育室里,刘佳富的奉献精神影响着他的一代代徒弟们,他们都在刘佳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努力,不仅继续优化大黄鱼培育的技术,同时也深耕其他海洋生物的人工养殖领域。
在海上网箱鱼排上,刘佳富是绝对的明星,他乐呵呵地与养殖户们亲切交谈,为他们解疑释惑……一组展现细节的画面,完美诠释了“大黄鱼之父”立志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内涵。
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其本质是无法直接具象体现出来的,但它可以用某种特定的画面来外化,从而被受众所感知。在很多时候,人物的语言,肢体动作,行为方式都能够成为精神外化的载体。而在纪录片中,意象画面是让精神具象化的最有力的武器。
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师时常会拍摄一些没有人物出现的自然画面,通常被称为“空镜头”或“空画面”。“空镜头”看似“空”,却蕴含着某种特定的意义。我把“空镜头”定义为“情绪画面”或“意象画面”。我认为将抽象的各种情绪述之于具象的画面中,再通过观众由此及彼的审美联想,意象画面就不再是空画面,它的出现被赋予了更高级的艺术表达。
人物的精神内涵,是可以用文字语言来表述,但有时会感觉力不从心,此时,创作者把融入了主观情绪、情感的“空画面”来代替语言进行意义传达,可谓是此时无形胜有形。
2014年春夏时节,我曾拍摄过一部名为《天使·美儿》的人物纪录片。在浙江省德清县的神秘山坳里,有一支70 后、80 后为主的年轻医护团队。他们献身麻风病防治事业,常年坚守在偏僻、封闭、艰苦的山坳里砥砺理想信念,谱写出彩人生。作为医疗队中的杰出代表,护士长潘美儿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绽放青春光彩18年,获得了“南丁格尔奖“。
这个选题与“中国梦”主题相关。怎样将这个故事讲得感人,如何彰显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经过深入踩点并认真思考后,决定运用一些意象画面作人物思想内涵外化的尝试。例如,画面一: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激起一连串小小的浪花,寓意着主人公清纯活泼的性格;画面二:山谷里绽放的野百合迎风开放,暗喻着寂寞且顽强;画面三:一组快速行进的步履,一群天空飞过的鸟,象征着坚定和梦想的放飞……这些画面穿插在片中,让观众感知了主人公的精神面貌,激励了更多的奋斗者。
在拍摄纪录片《东向大海》中,我在海面上拍摄日出日落,金色的彩霞和浪花波澜壮阔,预示着海纳百川,前途光明。拍摄雾笼岛屿,渔船颠簸起伏,明喻创业艰难险阻,拼搏与希望并存。
在拍摄志愿者保护中华凤头燕鸥的段落中,我特意拍摄了两组画面,一是汹涌浪潮拍击礁石,任它海浪千尺高,我自岿然不动;二是夜晚璀璨的星空延时,只见中间一道宽广的银河,时有流星掠过。这两个画面不仅吸引观众眼球,更重要的是把“护鸟人”坚守荒岛、勇毅前行的精神内涵外化了出来。
在拍摄纪录片《东方的葵》时,我在葵田里拍摄了一组画面:在台风摧残下,大片的葵倒在地上;阳光下,还有几株倔强的葵迎着风抖动着身躯,依然如同哨兵般挺立;斑驳的葵花盘,纵使花蕊掉落,仍执着地面朝着太阳的方向……这一组葵的具象画面,外化的正是画家许江执着坚定的艺术精神。
值得说明的是,纪录片意象性画面的创作是借鉴吸取了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创作的精要。由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具象的可感画面,这是纪录片创作的一大优势。我领悟到意象画面的重要性,因此不断地拍摄积累一些写意的画面素材,努力把比喻、隐喻、象征、寓意等艺术手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后期剪辑的成片中。
纪录片有各种类型,也有多样的创作方法,我在多年实践中认识到:发现有意义的故事,发现有精神特质的人物,善于用各种点睛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精神内涵,并且用精神外化的艺术手段升华人物的精神品格,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尽管我的实践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但我会不懈努力。有一句话我特别赞同,“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