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忠
(上海市松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上海 2016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食品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又是“管出来”的,要以“四个最严”为目标要求,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3]。上海市松江区全面贯彻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并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落实,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现笔者拟对松江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介绍,以期给类似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黄浦江中上游,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利于稻米种植,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上海市优质稻米和市民菜篮子的重要生产基地。
2007年起,松江区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生产模式。2013 年,松江区家庭农场模式被写入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015 年,松江区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6 年,松江区获得第一批“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2019 年,松江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名单(上海市唯一的一个区)。“十三五”期间,松江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绿色食品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全区绿色食品认证率从1.6%提高到47.53%;同时,通过加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全环节、全覆盖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2020 年,松江区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名单。
松江区相关部门通过印发《松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活动方案》,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街镇、各单位的职责。同时,松江区委、区政府把涉农街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推进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指标范围,监管、检测、执法等各项工作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充分保证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推进,建立了“政府重视,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有效推进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的创建工作[4]。
具体措施:(1)建立生产主体名录。将辖区内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主体名录库,建立黑名单制度,依法做好日常监督。(2)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建立并落实种养户告知书、承诺书制度,开展从业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培训,做到告知率和培训率均达100%;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力度,督促生产主体严格遵守禁限用农兽药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等规定。(3)加强畜禽无害化处理。建立完善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将松江区域内的农资、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企业全面纳入监管名录,制定并严格执行农资经营“九项制度”。同时,全区水稻、蔬菜生产上的农药均实行政府财政补贴政策,大力推广符合绿色食品农药准则要求的农药,统一使用上海市推荐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促进农药减量。此外,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
据统计,松江区目前使用的农药均由浦江农资连锁超市统一配送,2021 年松江区的水稻和蔬菜种植面积为1.07×104hm2,补贴农药统一配送1.05×104hm2,配送面积覆盖率达98%;动物防疫物资由市、区动物预防控制中心和街镇动物畜牧兽医站统购分发;2021 年共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35 t。
松江区通过科学编制农产品安全监管监测计划,对全区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进行监管,监测产品涵盖稻米、瓜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地产农产品,检测参数指标与国家风险监测参数相同,包括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100多项指标。同时,区内各街镇监管站均设立速测室,严格落实抽检制度,而对于规模以上企业、合作社,由其自行建立检测室开展自检工作[5]。此外,松江区落实抽检分工,规范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的抽样监测机制,严格执行“不检测不上市,不合格不上市”的原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监管监测常态化。
据统计,2021年松江区共进行农残快速检测7.3万份(样品),合格率为100%;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定量抽检产品860 批次,合格率为99.8%。
具体措施:(1)开展日常执法和现场检查。对蔬菜、草莓、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储运、屠宰、批发、零售市场等单位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并对安全用药、田间档案等进行现场检查。(2)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例如,近年来,松江区开展了生猪屠宰扫雷行动、农资打假、春季种子市场、“利剑行动”等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3)加强动物疫病安全监管。例如,松江区开展了动物产地检疫,实施了检疫证明电子出入证全覆盖,并实现了检疫信息共享互通,做到了畜禽产品可追溯、可查询;同时,为了严格控制非洲猪瘟,严格落实生猪屠宰监管,做好了“瘦肉精”检测、疫病检疫等重点工作,严把产品质量关。
据统计,2021年松江区累计开展执法检查1 488次,检查各类监管对象1 451 家次,出动执法人员5 103 人次,处理各类投诉举报案件58 件,查处其他类案件177 件。
具体措施:(1)推进“三区”(粮食功能保护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与建设。目前,松江区已划定粮食功能保护区6 867 hm2、蔬菜生产保护区1 200 hm2、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67 hm2。(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松江区通过大力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使用等生产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积极推进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形成了种养结合、粪污发酵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目前松江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100%。(3)推进农产品绿色基地创建。根据《松江区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2021—2025 年)》的相关要求,2025 年松江区主要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要求达到60%,目前种植业已完成目标任务。(4)持续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截至2022年底,松江区绿色食品认证率达47.27%,此项指标已连续三年位列上海市各区排名第一。同时,松江区制定并实施了《松江区绿色食品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每年对获证企业开展无死角监管,从而不断提升松江区绿色食品质量水平,维护绿色食品的良好声誉。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监管”的原则,松江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监管联动模式。2017年区农业农村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负责辖区内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并落实了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措施;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受区农业农村委委托,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和行政处罚;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拥有各类检测分析仪器100 余台,承担全区各类农产品抽检的质量监督检测、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各街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立镇级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队伍。
据统计,松江区目前共有镇村两级监管员、协管员180余人,有9个街镇建立了镇级蔬菜速测室,快速检测设备共计30余套,每个速测室配备速测人员1~2 名。
具体措施:(1)加强网格化管理。依据“范围清晰、管理便捷、无缝对接、全面覆盖”的原则,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巡查定标”的要求,织密网络、压实责任,提升网格化管理效能,全面应用“互联网+监管”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上海市“沪农安系统”监管平台的作用;同时,通过将日常巡查、抽检情况实时上传,实现生产主体信息100%电子化可追溯,为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2)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要求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全面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并积极鼓励其通过上海市农业信息“神农口袋”档案系统合法规范地开具合格证。2021年,松江区累计开具合格证67 371张,带证产品达17 969.8 t。(3)推进农药实名制销售制度。目前,松江区农药实名制销售实施率达100%,完整率达99%以上。
具体体现在:(1)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提升了农产品监管、农资监管、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三个平台”的应用力度,客观、有效地对监管工作质量进行了考核,扎实推进了各项农产品质量监管措施的落实。(2)以创建工作为基础,狠抓队伍建设,理顺职能,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检测和执法“三个体系”的作用。(3)以创建工作为手段,推进了“检打联动、协调配合、准入准出”农产品监管机制的运行,使告知承诺制、标准化生产、网格化管理、风险监测评估和体系化追溯等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
近年来,松江区涌现出了一批“松江大米”“松林猪肉”“仓桥水晶梨”“黄浦江大闸蟹”等松江地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也产生了“松林”“家绿”“汇民”“三泖”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商标,且松江区的地产农产品品牌屡获殊荣。例如,“松江大米”作为上海市唯一的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续多年获得上海市优质稻米评比金奖。2019年,‘松香粳1018’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成为上海市唯一一个入选金奖的粳稻品种;“松林”猪肉被评为上海名牌产品和上海市著名商标,是上海市首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品牌;“仓桥水晶梨”连续三届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泖”黄浦江大闸蟹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河蟹大赛的大奖,成为上海河蟹第一品牌。
具体体现在:(1)完善了种养结合绿色生态生产的松江模式。在松江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中,水稻每667 m2产量比全区平均水稻产量增加12%,化肥减量30%,达到了增产提质、节肥降本、改善环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发展了农机“4S”服务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水平。2013 年,上海市首家农机“4S”中心在松江区成立,形成了农机维修、培训、销售和处置“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突破了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瓶颈,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使松江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2019 年4 月,全国家庭农场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召开,松江农机“4S”培训服务中心的现场参观点得到了部、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3)加大了耕地地力保护。2018 年3 月,松江区在全国首创了耕地地力保护保险,目前有480 户家庭农场(共5.04×103hm2粮田)参与投保,占可投保家庭农场种植面积的78.3%,此项目对于提高家庭农场主保护耕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推动松江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松江区在进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3 个方面的问题,具体为:(1)小规模生产主体经营总面积占比较小,商品化程度低,但其面广、量大、分散,农业技术服务和监管检查难以覆盖,导致少量农产品上市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成为了安全监管的难点、痛点;(2)少部分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对农业投入品的采购、销售、使用把关不严,超量、超范围使用农药,不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违规情况时常发生,甚至出现违禁农药成分检出或产品超标的问题;(3)农产品“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尚未有效建立,无法形成市场倒逼机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效能。
通过合规开证、合法索证,倒逼生产主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遵守农产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销售的农产品符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具体建议为:(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依法经营,提高人民群众的关注度、参与度,形成“监管者严管、生产者重视、消费者知晓”的良好氛围。(2)持续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日常巡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3)充分发挥互联网智慧化技术的作用,用“大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监管,从而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具体建议为:(1)健全农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大力推行绿色综合防控、农药化肥减量、无抗养殖等绿色生产技术。(2)持续推进绿色食品发展,提高奖补政策的精准性,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效能,维护绿色食品声誉。(3)提升地产农产品品牌显示度,全力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强化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保护,提高产品质量意识,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内涵和美誉度,增加产品附加值。(4)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聚焦重点企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重点品牌,培育若干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辐射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