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沉浸式诗歌教学促进初高中衔接的路径研究

2023-08-13 09:28:01田春梅
新课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初高中诗歌情境

文| 田春梅

在沉浸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会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处于某种思想活动或情境里,得到最佳的学习及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开展沉浸式教学,应当以语文的学习规律为出发点创设相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深析文本、领悟主旨、体会情感、认识作者,以完成诗歌学习的相关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沉浸式方式教学诗歌,符合诗歌教学的客观特点,对提高学生诗歌学习成效有积极作用。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初高中诗歌教学的衔接现状不是很好,部分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失整体规划和协调,这将对诗歌鉴赏教学的成效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初高中沉浸式诗歌教学与衔接的问题,并对应展开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沉浸式诗歌教学

沉浸式诗歌教学即基于沉浸式模式进行诗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诗歌鉴赏,使学生更为专注地投入学习诗歌的场景里,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相关诗歌的知识。沉浸式诗歌教学可以带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学习,丰富学生情感。语文教师进行沉浸式诗歌教学备课时,应多注重学生在虚拟而又真实的环境里获得良好学习的感受,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

初高中衔接教学指的是初高中学生学习的习惯、教学的内容与知识等一些方面的衔接,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更顺利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节奏。衔接教学应当以新课标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核心,推动学生情感意识与学习体验共同发展。在初高中学习阶段,诗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做好初高中沉浸式诗歌教学的衔接,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修养等,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要传授学生诗歌知识,注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借助美术、游戏、音乐等展开沉浸式诗歌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学会诗歌的鉴赏等,奠定高中诗歌的知识基础与方法基础。衔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诗歌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理解一首诗歌,去了解其意象是很重要的,透彻解读其意象,诗歌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一些问题便会易于解决。所以了解诗歌意象是对其情感与内容进行评价、学会鉴赏诗歌形式与语言重要的起点。初高中衔接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深度研讨诗歌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

三、沉浸式诗歌教学对初高中衔接的价值

教师开展沉浸式诗歌教学,首先,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沉浸式教学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创设学习环境,之后在此环境里进行具体教学,故而学生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诗歌基础知识,还可以体悟到诗歌的内在情感。其次,可以优化教师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沉浸式教学对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诗歌教学要求有所提升,而沉浸式教学有助于教师在初高中之间进行衔接规划,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反过来也能推动沉浸式教学的价值实现。教师通过沉浸式教学,可由教学生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习的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将诗歌内容和沉浸式教学模式高度融合,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能力、共情能力与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借助访谈、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等方式了解初高中的诗歌教学现状,解决分析其中的问题。同时,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注重掌握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针对性解决。另外,语文教师进行诗歌衔接教学时,还可以将之前的一些教学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便形成教学案例,随之也要开展多元化分析与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总之,语文教师应立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培养初中生诗歌学习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作为目的,对实施路径进行提升与优化。

四、新课标下沉浸式诗歌教学促进初高中衔接的路径

(一)带领学生领悟情境的美

伴随课堂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吸引学生沉浸到诗歌的学习当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诗歌的抒情性较强,这是帮助学生培养诗歌听说能力极好的材料。网络视频、电影、广播等媒介均能够储存丰富的视听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凭借媒介补充学生的视听材料,助推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教师在备课诗歌时,应利用背景音乐及画面渲染等视听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情感与情境,将学习作品引入其中,设立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备《观沧海》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提前做好课件,在课件中加入一些诗词朗读、文言翻译之类的内容,比如随机点名学生讲解《观沧海》的主旨与背景。与此同时,在课件里加入一些有趣的小插件,增加与学生互动的频率,也可以播放一些生动的文言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高效学习。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都了解了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信息,继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打造简易的“碣石山”“观海台”等,让学生“登台赋诗”,通过模拟的情境来尝试品读曹操当时的心情,面对大海美景直抒胸臆,实现当下与古代的时空共振。

(二)带领学生领悟情境的味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诵读,使他们沉浸于诗歌旋律之中,并同步琢磨其意境,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进行诗歌诵读时,要感受诗歌作品的形象与意境,收获精神陶冶、心灵共鸣与情感体验。在初中的诗歌教学课堂上,需注重语言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时,需实现脑到、口到、眼到“三到”,大胆地去想象,反复地去诵读,把文字转换为感人至深的故事、形色兼备的事物、惟妙惟肖的人物和异彩纷呈的景物,使学生凭借熟读与深思,深入地去了解所学文本,领悟诗歌中的情境。因此,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时要带领学生诵读,并为学生设置三步骤———听读、范读、意读,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课文注释。同时,凭借不同形式的朗读帮助其加深对诗歌的感悟与理解,逐渐培养语感。

例如,语文教师在备课《木兰诗》时,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诵读,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分工分段诵读《木兰诗》。上课后,每一小组分别上台诵读该诗歌,要求富有感情,表达流畅,语文教师最后对其分别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为其准备一点小奖励,以此来调动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三)带领学生品味情境的韵

诗歌的韵不仅体现在字音方面,更体现在内在的描写与表达方面。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学生用简洁的文字、线条或符号对诗文加以标注,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该方法可真正地沉浸到文本里产生一些独特感悟。在初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需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大胆地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与诗歌内容对话后,便会自然融入感情,便于感受沉浸式的情境韵味。因此,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应合理运用批注和圈点的方法,助推学生品味诗歌情境。

例如,语文教师在备课诗歌《行路难》时,可以提前选好课件,选取的课件内容要符合诗歌主题,充满诗情画意。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点课下作业,让学生在上课前去搜寻《行路难》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比如课文主旨、写作背景、诗人简介、语言翻译等。上课时,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学生上台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既能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学习印象,也能调动课堂气氛,防止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在课堂上。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情境化教学的韵,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及网络平台搜索蜀道视频,在课堂讲解完成后进行播放,从每个石阶的展示到周围环境的刻画都能让学生产生置身于蜀道的感觉,进而联系到作者政治道路的坎坷以及自身追求独善其身的气节。

(四)帮助学生领会情境的意

教师应该在学生领悟了诗歌内容后做延伸与拓展,让学生领悟到沉浸式的情境所包含的一些深层的含义,实现诗歌学习的相关目标,增强其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沉浸在诗歌中,帮助学生与诗歌内容展开对话,以提升理解的效果。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能够凭借相应教学活动助推学生整体理解与把握诗歌,使学生能进行个性化创作,帮助他们沉浸到诗歌里面,深入地去理解诗歌内容并领会到情境的意味。

例如,语文教师在备课初中诗歌《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可以在上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布置下节课的课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课堂开始后上台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讲解,比如诗人“狂”的表现,小组之间各成员对这些问题都要有一个思考,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得出最优的答案,上课后,小组各成员发言,以此帮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把握。

(五)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境

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运用微课辅助授课,微课能够把视频内容、图像、声音与文字有机融合起来,使静态教材的内容变为动态教学的内容,与此同时,也能使抽象文本与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视频内容。微课教学能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突破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感受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与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学《满江红》时,对于其中所描述的诗人的高尚品质,要让学生有大致的了解,懂得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来分享所学内容,对表达较好的学生予以鼓励。

(六)帮助学生感受情境的画

古诗词大多具有特定描绘的主题,如写景诗、边塞诗、送别诗等。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何深入理解文本”是多数学生困惑的地方。在沉浸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直观的画面,抛开文字的艺术表达,利用画面来让学生认识、理解与赏析。将诗与画融合起来,符合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客观要求,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并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沉浸环境中。在画面的辅助下,学生将传统的文字符号感知转变为直观体会。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也平添了更多的审美及观察情趣。总体来看,大多数古诗词都是“诗画交融”的,这也为沉浸式教学中感受画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作者传递出的思想情感是在秋天时节思念故乡,且倦于漂泊的愁苦心情。通过沉浸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古道、瘦马、小桥、夕阳、人家等景物,勾勒出一幅“远行人牵着一匹瘦瘦的老马,走在荒凉的古道中。太阳快落山了,远处是稀落的人家”的画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尝试绘画来深入体会情感内涵,加深对课文的体悟。

综上所述,诗歌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会产生深刻影响。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主动转化教学思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立足学生情况采用合适的初高中衔接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使其对诗歌学习充满动力,提升诗歌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猜你喜欢
初高中诗歌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诗歌不除外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青年心理(2021年29期)2021-05-23 13:30:20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也谈初高中衔接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