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波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受到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需要得到来自教师的正向引导。教师应通过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成长为高素质人才。基于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渗透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教材单元主题开展以大单元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为此,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单元教学展开策略研究。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聚焦的重点工作。而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对其开展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还能够让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加关注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也尝试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展开指导,力求在推动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同时,使其获得思想和价值观的同步正向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基础学科。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在思想道德发育时期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正向引导,这将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大单元教学是新时期教育改革所提倡并采用的优质教学手段,意在将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进行整合与分析,把握单元核心思想,并在单元主题的指引下开展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整合课内外资源,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在诸多教育资源的辅助下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经由无数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精心研究编制而成,其内容最为符合当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所需,每一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并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案例与资源,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基于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借助教材单元主题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并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其学习过程,引导其在自主探索及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将知识逐渐内化并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实践证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大单元教学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也能有效熏陶其思想情感,借助教材和课外资源还能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
近些年,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国教育界普遍提高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也愈加关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尽管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已取得突破性的成效,但仍有一些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源自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致使学生的学习成效不显著。
教学模式单一 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而过多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忽略了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往往会采取理论灌输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会逐渐觉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长时间置身于无趣的课堂氛围中,不仅无法与学科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还会产生畏难、厌学等负面心理,最终教育质量自然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如若一直沿用传统理论灌输和习题堆砌式的教学模式,无疑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违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初衷。
忽略学生主体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意在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其充足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时间,让其在自主探索知识、思考知识与验证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与感悟,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但在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因为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快节奏地讲解学科知识,没有能够在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听讲,最终导致学生即便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却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学浮于形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正确三观的目标。
脱离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案例,只要学生能够拥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大脑,就能够从中获得深度感悟,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这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目标。但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常常会在课堂教学中忽略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多立足于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发展核心素养,聚焦单元网络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核心素养一词已成为教育界广泛聚焦的热点关键词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人生发展与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综合性素养,涵盖知识、技能与思想认知,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对学生开展各学科的深度学习大有裨益,也能够促进其人生的正向发展。因此,针对小学生处于可塑性极强年龄阶段的特点,发展其核心素养势在必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积极整合单元知识脉络,借助大单元教学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效果。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大单元知识网,实现教学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更为规范、系统且深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我们是公民”单元时,教师需要先明确本单元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何为公民,以及公民意味着什么,同时形成健全的公民意识,激发其身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其他单元内容中寻找与本单元的联系点,带领学生基于联系点进行单元整合,使学生在单元整合过程中感受学科知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有效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如将本单元的“公民知识”与教材“法律保护我们成长”这一单元的内容相结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感受古往今来人们为与法律建立良性关系所做之事,以及在时代的飞速发展进程中法律的逐步完善,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身为中国公民所享有的法律保护,进而懂得知法守法,建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同时产生强烈的中国公民自豪感,愿意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把握单元主题,建立知识体系 大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在不断开发教材内在资源的同时,也要能够积极整合更为多元化的课后资源,打造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并能够借助各种信息技术与优质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微课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其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使其逐步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大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教师也应当利用大单元整体教学来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体系理清思维逻辑、把握知识脉络,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知识认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六年级“师长情谊”单元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让学生体会师生之情及亲子之情两个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情谊”为主题词汇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从整体把握整单元的知识结构脉络,再通过总结和补充来寻找其他单元与本单元之间的有关知识内容。如借助上一单元“友谊的天空”来渗透同学情谊,引导学生感受师生之情、同学之情、亲子之情之间的异同之处,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强调知识点和主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促进深度学习,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此单元与此前学过的“与班级共同成长”这一单元的内容相衔接,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动思维、深度思考,使自主探索与思考过程中逐步形成“班级是我家,班级团结靠大家”的良好思想认知,意识到班级的建设需要依靠每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应共同合作打造和谐、友爱的班级。
借助情境教学,烘托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法是各学科在教学中常会用到的教学手段,亦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优质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意在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将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以更为直观且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烘托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借助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原道德与法治知识案例,突出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结,实现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目标。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结合其知识主题设计多种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化的信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科教学更富有生命活力,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每一单元的主题皆与实际生活相联结,因此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应充分关注单元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入发掘潜藏其中的知识内涵,创设多元化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场景和氛围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思维与知识眼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以“成长”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呈现课余生活、礼貌交流、如何拒绝毒品与烟酒的相关小动画,引导其留心观察动画中的人物都面对着怎样的成长烦恼,了解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真实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加以解决。这些内容皆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相连,采用小动画的形式更能够集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也可以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打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开展实践活动,注重拓展延伸 实践是用于检验理论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相较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他们更加喜欢通过实践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教师需要结合单元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并借助课外知识与资源的有效融入,带给学生思维和情感认知上的拓展和延伸。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各有相应的主题,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按照不同的主题类型开展相关活动,如结合主题带领学生绘制手抄报、制作手工艺品等,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也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开展演讲、辩论等语言类活动,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整合资料与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知识点的认知,并充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些方式皆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小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生命的思考”单元时,教师可以提前整合该单元的教育内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课视频,通过微课视频介绍世界多种多样的生命体,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世间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前行,培养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良好思想品质。在微课视频的最后呈现“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命题,引发学生思考,请他们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融入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一问题,锻炼思辨能力,培养生命意识,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加以点评和补充。微课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节省大量课堂板书与新课导入的时间,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制作手工,展现自己对生命形态的理解,可以是灵动的动物,也可以是随风摇曳的大树,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与道德品质发育时期的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能够推动其人生发展的重要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每一单元不仅各有主题,也蕴藏着深层次内涵,需要教师充分发掘其中的优质思想与案例,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切入点,通过大单元整合教学,贯彻落实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改革思想,使学生获得道德水平、实践能力、行为意识等方面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