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丹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艺术治疗一直都是东西方十分关注的心理疏导方式,绘画疗愈在西方更是已经有了许多成功治愈的案例。作为一名小学一线美术教师,从平日的常规学习生活中,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表达性绘画作品来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正向疏导去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性格,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认识自我,以便于未来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和世界。本篇只是作者在刚踏入艺术疗愈方向大门的粗浅心得和反思,不到之处还需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表达性艺术里面包含了很多的门类,音乐、美术、舞蹈等,现在我要谈的是绘画的表达性。很多人会说绘画不是艺术家们干的事吗?其实不然。绘画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绘画在历史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形式,它的发展先于符号和文字,是人类最早有表达意识的活动。我们通过绘画来记录事件、传播信仰、引导“方向”等,现代社会绘画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美术馆会陈列绘画作品,商场会销售绘画作品,我们也会教授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但这些终究不是表达性绘画的初衷。表达性绘画是需要学生发自内心地去自由创作,不掺杂教师教的任何绘画技巧,没有被规定的某一项主题,就只是拿起笔在纸上随心勾画,勾画你的内心,表达你的情感,它是一种非语言交流式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跨越国界和种族,可以撼动我们的灵魂,亦可以抒发情感引起共鸣,通过绘画形式的表达展现出作画人内心的压力、情绪乃至创伤等,当然,绘画也是有疗愈作用的,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提升幸福感。
儿童绘画的表达性创作非常丰富,画人画树千人千样,我们可以通过方寸之间呈现出的内容看出端倪。学生的绘画作品,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情绪呈现出独有的画面感,我们可以通过这幅绘画作品去探究学生的性格,走进学生的内心,继而发现问题的出处,好精准地去找到合适的方法扭转局面,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向上成长。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都有很深的感触,就是有的学生并不愿开口谈天谈地,上课不爱发言,也很少和老师互动,做什么事都“默默无闻”;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年龄太小,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有心事或是坏情绪时,很难通过对话的形式清楚地表达出来等,还有个别特殊的个例,画面总是一团一团混杂的线条,永远呈现出昏暗陈旧的色调,无论什么内容或造型总是画在一个小角落等。这个时候,绘画的表现力就展现出了它的独特性,我们不需要逼迫学生去讲述什么,也不需要用“大人”的身份压迫学生下什么指令,我们只需要给学生一张画纸,让他进行发自内心的绘画创作,所有的精力和重心都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摒弃外在世界所有一切你看到听到的事物,只尊崇内心,联系自己的情感、思想,甚至是想象用画笔去抒发、去表现。通过创作的过程和最终展示出的结果,能够观察分析问题所在,再加以慢慢引导,就能够直击要害,进行心理疏导或是艺术治疗。
为什么表达性绘画可以呈现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视觉感知是优先于语言表达的,不妨想想我们在婴儿时代是先观察感知世界,还是先运用语言描述世界的。图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内心世界的流露,是有象征性的。一岁的孩子就可以无意识地用涂鸦行为来表达他感知到的世界,他有了通过符号式的勾勒来表达的意识,这就是优于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证明,绘画也是最原始、最透彻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孩子在进行表达性绘画的同时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我。这是传统对话形式的疏导所达不到的效果,面对画纸,学生会在一笔一画之间卸下防备,暴露出真实内在的心理状态,隐藏在内心不想被发现的或是积压在心理的情感、矛盾,都可通过绘画这一形式释放表现出来,基于他的过往经历、基于最近的心理状态、基于此时此刻他的心情等。因为这种形式在学生看来是被“保护”的、是安全的、是无意识的、是不经意间自由的“挥洒”。
案例1 :袖珍细腻,居中向下 A 是一个绘画非常优秀的二年级女同学,不论是主题绘画或是自由主题绘画,甚至是手工制作,她都能够完成得非常漂亮,画面干净整洁,作品内容总是那么精细美观,线条色彩都让人看着舒服和谐,但奇怪的是,画面中的物体总是画得非常小,位置安排总是在画面的中下方,仿佛她所呈现的画面永远在纸上还存在一个框框,任何内容都不能逾越那个隐形的边界。在平时与她交流的时候发现她性格内向、胆子小、不爱表达,多数时候都是自己默默坐在位置上画画,也不常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我多次鼓励她把物体画大一些,注意整张纸的构图,注意物品的位置安排,都没有效果。
慢慢地,我开始多关注她绘画创作的过程,发现她习惯性用铅笔先画草稿,每一笔都很谨慎,作画速度很慢,满意了才会开始涂色。后来读到相关艺术疗愈的书籍,才发现该学生作画时的速度、顺序、画面内容的大小、位置等都反映出她的内心世界,这不是简单的一幅作品,而是她内心深处的无法言喻的表达。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了解到该学生习惯性将物体画小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对自我评价不高,比较局促胆怯;画面位置偏低也是一种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的表现。有了这些发现后,我就开始加强对她的关注和引导,并联系了她的家长,询问一些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偏向,发现父母对学生的要求和期待很高,导致她做事谨慎缺乏创造性,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及时与她沟通,缺少鼓励性言语,很优秀的A 却没有自信心,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经过与家长沟通,我们一同做了调整,父母在家不再紧逼她追求完美,尽量多交流多认可她的成果。学校课堂中不强求她画既定的内容,可以大胆放肆绘画自己所想表达的。一开始还是老样子,画的东西也都是规规矩矩的。又过了一段时间,画面中惊喜地有了些许改变,虽然也还是会偏小,但位置不再是纸张底部了,内容也丰富了起来。最近看到她会和同桌分享自己的作品了,真是莫大的安慰。现在我依旧在努力引导她,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至少通过我们的努力有了一点点改善。
通过观察发现表达性绘画确实是可以抒发情绪、表达感想的,绘画本身也是自发进行的,有心理疗愈的作用,可以安抚无法诉说的心情,利用绘画形式尽情宣泄,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宽慰。有研究表明,创意活动是可以增加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是和抑郁症有关的化学物质。国外的一部分人声称把艺术创作比喻成一种冥想,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意义上的自我表达,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健康成长。
案例2 :扭转造型,用色鲜艳 B 是一个较特殊的一年级男生,从平时的课堂习惯和观察来看,这个学生行为上缺少对规矩的重视。几乎每次见到他都是一个人,上课时自己有时会站在后面,有时会在教室乱走,甚至有时不知什么原因自己像被抛弃一样待在教室外面不肯进来上课,几乎没在这个学生脸上看到过笑容。可以说是一个行为有点怪异的学生,画的作品更是让人匪夷所思,无论是主题绘画还是自由创作,完全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涂涂抹抹感觉还停留在幼儿涂鸦那个时期。这一系列的表象也不得不让我更多地关注他,我开始认真研究他画的东西,细心观察他的神态表情。他并非乱画一气,只是扭曲夸张了一些形象,配色涂不均匀,喜好偏向用红色,没有一块颜色是饱满的。到此,我还不清楚他的问题所在,只看到他和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后来了解到他的爸爸脾气暴躁,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波及他,而妈妈又比较宠爱他。极其特殊的家庭原因,我们无法参与其中调节问题,只能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下手。此后,我都会利用课后的时间让该学生参与绘画兴趣课,在自由自发的表达性绘画过程中,他焦躁烦闷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心理的情绪和困顿得到了排解,渐渐地,在我引导其进行绘画表达的方式下,我能够和他进行简单的对话了,他上课状态也不一样了,能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上课不再乱走动了。同时,我发现他的画面还是混杂凌乱的内容,涂色时依旧没有边界感,但是他变得爱画画、爱表现了,课后会主动留下帮助我整理教室。见势,我马上和他的家长联系,表扬他的进步,父母也愿意配合我一同耐心引导他。后来我在批改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绘画本上多了一幅作品,是一排五彩斑斓的房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用如此明亮鲜艳的色彩去表现画面,涂色也比之前好了许多。我相信在他的心灵深处一定发生了某些变化,至少在绘画作品上我们看到他对生活充满了美丽的畅享和向往,相信通过表达性绘画的实践过程,他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孩子的绘画能够呈现出很多问题,因为自发性的绘画表达会暴露学生的性格情绪、过往经历等,学生如果心理有了某些变化,是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的,如果不愿讲出来,就可以利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分析,而疗愈者就要敏锐地抓住这些,关注到特殊的敏感点,利用这些表象解析学生绘画作品的真实情感流露,找出根源所在,进行适当引导或是心理治疗。
身为一线美术教师,对绘画心理分析的研究还很粗浅,并没有大量的实验案例,也没有一同探讨的专业小组团队。以上只是常规课程中学生通过绘画作品暴露出的问题,我根据理论知识和过往经验进行观察判断出些许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绘画引导,结合多方面因素,对学生的性格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帮助和改善。同时,这一发现激发了我对“表达性绘画分析对儿童心理疗愈的影响”的探究,我期望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探究到绘画对于学生发展更深远的意义。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学生承受了比以往更多的生活学习压力,更为忙碌的父母,更为繁重的课业要求,更丰富多样的兴趣爱好,更富有竞争意识的社会环境等。这种种的变化一方面需要学生训练自身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投入更多的精力耐心,与之匹配的也需要更多的心理疗愈方面的知识和专家。作为一名普通一线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能够做到的,较为容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实现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心理疗愈的知识,培养自己更为心细敏锐的洞察力,以更好地抚慰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以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发展。
一是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绘画空间。自由的空间不是单纯不限制学生绘画的内容,而是要从整个教育理念上形成开放自由的思想,课堂是尊重开放的,评价体系是多维的,绘画主题的不限制等,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才会慢慢打开和完整。二是多与学生一起解读品味绘画作品。我一直坚持和学生一起评价他们的作品,面对面地分享欣赏,学生会时不时地描述一些绘画过程或是他们想表现却表达不出来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中得到相关信息或是特殊信号。三是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绘画作品。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审视和评价,更好地发现自己心理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或情绪,通过内心的抒发,进行自我鼓励或自我肯定,进行自我判断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也可以与同学分享作品,有些心事,学生可能不会同大人说,但愿意和同龄人分享。
其实绘画作为一种非言语沟通形式的媒介,在心理疗愈中的表现力是显而易见的,他可以被学生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不仅仅是疗愈过程中,在平时课程中也会体现出它的优势,绘画也可以说是学生通过象征性的手法在与自己对话,在和大家交流,在和世界沟通。绘画疗愈融入教育是肯定的,知识深浅不同,新课标中有几个字句其实就是艺术疗愈的宗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就是通过“美”这一活动过程,去影响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所以说,表达性绘画疗愈走进课堂是非常必要的,在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人格上都是有推动力的,是极有意义的,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目前,国内的艺术疗愈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远远不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予以重用。这受限于我国之前的基本国情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远没有像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那样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师或艺术疗愈师的比例也少得可怜。而现在的教育形式和出台政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或许是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教师都能够懂一点心理疏导技巧,或是绘画疗愈方面的知识,在学校或生活中能够真真实实地育人、引导人,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获得应有的成长和展现自己独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