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区域协作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

2023-08-12 01:29徐越倩王栖乔
观察与思考 2023年7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协作高质量

徐越倩 王栖乔

提 要:在区域层面实现经济收敛性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杭州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范例城市,通过设立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在利益契合、项目建设、产业能级、配套设施、对企服务和数字技术等方面联动发展,初步实现了合作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并形成了城市内部以空间上优化布局、功能上整合优势、逻辑上创新机制来实现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的有益经验,为其他地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提供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地区、城乡、群体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可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当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是建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共同富裕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和维护公平。①参见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政治学研究》,2021 年第3 期。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就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效率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的质量。这要求发展既要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形态,又要使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社会弱势群体,提高其收入水平,使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概括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结果上呈现收敛性增长,实现区域、城乡、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缩小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双赢。

经济收敛性假说认为,贫富之间的经济增长收敛只是时间问题,国家或地区差距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自然呈现收敛状态,但事实上,这种情形很少发生。以Solow-Swan 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外生的,生产要素存在边际递减的特性。②参见Solow,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 nomic Growth,” Quart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0,No.3,1956,pp.65-94.也就是说,较低资本存量水平相对贫困的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本边际收益,由此享有比相对富裕的国家或地区更快的增长,使得贫富差距实现绝对β 收敛③本文采取的绝对β 收敛的内涵是,如果各个经济体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这些外生因素是相同的,那么所有的经济体都会递归到同一个稳态均衡点。(参见傅强、李四维:《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收敛性理论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16 年第11 期)。以Romer④参见Romer,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1986,pp.1002-1037.和Lucas⑤参见Lucas,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No.1,1988,pp.3-42.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内生的,其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有更丰富的知识或人力资本而发展更快,经济落后的地区因为欠缺知识或人力资本而发展缓慢,贫富差距因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递增而增加。因此,经济增长的绝对β 收敛状态难以实现,继而衍生出条件β 收敛⑥本文对条件β 收敛的理解为,各国在发展上都有一个均衡水平,这个均衡水平取决于与发展相关的各种条件,各国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当前发展水平与均衡水平的差距。因此,不是越穷的国家发展越快,因为穷国的均衡水平可能本身也更低,而是离本国均衡水平差距越大的国家发展越快。和俱乐部收敛⑦本文采用的俱乐部收敛概念来自Baumol(1986)。他将不同国家依据收入水平划分为富裕、中等和贫穷三种类型,研究不同类型国家的收入水平收敛性,结果显示,富裕国家的收敛速度最快,中等收入的国家的收敛速度则明显较弱,而贫穷国家则不存在显著的收敛性,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技术水平较高,并且拥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其理论内涵是经济基础条件相似的国家或地区将收敛于相同的局部稳定状态。。

已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很难出现绝对β 收敛,更加符合条件β 收敛或俱乐部收敛模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始终存在着区域、产业等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一方面,全国层面上对省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研究受到学界和实践部门的重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不仅在东西部存在较大的经济差异性,在南北方、沿海—内陆、平原—山区等地也存在各种形式的区域发展差异。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跨区域协同联动,基本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大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⑧参见郭吉龙、谭建军、黄平、田树军、卢婷:《区域协同: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实践》,《探索》,2020 年第22 期。另一方面,城市内部、区县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区县经济既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也是民营经济的“培养基”,更是杭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整体来看,杭州各个区县的财政收入水平较高,但区县之间的收入差距较为明显(见图1)。可见,杭州市域内亟待在重构城市空间格局上作出相应的战略安排,实现区县之间的均衡发展。

图1 2022 年杭州市各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经济快速、均衡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而政策、产业结构、金融结构等诸多因素使得这种经济增长收敛的趋势未能如人所愿,反而可能使得贫穷国家或地区变得愈加贫穷,富裕国家或地区变得愈加富裕,经济收敛性假说很难成立。①参见傅强、李四维:《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收敛性理论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16 年第11 期。基于此,如何在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影响经济收敛性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区县协作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这些都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当前,学界大多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评价,而对区县协作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研究较少。笔者选取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建设案例,通过梳理其利益契合、项目联建、产业互补、服务共享、机制联动、数字赋能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成效,以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的视角,探索城市内部区域协作推动共同富裕的一般条件和实践路径。

二、已有文献述评

如何全面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框架,厘清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炼经济呈现收敛性增长的经验与模式,从宏观经济、产业、企业等不同维度寻求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已经引起了实务部门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学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和研究发展与共享的问题,并在这些理论框架下描绘出区域协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图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多维性和丰富性,②参见金碚:《中国改革历程中的“目的— 手段”机理变迁》,《经济体制改革》,2018 年第5 期。因此,并不能以单一的视角来解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现有研究大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理论探讨。已有文献主要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三个视角来理解高质量的内涵。③参见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年第11 期。从系统平衡观的视角看来,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地指经济总量或者是物质财富数量层面的增长,而是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于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中这些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寻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从而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社会福利。①参见肖周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分析——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视角》,《软科学》,2019 年第4 期。在经济发展视角下,高质量发展涉及发展过程、方式、动力、效果的全面提升,体现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②参见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政治学研究》,2021 年第3 期。在民生指向观的视角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经济收敛或分化与共同富裕的研究。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体现在对经济增长质量,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讨论上。而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被视为比经济增长质量范围更宽、要求更高的质量状态,更能体现新时代的新思想与新变化,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③参见任保平、文丰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改革》,2018 年第4 期。2017 年后,学者们开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研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Solow-Swan 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存在内生收敛性。遗憾的是,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用大量数据证明,自由市场并不具有平抑财富差距的作用,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收益率在较长时间内高于经济增长率。④参见[法]托马斯·皮凯蒂:《21 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 页。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因其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具有较大的差异,大多数文献研究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使用的是横截面(包括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中的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模型,研究初始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提出经济收敛的原因,如: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说⑤参见赖永剑、朱卫平:《异质性的技术俱乐部与中国地区工业增长——基于潜类别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 年第6 期。、人力资本差异说⑥参见David E.Anderson,Edward K.Vogel and Edward Awh.,“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Experimental Psychology,Vol.39,No.3,2013,pp.824-835.、发展战略说⑦参见何雄浪、郑长德、杨霞:《空间相关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1953—2010 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2013 年第7 期。、劳动力流动说⑧参见覃成林、刘迎霞、李超:《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2 年第5 期。,等等。

第三,区域协作促进经济收敛推动共富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是结合国家区域协作试点案例,分析区域协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展开案例和实证分析。具体而言,学术界主要围绕着国家四大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展开研究,普遍认为区域协同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来促进全要素流动,进而被认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生积极效应。⑨参见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2 期。陈浩和罗力菲(2022)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系统考察了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⑩参见陈浩、罗力菲:《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京津冀例证》,《改革》,2023 年第5 期。研究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通过资源高效配置、规模报酬递增与前沿技术进步三条路径来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李雪松等人(2017)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检验了区域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效率、技术效率以及技术变动的影响。⑪参见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 年第1 期。苗峻玮和冯华(2021)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展开实证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协同一体化带来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人才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①参见苗峻玮、冯华:《集聚效应是否推动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21 年第2 期。向晓梅和杨娟(2018)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了产业分工与产业链全面融合机制、协同研发与新业态共育机制,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双向拓展机制的创新,促进各经济主体间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双赢互惠。②参见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2 期。

可以看到,学界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从减税降费、要素配置、人口政策、技术创新等角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第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研究经济收敛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第三,将区域协作作为一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式,观测其如何以协调发展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上述这些研究更多地是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经济问题讨论,实际上,高质量发展不仅本身包含了社会福祉公平分配的内涵,更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着紧密关联。不仅如此,学界有关研究区县协作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的文献更少。而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体系的完善,关乎生产要素能否在某区域内流入和积累,也关乎在该区域内生产效率能否有效提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为我们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更进一步,从未来研究趋势来看,很有必要从城市内部层面研究经济增长收敛性,在细分层面上考虑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对于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更加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基于此,在深入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探讨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这里,笔者以浙江省杭州市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城市内部不同区县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刻画,梳理和总结杭州市滨江、富阳区县协作的经验,提炼具有一定复制性和推广性的以联动协作推动区域经济收敛增长、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政策选择。

三、个案分析:城市内部区域协作何以可能

(一)案例概述

2021 年7 月,杭州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明确提出要通过“优核强星”的战略布局,提升核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核心城区优质资源向九大星城拓展,推动区域协同错位发展,实现区域联富。滨江作为杭州的核心强区之一,积极与九大星城中的富阳、萧山等区开展协作,形成城市内部区县协作的“一区多园”新模式。其中,滨江与富阳的协作自2019年8 月开展,成立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滨富特别合作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不破行政隶属、打破空间限制,实现优势互补、收益共享双赢模式的浙江首个特别合作区。现已被列入杭州争当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首批试点,截至2022 年年底,成功落地新制造业项目17 个,总投资261 亿元;实施政府投资项目18 个,总投资194.8 亿元。③参见《特别合作:书写区域协同共富发展新答卷》,《浙江日报》2022 年12 月14 日。因此,笔者选择以滨富特别合作区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不仅因其是开展较早的全省第一个特别合作区,还因其在两年半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具有较好的典型性,能够为全省探索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异提供“特别合作经验”。

(二)“滨富特别合作区”的协作动机与过程

产业园区是新时代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系统动态平衡新格局的关键枢纽。①参见王曙光、梁爽:《产业园区双向外溢、跨区域大协作与系统动态平衡新格局》,《新视野》,2022 年第5 期。在双方协作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要素市场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协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大大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协作,这使得区域协作成为一个有效的市场运作方式,通过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高效发展。此外,区域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物流系统等,都可以在区域协作中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促进各方面的经济繁荣和协同创新。最后,协作带来的技术外溢加速了技术的传递和升级,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机会。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参与协作的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寻求最优的协作方案,从而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由此,结合对滨富特别合作区的调研,笔者总结了两区六个方面全面联动的分析框架(见图2),具体分为“利益联、项目联、产业联、服务联、机制联、技术联”等六个方面的协作途径,旨在通过项目高速落地、产业兴旺发展、居民便利生活、企业高效服务、技术互联互通等做法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图2 “滨富特别合作”的动机与过程

1.利益联:经济转型发展的诉求相契合。特别合作区的利益联合,是指在发挥两区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互利共享。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之一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富阳以往主打的传统造纸行业,虽然对居民的增收有帮助,但随之带来了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随着富阳撤市建区,传统造纸业也逐渐不能适应富阳发展都市经济的需要。富阳的土地空间上亟待在传统造纸业全面腾退、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新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业的顺利引进。

滨江作为杭州核心区域之一,经过多年的高质量发展,其产业和人口加快集聚,公共服务和居民富裕水平明显提升,有基础和条件带动富阳等周边区县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滨江相比富阳,具有较高质量的产业结构、企业质量和科技水平,其主要发展指标也比较好(见表1)。在产业结构上,滨江以发展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为主,是省市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2022 年,滨江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723.0 亿元,同比增长3.5%,高于GDP 增幅1.7 个百分点,占GDP 的78.9%,总量和占比均位居全省第一。在企业质量上,滨江17 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占全省80.95%。除此以外,滨江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28 家,有效数2257 家,仍然保持全省第一。在科技研发上,滨江大力提升对科技水平的经费投入,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保持在10%左右,高度重视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然而,滨江全区面积仅仅73 平方公里,发展经济受到严重制约,亟需丰富的土地资源储备来承接高新产业资源。

表1 杭州高新区(滨江)和富阳区主要发展指标比较(2022 年)

由此,滨江和富阳双方在绿色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上达成共识,具备充分的协作条件,既减少了传统行业的污染,又给予高新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维护了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的平衡。特别合作区内的企业也得到“双重满足”,一方面,企业能够享受富阳空间,实现富阳新旧产业动能的转换,为富阳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企业也能享受高新服务,增强了企业项目落地的积极性。两区协作扭转了以往“滨江留不住高端制造、富阳聚不了高端制造”的局面,实现“空间+产业”的跨区域双赢。

2.项目联:资源互补构筑区域协作的基础。滨江和富阳的协作以新制造业项目的共建共享为基础,以形成高质高效的项目联动方式为目标,以此高效发展了一批朝气蓬勃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合作区内重点推进的宏华数码纺织喷印设备及耗材生产项目、富芯半导体模拟芯片项目、东信科瑞电子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正泰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项目加快共建共享,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推进高新产业项目,为特别合作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以投产宏华数码项目为例,从项目签约、领取营业执照再到建设用地顺利挂牌,仅花了不到15 天的时间,如此飞速的项目落成对企业本身来讲可以整合以往各地散落的业务,满足其业务急速扩张和筹备上市的迫切需求;对滨江来讲,可以解决其空间有限的问题,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留住企业和产业链;对富阳来讲为其抢占产业制高点创造了机会,甚至将带动富春湾新城弯道超车。无可否认的是,特别合作区资源互补的理念为重点项目的建成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

3.产业联:通过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产业链。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就要坚持因地制宜,将不同源片产业统筹起来特色发展,促进产业能级提档。特别合作区采取两种产业模式试点。第一种是市域“总部+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合作区通过主动承接产能、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梯度转移,实现了高新产业资源溢出与区域领军企业衍生发展的有序流动,推动形成市域范围内的联动发展。同时,通过挖掘高新区(滨江)内龙头企业的核心供应链,引导形成终端组件、总装、核心元器件制造生产基地。第二种是“链主型”企业的产业协同模式。此种模式充分发挥了“链主型”企业的产业链主导地位、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通过对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的综合施策,构建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的跨越式提升,实现更高能级的产业集聚能级。目前,特别合作区内已探索富芯半导体项目与杭氧集团、富阳申能固废、正泰新能源、大有集团等市域供应商商讨合作。

4.服务联:打破公共产品供给的空间边界。打造特别合作区公共服务联动模式,是在民生层面着眼于适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市民居住环境,通过促进配套设施的全面提升,打造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首先,特别合作区通过加快杭新景灵桥互通迁改工程、富春湾大道(二期)、王家宕路(滨富路)、同登路等道路建设,打通内外道路交通网,提高都市交通一体化水平。其次,通过加快研究燃气配给、给排水等市政设施配套工程,特别合作区内建成灵桥污水提升泵站迁建工程,开展大小源溪水环境提升、大小浦改造工程等,将生态贯穿到城市中,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重要窗口”。最后,特别合作区加快完善安置小区、人才公寓、灵桥幼儿园、灵桥中学、七站八所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设施完备、功能综合、服务便捷的“邻里中心”,并建立“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市场”“网上学校”等新型消费模式,形成商业综合体和特色精品街区。特别合作区通过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可及,既顺应了两区高端人才和本地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也提升了特别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5.机制联:以改革创新促成共富型政策体系。区发改局和特别合作区管委会设立共同富裕试点工作专班,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和审批机制,保障特别合作区内的创新主体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实现对企服务质效的全面提升。一方面,特别合作区形成三个层级联席会议制度,包括两区主要领导会商制度、两区区级分管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与富春湾新城管委会沟通协调会议制度。在确立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工作体系,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区领导牵头抓总的项目来推进专班,每日报送项目进度来破解节点难题。另一方面,富阳发挥联审联批中心的效力,充分利用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契机,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考评标准,积极开展审批创新探索,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同时,特别合作区联合富春湾新城管委会、富春湾集团、灵桥镇等,联合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探索党建共建新模式。目前,特别合作区已创新形成“行政审批不出园”的审批方式,以优质服务助推飞旋科技“磁悬浮+”项目等产业新动能加速释放,满足新制造业“特需”。

6.技术联:数字赋能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市场、社会力量的加入,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可能的同时,也为基层参与提供渠道和平台。两区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让创新主体更具活力。一方面,特别合作区通过借鉴滨江未来社区、智慧园区建设的经验,搭建数智化管理平台等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从土地基础信息、招商运用、审批管理、工程监管全生命周期的多部门协同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滨江发挥其数字经济的优势,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创新,鼓励和支持“未来工厂”建设,高质量推进数字化改革。截至2022 年年底,富阳在特别合作区数字化改革的带动下,已形成52 项区级在建应用场景、45 项理论成果、80 项制度成果,实现便民直达、民生直达、惠企直达和基层治理直达。

四、空间—产业—治理:城市内部区域协作的一般条件与实践路径

通过对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的考察可以发现,区域协作能够切实促进两地利益的共享、高科技项目的落地、产业能级的提档、配套公共服务的提升、对企服务的提质以及数字化发展的赋能作用,以此促进两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那么,城市内部区域协作需要怎样的条件?能够形成哪些一般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定程度而言,区域协作背后的条件和机制主要包括: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产业—城市—市场协同的功能整合机制、构建保障区域协作的公共治理体系,从而达到从空间、功能、逻辑层面来推动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

(一)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空间布局

在空间层面缩小区域差距的研究中,学界普遍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有效机制;①参见刘霆、谭晓萍:《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地理》,2009 年第4 期。二是以产业链的整合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参见孙凌云、陈博、曲红:《整合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商场现代化》,2022 年第3 期。结合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的实践来看,构建区域协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考虑空间布局因素,把握区域发展特点、产业演进规律和人才流动规律,实现空间层面的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

1.在区域发展上,区域协作的选址应充分考量城市空间布局。在滨富协作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特别合作区选址于距离高新区(滨江)40 公里处的富阳区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镇,该区域位于杭州“二绕”以内,地处三江汇流整体区域,既是杭州大都市区1 小时通勤圈辐射范围,也是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在此建设特别合作区,将有利于优化杭州大都市区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区域协作必须充分考虑合作区的选址,遵循区域发展规律,减少主城区与都市圈区域的发展断裂带,有利于优化市区的空间布局。

2.在产业演化上,区域协作的产业要充分考量市场规律。基于特别合作区的实践,高新区(滨江)作为区域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重点集聚研发、投资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实现与富阳周边产业的有序流动。因此,区域协作必须充分把握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分工不断细化、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形成“研发孵化在中心城区、制造转化在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布形态,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形成科学分工、错位布局、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

3.在人才流动上,区域协作必须遵循“人往高处走”的逻辑。区域协作的空间布局必须遵循“人往高处走”的流动逻辑和“人才向大城市集聚”的流动态势,充分利用高端产业效应吸引人才。滨江就是利用高新区品牌效应,在特别合作区内复制高新理念、推广高新服务、提升“高新气质”,增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全方位提升劳务协作质量,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合作区落地项目的用工需求,引导人才“柔性流动”,实现智力、知识和技术的“柔性输出”。

(二)形成产业—城市—市场协同的功能整合机制

基于功能层面的区域协调合作研究,学界一方面强调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在于各自优势的发挥和产业分工中的合作与互补;①参见周学江、吴唯佳:《空间功能整合与规划制度保障——面向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空间协调合作》,《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年,第87-95 页。另一方面强调城市间功能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认为区域功能的整合能够消除“城市割裂”现象,使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②参见司珈宁、姜凤、何颖:《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徐州市为例》,《质量与市场》,2022 年第1 期。笔者认为,在对特别合作区进行科学空间布局后,双方功能上的优势整合是关键一步。这不仅包括产业共享和城市功能互补,还要结合数字化改革背景,在完善的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同时,充分利用数字赋能的互联网市场平台,为企业在特别合作区内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实现功能层面的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

1.高端产业实现共享。为提高区域协作中有形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流动可持续性,产业合作是基础和前提。基于滨富协作实践,两区聚焦招大引强,形成了一批重点数字经济项目的落地。由此,区域协作应该主动承接产业强区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梯度转移,积极引进标志性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以资源互补实现互利共赢,为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开辟新领域、拓展新空间。

2.城市功能实现互补。跨区域合作的背景建立在两区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不仅涵盖空间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合并,还要包括配套基础设施和交通功能的整合。基于特别合作区的实践,滨江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富阳主要负责要素保障,两区充分利用“产业+土地”的功能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体。此外,特别合作区在交通功能和生态功能上都加大投入,全面提升特别合作区整体形象,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重要窗口”。因此,区域协作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功能的整合,利用区位优势吸引创新成果的就近落地转化,打造新产品新技术落地应用的最佳试验场。

3.市场平台实现共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而市场资源的共享可以为企业带来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多样化的选择。在网络化市场时代,地方政府积极搭建互联网市场平台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在区域协作间的发展。区域协作应推动数字赋能作用,深化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服务联动,打造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获得感最强的服务。

(三)构建保障区域协作的公共治理体系

空间布局和功能融合为区域协作提供了空间层面和功能层面上的条件,提供了要素和产业保障。但在实践中,区域协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所处的制度环境和机制保障的影响。应当从更深层次来讨论区域协作的路径,即从逻辑层面讨论构建保障区域协作的公共治理体系,以此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1.形成人—事—力三合的协调机制。协作双方的积极协商,对于推动长效协作至关重要。区域协作应在协调机制上着力推进“人合、事合、力合”。参考滨江、富阳两区组建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以机构融合促人和;建立多层级高层联席会议制度,以协商议事谋事合;成立工作专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协同攻坚谋力合。通过落实以上“三合”,区域协作的协调机制得以创新,使得区域一体化能够尽快建成显效。

2.推动因地制宜的管理机制。地方政府选择契合区域发展模式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合作区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协作应在选择管理模式时,聚焦两区实际发展情况,在总结飞地模式、局部托管、整体托管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模式或提出一种全新合作模式。可以参考滨富特别合作区的创新实践,组建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直接负责项目引进和产业发展。合作区的经济数据实行单独核算,合作期内产业项目收益全部留存特别合作区。由此,形成区内事务、区内管理的新型管理机制,既突出合作的产业属性,又兼顾合作的区域和阶段。

3.形成“行政审批不出园”的审批机制。审批关乎项目从落地到开工的效率,“行政审批不出园”的审批机制大大提升了落地项目审批效率。区域协作必须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基于“一门受理+专员服务+联合会审”的新模式,全面梳理审批环节,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同时,地方政府要围绕“优质服务是发展第一要务”的理念,提升区域协作项目开工的质效,形成良好的“双创”氛围。

4.推动产业—数据双统计的考核机制。合作区合理的分成考核是研判区域协作成效的基础。区域协作应在考核机制上,将目标责任进行明确分工。一方面,通过将有关目标要求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评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制定落实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同时,坚持定量与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在内部考核时,将产业和数据实行双重统计,健全示范推广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共同富裕试点推进过程中涌现的好经验。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个案的考察,可以总结出城市内部区域协作推动共同富裕的条件与路径。研究发现,可以从空间、功能、机制三个层面来推动城市内部形成区域协作,从而实现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在空间层面上,要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来优化布局,遵循区域发展、产业演进和人才流动的规律;在功能层面上,要完善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市场平台功能的优势融合;在机制层面上,合作区的形成要合理建构保障区域协作的公共治理体系,重点聚焦于协调机制、管理机制、审批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创新。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省域之间,同样体现在城市内部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以及乡村与乡村之间。从空间、功能、机制三个层面来推动形成城市内部区域协作区,是杭州促成区域经济收敛增长、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寻求区域层面的协调发展,还要实现城乡、群体之间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杭州区域协作经验如何产生溢出效应,以及如何拓展到城乡、群体间的经济收敛性增长上,值得深入研究。

在地方知识扩散上,除了考虑一般意义的复制条件外,能否形成内生型协作是影响溢出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区域协作中政府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过于依赖行政指令而忽视地方特色,同样会带来市场分割、产业同构化和机制欠缺等发展不力的问题,①参见文华、何跃、陈碧琼:《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商场现代化》,2007 年第4 期。只有形成协作的内生动力,才能持续推动经济收敛性增长。内生型协作模式是企业和人口出于逐利的动机聚集到同一空间,为了分享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效率、就业、便利,以及更好的公共服务。②参见文贯中:《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年版。从经验意义上看,能否形成协作的内生动力尤为重要。比如:能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区域空间生产?企业在空间上的偏好决定了区域空间生产的成败,包括地理区位的选择、公共服务水平的考量以及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等。①参见张衔春、唐承辉、岳文泽:《地域重构视角下区域空间生产与治理——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地理科学》,2022 年第3 期。协作区的选址应遵循区位优势、产业演进和人才流动的规律。政府在推动不同区县形成协作时,仍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市场原则允许要素向具有区位优势的空间自由流动和组合,以达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有效的区域空间生产。又如:能否形成创新的市场化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探索,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构建包容、完备、适应性强的资本制度体系,不断优化创新资本形成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用好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政策工具,以市场化激励手段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可以探索将股权激励纳入薪酬体系,提升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营造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

同时,在城市内部除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收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城乡、群体之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在这里,“空间—功能—治理”的框架或许可以拓展解释至城乡、群体甚至产业之间的分析上。比如:在空间层面,打破行政分割和区域垄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乡资源不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长期以来,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乡村内生“造血功能”不足,②参见黎丽菊、邓国仙等:《乡村振兴战略中“人、地、钱”要素供给面临的瓶颈难题及对策建议》,《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 年第14 期。通过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自由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可以实现社会整体的协同发展,改变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地区的弱势地位。在功能层面,聚焦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放开对要素市场的管制,实现产业的共享与互补。这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将技术进步的成果充分运用到城市和农村产业发展上,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二是聚焦产业分工与合作,减少“产业同构化”现象的出现。在治理层面,政府的改革创新将为经济收敛性发展提供保障。推进城乡、群体经济增长收敛的关键,就是要构建保障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城乡要素市场可以推动各种要素高效利用和平等交换,③参见李增刚:《以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推动各种要素资源高效利用》,《国家治理》,2020 年第43 期。保障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性制度;另一方面,在城乡之间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也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兜底保障。

总的来说,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的探索,为思考城市内部区县协作、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区县协作的成效应更加聚焦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呈收敛性方面,从而赋予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意义以外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市场规律与制度保障构成区县协作的双重驱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体制机制创新是影响经济收敛性增长的关键要素。如果说,区县协作是回答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答案,那么,如何概括与抽象出诸如空间—产业—治理上的协作分析框架,则对于寻找城乡、群体乃至产业之间经济收敛性发展的答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协作高质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团结协作成功易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