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才能感知生态的奥妙

2023-08-12 20:49邓晓婷
教育家 2023年31期
关键词:生态孩子

文 | 邓晓婷

雨水轻湿苔面,棕褶树蛙瞪着可爱的眼睛,在镜头前呆萌地张望。而寒冷中绽放的华丽龙胆,却在高山草甸的残雪与石缝间,开出令语词笨拙的颜色。听闻第一次见它的人,会忍不住为它的美丽落泪……每当范毅将这些照片展示给孩子们,整间教室会传来阵阵惊叹。

“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颠覆的。”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师,在常年和自然的深度互动中,范毅逐渐认识到,自然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认知和体验,还有一份关于成长更为深刻的哲思和美育。

他们本该拥有更多尖叫

近两年,范毅经常被邀请到学校做演讲,尤其临考的孩子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最需要调节。范毅说,每次进教室,孩子们多半无精打采,对着即将开始的“课程”表现得毫无兴趣。久而久之,范毅的开场白,基本变成了:“今天不是要给大家上课,就是想让你们放松一下。”

随着那些超越日常的生态影像一张张放映,学生们一个个抬起头,黯淡无光的眼神也变得聚焦。“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精神状态好起来了,眼神里充满了这个年纪应有的好奇。”色彩鲜明、灵动万分的生态世界让他们逐渐放下疲倦,显露出孩童原本的样子。

尖叫声不断的教室,让在场的老师也忍不住展开了笑颜。每场演讲结束后,总有学生跑过来围住他,有的孩子怯于表达,有的却乐意打开话匣。曾有一名小女孩把她的画作递给范毅,非常激动地告诉他:“我见过照片里的这只青蛙!”

在范毅常展示的影像中,还有诸如孟加拉眼镜蛇、烙铁头、竹叶青等毒蛇,看到这些明艳、凶猛的动物,孩子们问得最多的便是:“这条蛇为什么不咬你啊?”范毅耐心地科普道:“蛇不会无缘无故咬人,不会像电影、电视剧里表现的那样,见人就咬。蛇的毒液是一种高级的蛋白酶,很难合成,而且蛇能够感知人类的体型,咬一口却吃不下,毒液岂不是浪费了?它们的毒液,是为了在捕食的时候让猎物窒息或死亡,以方便吞噬,所以它主动咬你一口又很难吃掉,意义不大。”

但同时范毅也提醒孩子们,见到蛇要绕开行走,不要主动挑衅,如果它们感受到攻击,一定会反击。就像大家在影像资料里,为什么总见眼镜蛇立起来?那是它发出的警告,如果这时候人类识趣地走开,彼此就相安无事,如果伸手去抓,它们也是会发火的。

在和孩子们的互动中,范毅感知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非常渴望贴近自然。“当我们真的走进自然,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有很多超越我们认知的事物,可自然不一样,你会发现一只小小的竹节虫怎么可以长得如此绅士与优雅,一朵绿绒蒿美得足以让人喜极而泣……”

有认知、有体验,才能有哲思

回想最初与生态摄影结缘,是出于纾解城市生活的压力。第一次认真举起相机,范毅和一只小瓢虫“玩”了两个多小时。作为被繁忙裹挟的都市人,他从未想过微小生命的世界如此广大。

渐渐地,公园里的蚂蚁、蜜蜂、花朵,也从他的镜头里有了更为壮观的生命剪影。他对自然和生态的追索,已经不再满足于附近。十几年来,翻越高山草甸,探身低矮丛林,数百个物种在范毅的镜头里,被公众认识。

他也曾被激流卷走,喝一肚子水,爬不起身,狼狈不堪险些丢掉性命,队友看他湿漉漉地探头,还以为拍到了什么新奇物种。在最近一次进山路途中,范毅和大部队走散。冷雨不断,饥寒交迫,他捡起流石滩上陌生人遗落的威化饼干,一口吃了下去。

正因为这些奇遇,每一趟旅途都能让范毅从自然与生态中得到新的启发。“生态摄影是有活性的,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了解土壤跟真菌、真菌和植物、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深邃的,需要很长时间融入自然进行观察。”在低海拔植物圈,范毅看到热带雨林中的植物为了争夺阳光和养分,彼此“攀援绞杀”;在高海拔地区,垫状植物却因寒冷、缺水,需要抱团取暖,越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恰恰也在人类社会中不断上演。

“那些在高山草甸独美的绿绒蒿,根本不是为了谁而开。它们太纯粹了,几年时间里从一颗种子萌发到最后精彩地绽放,非常热烈而自由。如若我们想要见到它,要涉过流石滩,承受风吹雨打,要历经许多考验才能见到这么美的事物。”范毅说,每一次面对它们,都是对生命的启迪。

而和小型动物相处,让它们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最为重要。想要拍到它们在地面上生动的一瞬,摄影师也要匍匐贴地,才能与之有所沟通。“这些小动物很容易受惊跑掉,无论你身上的气味也好,气息也好,任何压迫感它们都能感受到。像树蛙这类物种别看它小,感知却特别灵敏,想要拍好它,只有低下身来,与它同频率呼吸。”

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

近些年,范毅一直在做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工作。在范毅的朋友圈,常有人给他留言:“您发的这些生态知识太好了,一定要给我家孩子看看。”遇到这样的留言,范毅总会和他们说,这不光是孩子的事情。“对于生态知识和价值,其实很多家长也未必懂多少。”范毅认为,在生态文明教育这份责任里,家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范毅举例:“对于男孩,爸爸可以说这个树枝挺硬,可以拿来做一把弓箭,男生普遍对工具型的事物感兴趣;女孩子的话,妈妈可以说,这片叶子真好看,从美的角度来吸引她们的注意力……”要引导孩子对生态的兴趣,不能只按照一种方式,要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兴趣进行引导。

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范毅说,在和家长们的接触过程中,他们的焦虑感是明显的。一想到孩子的成绩或就业压力,家长们会理所当然地牺牲孩子接触自然的时间。“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意识到生态的价值,其实孩子能在野外学到很多,和日后从事的职业会有一定关联,比如建筑类、规划类、设计类等行业,到自然里走一走,能积累很多素材,触发灵感。大自然是天然的老师,身在其中,让孩子养成探索的习惯和精神,并带来感知层面的收获。这对他们的成长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这些年来,只要有机会,范毅就会鼓励身边的家长和学生通过自然、生态进行写作。范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影像和科普,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有关生态艺术、生态管理、生态保护的种子,鼓励他们走出课堂,放开视野,看看我们身处世界的奥妙。

“虽然地球有自己的宿命,但经历过那么多个轮回,我们或许身处在地球生命的最好阶段。当下,我们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尊重自然。我们要学会如何在自然中生存,是自然一直在包容我们。”多年来,走南闯北的范毅也看到了国家生态保护的良好成效。在高黎贡山,从前傈僳族的猎人变成了护林员;那些濒危的动植物,也渐渐不再绝迹……

猜你喜欢
生态孩子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