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丽
(萍乡市湘东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西 萍乡 337016)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食量减少、食欲减退是其常见表现。该病会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阻碍患儿的发育成长,及时有效的治疗成为关键[1]。以往医生多使用常规西药治疗,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机体承受能力较弱,会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且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2]。目前临床医生多使用健脾汤加减联合针刺四缝穴等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且能够加强对患儿的保护[3]。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5月—2021年4 月萍乡市湘东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厌食症患儿60 例分为2 组,各3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接受健脾汤加减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对照组中男女患儿数量分别为19例、11例,平均年龄(5.1±0.9)岁,平均病程(3.4±0.1)个月。试验组中男女患儿数量分别为18 例、12 例,平均年龄(5.5±1.1)岁,平均病程(3.6±0.6)个月。2 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均符合厌食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家长对于研究使用的方案表示知情。
1.3 排除标准不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患有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复方锌铁钙口服溶液(岳阳新华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076)每日2 次,每次10 mL;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93065),每日2次,每次210 mg。连续服用1个月。试验组患儿接受健脾汤加减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1)健脾汤加减。主要成分为党参10 g,白术6 g,枳实4 g,陈皮4 g,神曲10 g,麦芽10 g,炒山楂10 g,茯苓6 g,山药10 g。若患儿存在脾阳失展、湿从中生、舌苔厚腻情况,则加苍术10 g,藿香5 g;若患儿存在精神差、大便溏、脾胃气虚情况,则加黄芪20 g,莲子10 g;若患儿存在口干、食少、饮多、便干、舌红少津、脾胃阴虚情况,则加乌梅15 g,玉竹10 g;若患儿存在性躁易怒、夜寐不安、肝旺脾虚情况,则加白芍10 g,龙骨30 g。水煎服,每日1 剂,取汁3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连续服用1 个月。(2)针刺四缝穴。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是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选取患儿的四缝穴,用三棱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 第2270863 号)针刺,每周治疗2 次,连续治疗1个月。
1.5 观察指标(1)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包括食欲不振、腹胀、出汗、呕吐、神疲。其中食欲不振的评分标准为0、2、4、6分,分数越低,表示食欲不振症状越轻;腹胀、出汗、呕吐、神疲的评分标准为0、1、2、3 分,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轻。(2)血红蛋白、血锌、唾液淀粉酶指标。(3)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呕吐、腹泻、乏力。(4)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如下:恢复正常食欲为显效、厌食症获得显著改善为有效、厌食症未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导入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分别使用t检验与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4 周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表1 2组厌食症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组别例数食欲不振治疗前4.03±1.29 4.09±1.32 0.178 0.859治疗4周后1.36±0.71 0.71±0.32 4.571 0腹胀治疗前2.16±0.64 2.25±0.49 0.612 0.543治疗4周后1.28±0.36 0.49±0.14 11.202 0出汗治疗前2.28±0.57 2.34±0.41 0.468 0.642治疗4周后0.73±0.35 0.32±0.12 6.069 0呕吐治疗前2.21±0.52 2.29±0.47 0.625 0.534治疗4周后1.04±0.46 0.61±0.32 4.203 0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30 30神疲治疗前1.98±0.74 2.01±0.84 0.147 0.884治疗4周后0.64±0.47 0.25±0.09 4.464 0
2.2 血红蛋白、血锌、唾液淀粉酶指标试验组的血红蛋白、血锌、唾液淀粉酶含量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厌食症患儿血红蛋白、血锌、唾液淀粉酶指标比较(± s)
表2 2组厌食症患儿血红蛋白、血锌、唾液淀粉酶指标比较(± s)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30 30血红蛋白/(g/L)117.12±15.21 130.23±26.63 2.341 0.023血锌/(μmol/L)77.23±16.25 91.23±21.34 2.859 0.006唾液淀粉酶/(g/L)204.31±30.81 248.41±37.59 4.970 0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厌食症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 临床疗效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厌食症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在西医学中,医生认为生活环境改变、喂养不当、肠道菌群紊乱是该疾病的常见病因。并且相关学者的研究[4]显示,锌元素缺乏会在较大程度上对消化酶的合成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出现厌食症,对此医生采取的主要治疗原则为补充机体锌元素含量,使肠道菌群获得平衡。
中医学认为儿童脾胃娇嫩,运化能力较弱,若未能够正确饮食,则会对儿童的脾胃功能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从而出现厌食症。健脾汤的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枳实、陈皮、神曲、麦芽、山楂、茯苓、山药等。将上述药物成分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健脾益气、理气助运、消食和胃的功效;同时由于该方为纯中药制剂,不会对患儿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5]。针刺四缝穴具有良好的健脾行气、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的功效[6],能使患儿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健脾汤加减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血红蛋白、血锌、唾液淀粉酶含量明显较高,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提示中医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7,8]。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健脾汤加减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还能够提升血红蛋白、血锌、唾液淀粉酶含量,提高临床疗效,可作为首选的联合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