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水菊
因为高中选课走班的需要,学校各班教室后面靠墙处安装了一排储物柜。但因此,黑板报就被遮住,失去了原来教育阵地的作用。
后来,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给每个班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块可以移动的文化墙,作为学生交流学习资源的园地。我尝试让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墙的建设,让文化墙“活”起来。
无论是过去的黑板报,还是现在的文化墙,如果内容固定、长期缺乏更新,就很难达到持续的教育效果。
因此,我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文化墙内容每周一更新。高中生周一至周五学习任务繁重,只有周末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学生周末在家,在学习之余,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与同学线上沟通,共同完成文化墙内容的准备。
学生不仅周末过得更有意义,为班级文化墙的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且健康利用网络,减少了在网络游戏上消耗的时间。
高中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意识很强,我把班里学生分成6 個学习小组,每小组6~8 人,男女搭配;同时将文化墙划分为6 块,每组认领一块“ 责任田”。
在组长的协调下,班级全员参与,分工合作,从主题确定、素材选择、版面设计,到最后出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
文化墙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与每周所学的学科知识有关,比如“数学的一题多解”“化学的那些事儿”“话说生活中的物理”“经典阅读分享”等;也可以是一周国内外时政要闻播报;还可以展示本周被表扬的好人好事、优秀作业、优秀笔记等。无论如何内容一定是科学、健康的。
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限制,以手抄报、剪报等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主,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帮助每一个学生开发优秀潜质,培养创新能力。
课间,学生认真学习文化墙上的内容。每周五读报课上,每个学生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选出3 组自己心中的“最优文化墙报”,每周一的班会课上公布评选结果,给予表彰,并在小组量化考核中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