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08-12 17:31:20吉莉张禄禄张桂香李渊
科技风 2023年22期

吉莉 张禄禄 张桂香 李渊

摘 要:德育的实施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培养环保人才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接班人的使命。本文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德育的内涵和意义,加强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德育的实施。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德育;德育元素;环境微生物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ivic Politics in Environmental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Ji Li Zhang Lulu Zhang Guixiang* Li Yu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xiTaiyuan 030024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major reform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as the backbone of trai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s,is the builder of socialism and shoulders the mission of successor.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and promo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ening teachers'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deological element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0年5月,教育部指出,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2]。这一表述阐释了高校工作中价值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联系,深刻表明高校教育之本是立德树人。因此,在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推进课程德育建设[34]。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课程德育建设,是解决高校学生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关键。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处于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来文化,尤其是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广泛涉猎互联网、电视及广播等大众媒体[56]。因此,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引导学生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以“环境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为例,深入挖掘了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专业建设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推动课程德育建设、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作用。

一、“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微生物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机理,要求学生解决微生物在水体净化等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将微生物应用到环境污染防治中。围绕该教学任务,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总论、各论和实验教学四个部分。绪论包括微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内容;总论由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内容构成;各论包括土壤、空气、水体中的微生物,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控制治理方法,微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应用相关的内容;实验部分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水样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细菌总数的测定、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细菌的显微观察等实验内容。

二、“环境微生物学”德育元素的挖掘

课程德育建设,须得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完成。要根据实际情况、课程性质来挖掘课程德育元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无需每节课都有课程德育教育[78]。因此,笔者通过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从以下几点深入阐述各部分蕴含的思政元素。课程德育需要遵循一致性原则,首先,课程德育在建设目标和任务上的一致性,不管是哪一类学科,专业素质和文化道德二者结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其次,课程德育建設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专业知识教学,在专业知识传授中穿插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实践。“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保类的专业课程,需要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环保理念注入课程教学以及相关课程实践中,回顾之前的课程教学方式,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而今须得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环保理念以及专业课程知识结合,只有这样课程德育建设才能确保正确的方向,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环保专业人才培养中。

(一)绪论部分蕴含的德育元素

绪论里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治理环境,经过多年努力,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也进一步完善,1992年我国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的绪论部分通过介绍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科学地阐述了微生物、环境与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此节,传授学生相关课程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理念,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各论部分蕴含的德育元素

各论部分第八章“微生物生态学”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节中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总论部分第九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中“微生物与碳循环”一节中,介绍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揭示了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抓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是培养新型环保人才的储备军,更应该紧跟时代,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为己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量。

(三)实验部分蕴含的德育元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高校实验教学始终以立德为初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细致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教学是高校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实验安全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沉浸式学习,更能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课程德育的教学设计和方法

(一)课程德育的教学设计

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体系化的课程德育去缓解课程德育实施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9]。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情况,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可夸夸其谈,要以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遵循环保理念,给学生塑造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我国环保事业相较于西方起步较晚,发展到今天的状况,要归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教师可通过此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实践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护党情感。再者,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第二学堂、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社会及创新创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生活地点,因此,高校应该主动了解行业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具有环保理念和思想政治道德,增强使命感,自觉践行环保类专业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二)课程德育的实行方法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德育的实行,首先是在课堂,通过教师直接或间接传授。其次是同学之间讨论思考,使其自身意识到课程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考核方式可以是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定性考核;在课堂表现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发布讨论题目,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回答问题;期末考试中,教师可以提高课程相关的学习成果比重,使学生减少突击学习、应付考试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以更加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

四、课程德育的思考

落实课程德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自觉。首先,教师应自觉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并与专业课教学能力相匹配。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思想道德理论修养。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在课程传授过程中,让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获得相关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教师需要吸纳教学管理者及思政教师们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的精准把握,并充分发掘和彰显专业知识内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及他们内在气质、道德品行与学术成就。加强课程德育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课程德育建设主体责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德育高质量建设。

结语

总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高校课程德育的实施必不可少。学生仅掌握课本知识远远不够,知识运用、实验素养和思想教育缺一不可,身为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教学方式,全方位育人。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培养出内心有信仰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为全人类事业奋斗。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但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一直延续下去。本文中指出的“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思政元素有限,后续还要进一步思考和总结。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德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陈国丽.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J].公关世界,2022(20):134135.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赵鶴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08110.

[4]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16.

[5]乔志伟,张玉涛,张炜亮,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实践举措[J/OL].微生物学通报,2022:113.

[6]赵晓菊,于波,胡敏,等.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269271.

[7]刘梅.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7(31):193196.

[8]余春梅,林社裕,陈艳红,等.对普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生物化学课程开展“立德”教学探索[J/OL].生命的化学,2022:15.

[9]李婷婷.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思政案例设计[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11):137139.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科研驱动教学法在水处理课程中的实践研究”(202055);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XJ2021029);2022年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2022YJJG195)

作者简介:吉莉(1982— ),女,山西襄汾人,博士,副教授,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张桂香(1984— ),女,黑龙江五常人,博士,副教授,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