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医药发展的新动力

2023-08-11 13:57:55何燕彬黄彬倪卓娜林久茂
科教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中医药发展

何燕彬 黄彬 倪卓娜 林久茂

摘要 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角度,文章結合当前产学研融合及中医药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旨在探索中医药与产业、学校、科研的良性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互通互鉴的新思路,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及促进中医药卫生事业长足进步。

关键词 中医药;产学研;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8.024

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文明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医体系形成了以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易水学派为代表的诸多流派。现如今,在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深化产学研交融、校企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如江中制药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让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帮助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及中医药制造现代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及科教兴国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利好政策的落地,中医药行业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医药企业乘势而上、担当作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科研、教育、企业、学校、医院形成互助联动,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更多贡献,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

1中医药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但在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西医涌进,给中医带来冲击;中药的种植缺乏源头监管;国内药厂生产设备较为陈旧,中医药产业自动化程度低;中医药的辐射力、影响力还不够;社会资本参与较少等。

西湖大学许田教授曾言:“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把纸变成钱’的过程”,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已居全球第一,但“把纸变成钱”,也就是科研成果向商业化转化方面,由于中医药的跨界融合与产业延伸动力不足,传承与创新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健康服务业结构尚未集成规范化,故中医药的发展目前仍略显薄弱。虽然中医药也曾在产学研模式下进行许多尝试,但仅停留在狭窄的“交流”层面,缺乏完善、长效的合作机制,在监管、评价等方面存在制度空白。“中国式”产学研协同存在着专利“见光死”、“驱动”乏力、蹭观点、“移植不带土”、“偏科”严重、“储备”不足、“话语体系不同”、“各自为战”等诸多现象。中医药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打通创新链条的过程中,面临着成果转化难、对接成本高、落地风险大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工作摆在更重要的位置。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21年1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预计在政策利好的市场前景下,中医药行业将蓬勃发展。

2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享誉盛名的三大国粹之一,历史悠久,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拥有完善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关注养生保健,由于中成药的特性,各类中成药的需求在不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国内支撑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逐步完善,目前已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上百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中医药医疗与养生保健的价值被沿线国家民众广泛认可,中医药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未来随着医药技术的提升,中医药的提取效率和资源利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中医药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3.1中医药与产业协同融合,实现资源互补

2021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共生大会在中国昆明隆重举行。会上,“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重磅出炉,以岭药业再次荣登中国中药企业TOP10,位居第七位,排名上升三位。该榜单是根据入围企业的创新驱动力和专业推广力两项指标综合评定而成。近年来,以岭药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岭药业是我国中药科技创新的领军企业,在中医络病理论系列重大创新引领下,六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其中,“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该年度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以岭药业有专利中药品种10余个,其中8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为国家基药品种,形成较为丰富的产品群。2020年,以岭药业心脑血管三大产品通心络、参松养心胶囊和芪劳强心胶囊合计实现销售收入34.47亿元,逆势实现11.31%的增长,心脑血管产品市场影响力的提升作用已经显现。将大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中药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构建中医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体系。

中康资讯数据显示,连花清瘟成为零售市场感冒用药中成药第一大品牌。海外市场方面,连花清瘟在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并积极布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工作。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批复同意湖南、四川、上海等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鼓励在中医药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在行业重点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突围突破,解决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开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以岭药业、敬修堂跌打万花油、陈李济乌鸡白凤丸、王老吉凉茶、本草堂、香雪制药、一品红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推动中医药企业的振兴发展。振兴中医药企业,将中医药产品传至世界,顺应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从而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开辟新格局。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创建自己的药物品牌,全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科技项目争取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等重点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众所周知,闽北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比如南平市现有中药材种植、生产龙头企业约十家左右,中药材种植规模近10万亩,加快推进道地药材产业化发展,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将道地药材产业培养成为规模500亿以上的产业集群,加之武夷山双世遗的品牌效应,也将为道地药材产业提升生态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成为南平市继粮食、茶叶、烟叶等产业后的又一种植业主导产业,促进中医中药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实现传统药材产业与产业化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

3.2中医药与学校共享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将中医药元素有效融入中小学课程教学,完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机制,启蒙学生以传承中医药、守正创新为己任的思想觉醒,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医药与学校互助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亲子体验活动,通过常见的中药实验,如海金沙爆鸣实验、中药材鉴别实验、水试天竺黄、乳香眼膜实验等,让中医药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来,同时向大家讲明中医药的毒副作用,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科普。有效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对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播撒在学生心中,如学习掌握推拿养生保健技术,可以向家人分享小儿推拿等绿色健康疗法等。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还教会了亲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就这样进入千家万户,学生从受益者又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当前,国内中医药高校设有修园班、经典班、师承班、仲景班,以培养新一批优秀中医青年人才,启迪岐黄学子的多元创新思维,将指定教材与弹性教材、医院资源基地重新整合,中医学子在校期间可以跟诊各大名老中医,增强中医思维观念,增长中医本领,真正引领未来的中医药教育走出象牙塔、融入新时代大社会,让“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加强高校之间的医学技术合作,更能促进市场投资和精准定位;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中医药的学研互动教学有助于培养我国创新型、中西医结合型的人才、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战略,实现中医药更高质量的发展与传承。

3.3中医药与医院互动联通,实现创新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和科技的融合,产学研的协同交融满足了大众对健康资讯的诉求,催生临床医者的思考。张伯礼院士领衔成立的广东省新黄城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挂牌运行,推动中医药与医院的融合發展,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将建立中西医协同的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非中医医院章程,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推动高等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类学科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要深入推进中医师承教育,建设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着力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开展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做好古方技法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培养不同学术流派的传承人,定期开展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交流活动。中医药学的守正创新应围绕发挥中医药特色来展开,既要坚守中医药学传统理论,又要运用现代科技更新、改善、创造原有中医药秘方和手法。以各级中医院为试点单位,在广泛应用和实践中医药技术的基础上,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临床研究、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宣传好中医优势病种,让纯中医疗法在不同科室落地,形成一套系统独特、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案,优胜劣汰、推陈出新,深刻落实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体现了互动交流的最大效益。

北京中医药资源丰富,汇集了众多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具有发展中医药服务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发挥首都中医药资源高地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高水平的中医医疗机构,部分已成为海外中医中心,推动中医药医疗技术在海外的广泛应用,实现北京中医医疗机构与海外医疗机构开展国际会诊、转诊等合作。同时建立以中医药涉外服务机构、服务贸易定点机构、服务基地为服务主体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口径标准化、中医药服务贸易宣传渠道多途径化,打造中医药服务贸易新场景、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新模式。康乐相伴、颐养天年成了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的理想,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还体现在医养结合。裕元谷项目位于江西樟树,由江西银河园医养投资公司投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疾病诊疗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中医药服务、精神卫生服务、安宁疗护等各项医疗照护服务。以中医养生为特色,养老照护为支撑,康复护理为补充,实现医与养的结合,为自理、半自理、失能以及失智长者提供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中医养生、养老照护、康复护理服务,下设活力颐养区、中医养生区、康复照护区三大功能板块,实现现代化的智慧养老服务。

3.4中医药发展立足市场定位,延长产业链

中药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市场、重视百姓需求,这是打开中药产业新的增长空间的金钥匙。从传统慢火熬制汤药再到改良一冲一泡颗粒剂,这是对中药便捷度的需求;引导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如北京以“一包”“一线”推进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便捷化。在国内率先发布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为外籍人士提供治疗方案明确、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时间可估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并可根据患者需求在就医同时安排旅游项目。推出全球唯一的北京中医英文热线(现已纳入北京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24小时提供服务),向外籍人士提供中医就医信息咨询、解决中医服务诉求,同时提供非紧急医疗服务实时中英文翻译服务,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初具规模,这是对中药创新性的挖掘。同时借助中医大数据,促进中医医疗器械与互联网、移动终端融合发展,研发可移动、可穿戴、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产品”中医医疗器械与辅助系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显示,在线问诊服务的中医师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师占一半以上,超过三成的医师来自三甲医院;越来越多的“宝藏老中医”开始参与其中,受到患者们的欢迎。同时,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了解使用互联网医疗平台,这也打开了中医药互联网医疗的市场,是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动医药产业增长空间的新契机。延长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复兴和传承目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4结语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的结晶。中医的长足健康发展,需要每个中医人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医药事业传播的忠实继承者与扬声器,向身边的家人朋友传递中医养生保健未病先防的观念,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整体观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产业企业科技改革、创新,以探索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个科研工作者在中医药与群众互动传播与科技的交流融合中与时俱进,让中医经典迸发出创新的活力;需要每个临床医者运用中医优势诊疗技术,关爱患者,加强沟通交流,擦亮中医药品牌;需要与现代诊疗体系相互弥合,依托于当前多媒体传播途径,网络互动平台与社交软件,开展丰富多彩产学研的交流互动,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体验;张伯礼院士曾言:“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现如今,我们依托政策优势、产学研的融合发展中医药特色文化,将中医药资源优势化作产业动能,为产业兴、乡村兴、经济兴不断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稳步构建“政策支持、人才支撑、链条完善、凸显优势”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发挥文化强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产业兴邦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通讯作者:林久茂

参考文献

[1]李芮.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开放发展——六论学习贯彻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4):2-3.

[2]蒋成,李顺祥.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人民论坛,2021(3): 92-93.

[3]安冉,李涵,尹永田.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4):465-469.

[4]濮润,桑晓冬,张大璐,等.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J].医药导报,2022,41(6):905-91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2019-10-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6/content_544 5336.htm.

[6]王捷,郭宏伟,刘夏,等.医药教育和中药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层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4):118-122.

[7]曹迪,张亚密,全建峰.中医药改善化疗毒副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20, 29(7):1302-1305,1308.

[8]束雅春,吴文忠.中医惠侨: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切入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13):155-156.

[9]第8届中国国际新药创制前沿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暨项目合作洽谈会[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10):88-91.

[10]林明生.打造朱子文化和武夷山旅游融合国家级示范区的路径研究[J].市场论坛,2020(7):79-82,85.

[11]張莉华,焦毅,刘笑.浅谈互动体验式传播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9(36):131,133.

[12]本刊编辑部.民间流派[J].求学(文科版), 2016(11).

[13]胡镜清,张伯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中西医并重的抗疫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3):540-543.

[14]周志伟,王朝,李海英.近20年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研究可视化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8):16-21.

[15]葛新颖,袁源见,吕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33):190-193.

[16]时洪洋,关月,陈磊,等.中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4(1):92-96.

[17]周忠良.“互联网+医疗”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人民论坛, 2021(22):88-91.

[18]张伯礼.中西医并重,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改难题[J].科技导报,2014,32(16):1-3.

猜你喜欢
产学研中医药发展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