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定力

2023-08-11 21:54刘建明
党员干部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物喜定力共产党人

□ 刘建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这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意指不要因为外物好坏和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表达了古代仁人志士的深谋远虑和旷达胸襟。但从深层上看,这句话实则向我们讲明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必须保持豁达淡然、宁静致远的心态,这样才能活得洒脱、过得精彩,享受轻松惬意的人生。

平心而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体现的是一种处世态度,更蕴含的是一种内心定力,彰显的是一种思想境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无疑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值得细细品味和深思。作为党员干部,面对喧嚣复杂的社会和各种各样的诱惑,在从政路上要想行稳致远,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定力,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勤掸“思想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事实一再证明,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纵观近年来那些被查处的贪污腐败分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大体相同,即都经历过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最后都走向悲惨的晚年,他们的血泪教训也几乎相同,那就是丧失了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毋庸置疑,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前进动力和防腐利器,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支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候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在从政路上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在对待理想信念问题上,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和含糊,一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必修课常修常炼、常悟常进,要经常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时刻自重自省,检视自己在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积极主动纠偏差、强弱项、补短板,坚决扫除思想上的灰尘,这样才能看淡个人得失、看开功名利禄,经得住各种诱惑考验,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固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定力,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念好“紧箍咒”。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2023 年4 月,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开展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作出深刻阐释,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强党性”。他指出,要提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千千万万的勤于自我修炼、勇于自我约束、敢于自我改造的党员干部。大量事实证明,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终生努力。党性是信仰,也是约束,一个没有强大内心的人自然无法抵御各种诱惑和考验。反观那些腐败分子,他们的落马无不是丧失党性原则所致。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要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常学常思中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持之以恒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严肃认真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从政治、思想、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进行党性分析,念好“自我”的“紧箍咒”强党性,带头自觉尊崇党章、模范践行党章、忠诚捍卫党章,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带头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站稳政治立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带头自觉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从自身严起,从自身改起,切实增强党性、坚硬作风,不断增强对不良习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定力,就是要摒弃自我设计,常破“心中贼”。人生在世,会当有业。诚然,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不可或缺,本无可厚非,党员干部也不例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却不能沉下心来抓学习、心无旁骛干工作,而是热衷搞自我设计、自我包装,对岗位挑肥拣瘦,对职务斤斤计较,精心规划一条条“升迁路线”,随后“按图索骥”、钻营上位,向组织伸手要职务、比待遇,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能走得更快、升得更高。更有甚者,整日里挖空心思拉关系、跑门路、打招呼,背着组织“另辟蹊径”,苦苦琢磨终南捷径,搞些团团伙伙的山头,最终踏上了不归路,其结局着实令人叹息,更令人警醒。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其私心杂念过多过乱所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诚然,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都会有“心中贼”,但“山中贼”易剿,“心中贼”难灭,一个人破除“心中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消除不良欲望、加强人格修炼、提升思想境界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自身努力不是自我设计,不是自己想着几年干到什么职位,而是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磨炼,少一些工于心计的“自我设计”,多一些实干苦干的“自我磨砺”、省身慎独的“自我敲打”,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成长的标尺与刻度,这样才能扬弃“小我”,成就“大我”,迎来更为开阔的人生。“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之江新语》中的这番话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启迪。每一名党员干部,对此都应该铭记于心,牢固树立“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的政绩观,无论被组织安排在哪个岗位、赋予哪个职位,常思常想“入党做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始终以强大的定力、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作风,用实干实绩赢得组织认可、群众满意。

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定力,就是要严守纪律规矩,多思“贪欲害”。《菜根谭》有云:“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意思是说,人只要一有贪欲私心,也就没了骨气、失去智慧,变得无情、丑陋,败坏了一生的人品。所以,古人把不贪作为法宝,这样的人才可以平安、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人世间,万紫千红;人本身,七情六欲。作为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党员干部也不例外,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学会修剪内心欲望,切不可被欲望所困扰,为欲望所驱使,否则就会迷失人生方向,自寻穷途末路,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党员干部要想做到不为权累、不为名缚、不为利诱、不为色惑,就必须强化自我约束,严守纪律规矩,自觉地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到思想、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上。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纪律规矩是管党治党的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党员干部才能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才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近年来被查处的大量腐败案例表明,党员干部“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始,由此足见纪律和规矩的重要性。因此,为避免重蹈他人覆辙,党员干部一定要常怀敬畏之心,增强纪律意识,养成纪律自觉,少一些非分之想,多一些清心寡欲,既要有“识得破”的眼力,更要有“忍得过”的定力,牢记“警戒线”,筑牢“防守线”,远离“高压线”,时时警醒自己,处处检点自己,事事约束自己,始终把党的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持“心如止水鉴常明”的高尚情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享有轻松洒脱和幸福快乐的人生。

猜你喜欢
物喜定力共产党人
生命需要被欣赏
像朋友一样 :杨烨亭
共产党人的感情
锐词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