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挺的中国
——玉汝于成的抗震救灾精神

2023-10-03 16:27孙黎海
党员干部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中华民族

□ 孙黎海

四川汶川映秀镇漩口中学,倾倒的教学楼废墟前,硕大的布满裂纹与斑驳的表盘下,清晰地镌刻着那个令人永远震颤的数字——2008 年5 月12 日。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内心中难以干涸的泪痕。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也是继唐山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69000 多人遇难、17000 多人失踪、受灾群众更是达1510 万多人,一连串痛心的数字令人不忍回首。然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中国人民没有倒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政军民同心协力,84017 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149 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 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510 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 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

2008 年6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18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他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往日坍塌的废墟,现已高楼耸立;曾经破碎的山峦,也已披上新绿;当初苦难的人民,早已安居乐业。层峦耸翠,岷江奔腾。今日的汶川,在精神力量的护佑下,散发着别样的精气神,哺育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土地上勤劳的人民,奔赴更加辉煌的未来。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理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正是党的坚强领导,才凝结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才能在危难时号召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群众在期盼着我们!”15 名解放军官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从近五千米的高空“盲跳”至茂县地域。见到他们,人们激动地呐喊——解放军来了!北川老县城在地震中损毁严重,按照党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山东成为第一个四川省外进入灾区救援的省份,不到3 年的时间,100 亿元援建资金,369 个援建项目,100 多万平方米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山东兑现了“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力出力”的承诺,再造了一个新北川。唐山地震后,人们牢记毛主席所讲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两条根本的原理,在艰苦的历史条件下,战胜灾难,重建了一座“英雄的城市”。2013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考察时强调,全力救治伤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科学布局灾后恢复重建,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灾难阴影,开始美好新生活。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在“废土”之上创造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奇迹。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丰厚的民族情怀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内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危亡之际英勇斗争、不屈不挠、永不低头。洪水、海啸、地震、干旱,面对大自然无情的肆虐,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的大考中,坚守着民族团结、民族奋斗、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地震的事,从电视上看的,开三轮车去的,当时是买上的蒜薹,买的煎饼捎着,去了十个人,待了21天……”汶川救援中,一支来自山东的救援队,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救援队”,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靠着农用三轮车,长途跋涉4000 多公里,奔赴“前线”,塑造了孔孟之乡的伟岸形象。灾情发生的十余天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志愿者汇聚到灾区,他们说:“我们都是汶川人。”灾区之外,人们通过捐款捐物,支援抗震救灾,短短50 余天,捐款额就达550 亿元,他们也说:“我们都是汶川人。”在五千多年的栉风沐雨中,中华民族铸就了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民族气概,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一路坎坷,从历史深处走来,却屹立不倒。崇高的民族精神气质,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历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彰显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禀赋。灾难面前,我们用坚强击溃黑暗,用希望战胜绝望,用大爱愈合伤口,创造了战天斗地的伟大奇迹,赢得了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仰与尊重。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现实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应用于抗震救灾实践之中,从而最终取得了抗震救灾工作的伟大胜利。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018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2019 年,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根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发布的相关统计,目前应急管理部建成地震、矿山、危化品、隧道施工等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近100 支,总人数超过2 万人;地方政府建有专业力量约3.4 万支,134 万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进一步扩大,2021年底有62 万余人,实现了大幅增长。

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家;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难兴邦、忧患砺党。过去的是灾难,人民铭记的是英雄的气概,流传给后世的是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次一次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在历经磨难的斗争中,民族精神得到了不断的锤炼和升华,独有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重大危机处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励着坚强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奔赴共同创造的幸福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中华民族
云上远眺新汶川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