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洋 钱海华
白砂糖又名石蜜、白霜糖、白糖、糖霜。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原植物分布见“甘蔗”条。其味甘,入脾经,功能润肺,生津,主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虚脘痛等症。本文意在从中医外治“煨脓长肉”换药法角度解释白砂糖外敷在痔瘘术后创面愈合不良切口换药中的应用。
现存古籍中,关于白砂糖外敷的记载很多,《本经序疏要》卷之五:“石蜜,平微温,主口疮”。《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载:“火疮未起,巵子仁烧研麻油和封之已成疮烧白糖灰粉之”;糓部第二十五卷曰:“火烧成疮,白糖烧灰粉之即燥易瘥。”《冷庐医话》卷五:“偶患火丹两臂红肿而疼,诸药不效,后得一方,用百合研细末白糖共捣烂敷之即痊,此方医者罕见价廉而效速,可传也……”《慈惠小编》:“定疼散用山药一两白糖霜大黄各四钱打烂敷上即止疼,或搭手发背破烂者,只用糖霜、山药打烂塞入毒内,不臭,烂肉去新肉生……”由上可见,我国古代医家早就发现白砂糖外敷在疔疮肿毒、水火烫伤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目前,人们将白砂糖外敷用于术后恢复不良的切口,取得不错疗效。杨晓红等[1]用3%高渗盐水消毒切口后,外敷白砂糖治疗腹部切口裂开51例,治愈率100%,认为白砂糖直接外敷可促进周围组织对糖原的吸收,从而加快伤口愈合。杨向东等[2]对比肛周术后白砂糖外敷换药和普通换药两种方法,得出应用白砂糖外敷换药有效率高于普通换药的结论,认为白砂糖除了使切口周围形成高渗环境,抑制细菌生长和提供能量外,还能刺激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以促进切口愈合。岳朝驰等[3]将肛瘘患者根据不同类型及手术方式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得出白砂糖外敷用于肛瘘患者术后换药值得广泛推广的结论。
创面愈合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很多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共同协作。巨噬细胞是免疫细胞的一种,是创伤愈合修复过程中的“指挥员”,其作用不可替代。既往研究显示,外用中药可刺激创面中巨噬细胞启动,从而能够加强其趋化性,与抑制移动及使其吞噬作用增强有关联性,即外用中药可通过调节免疫促进创面愈合[4]。一般情况下,M1型促炎性巨噬细胞在吞噬清除细菌、死亡细胞的这一过程后能够转变为M2型抗炎性巨噬细胞,并开启血管生长、组织修复阶段,但愈合不良切口往往不能使M1型抗炎性巨噬细胞转化成M2型抗炎性巨噬细胞,持续处于炎症期,以至于不能启动血管生长、组织修复阶段[5]。中医认为,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等是愈合不良创面恢复慢且愈合难状态的形成原因。在《外科心法》中有相关记载,久不愈合的创面往往脓水清稀,是局部气血不足的表现,这也说明气虚血瘀是创面经久不愈形成的重要原因[6]。
“煨脓长肉”换药法最早记载于《外科启玄·明疮疡宜贴膏药论》,曰:“在凡疮毒已平,脓水来少,开烂已定,或少有疼痒,肌肉未生,若不贴其膏药,赤肉无其遮护,风冷难以抵挡,故将太乙青等贴之则垠脓长肉,风邪不能侵,内当补托里,使其气血和畅,精神复旧,至此强壮,诸疮岂能致于败坏乎?”中医学认为,“脓液”是由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同样是由气血所化生,这在《外科全生集》中也有相关叙述。且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脓”的性质也有所不同,正如《外科大成·论脓》中所记载:“先出稠白脓,次流桃花脓,再次流淡红水,方为脓尽生肌之兆。”脾主肌肉,而“脓”由气血化生,气血盛,则化“脓”有源,“脓”生肉长。创面恢复的快慢,往往受气血是否旺盛极大影响,所以可通过补益脾胃的内治法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疡科纲要》中记载,脓液可分稀稠两种,宜稠厚不宜清稀,稠厚意味着人体气血充盛,预后良好,清稀则反之,反映人体质的虚弱。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脓液”色泽不晦暗、气味不恶臭等往往是疾病预后良好的表现,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正常过程。中药所煨之“脓”,不仅既能载邪外出、外御新邪,还能通过激起机体局部防御机制以促进创面愈合[7]。
研究[8]表明,与凡士林换药比较,紫榆膏“煨脓长肉”换药法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术后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上可起到调控作用,促进术后创面内新鲜肉芽生长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提高治愈率。使用紫黄生肌膏纱条对肛瘘术后患者伤口进行换药处理,在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愈合率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使用呋喃西林纱条,认为“煨脓长肉”理论可有效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9]。
对于解决痔瘘术后创面大、疼痛明显、愈合缓慢等问题,白砂糖外敷是一种价廉效优的可行方法。手术会对人体气血造成一定影响,以至于痔瘘术后的一段时间,肛门局部处于气血不足的状态,而此处气血的不通、不荣,导致切口愈合缓慢且疼痛明显。白砂糖味甘,甘味药能补能缓,具有补益、缓急止痛作用。肛门切口处换药时外敷白砂糖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切口愈合。痔瘘等疾病可由风湿燥热之邪导致[10],临床又以湿热多见。手术切除病灶局部时,若有余邪未净,残留邪气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肛门处气血不畅,脉络不通,机体失于濡养,则疼痛且愈合缓慢。《本草经疏》云:“甘寒能除热生津液。”白砂糖性寒,通畅气血,则在减轻疼痛的同时促进切口愈合。中医将日久不愈的创面归类为疮疡,所以白砂糖外敷用于痔瘘术后愈合不良切口,可被划分至中医外治法中的“煨脓长肉”之属,即在腐肉去新肉生、肌平皮长阶段,通过疮面和皮肤对外敷的中草药膏(散)的直接吸收,以促进局部气血温通,增强机体局部抗病御邪能力,使疮面“脓液”渗出增多,保持疮面湿润,“药疮交互”[11],从而达到促进疮面生长愈合,并尽可能减少瘢痕的独特中医外治法。慢性创面多因虚受邪、邪气停滞、瘀阻脉络、化腐成脓引起,往往病程较长,迁延难愈。痔瘘术后机体由于正气虚损,肌肤失于荣养,同时创面时时受粪便刺激,各种细菌滋生,致使创面在“虚”“邪”双重因素作用下而无法很快愈合,迁延日久,愈合不良。此时应用白砂糖外敷创面,煨有益生肌之“脓”,使气血畅、阴阳合,故能促进愈合不良的创面逐渐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