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坤
【关键词】易州开元寺;旧藏石刻;拓片
【摘要】易州开元寺原址位于今河北易县城内,建于唐开元年间,后世经多次重修,直至上世纪30年代尚存。曾暂作易县文物收容之地,存有古石幢碑刻数件,1934年,刘敦桢先生调查该寺时曾对这批旧藏石刻进行过记录(见《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惜未录刻文。后开元寺在战火中被毁,石刻散失。所幸有一些早年原石拓片见存,可据以对刘敦桢先生述及但失录的部分刻石进行补述。
易州(今河北易县)开元寺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原址在城内东北隅(今易县中学西半部),明代为州城内四寺之一、僧正司驻地。1934年9月,刘敦桢先生一行曾对该寺进行过为期两周的实地调查,并将当时建筑保存状况写入《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1](以下简称《纪略》)一文。《纪略》载,在开元寺山门、韦陀殿、毗卢殿和观音殿附近散放有经幢、舍利塔、碑碣以及残石等。由于石刻并非当时的调查重点(重点为古建筑),《纪略》中仅对部分石刻进行了述略,所涉幢、塔、碑刻文均未誊录。1939年9月,日本学者村田治郎、田中国益到访开元寺,也未誊录这些刻文。随着20世纪40年代开元寺在战火中被毁,石刻散失,刻石内容几成“谜团”。幸而近日笔者得见早年开元寺石刻拓片数张,其中竟有部分《紀略》中提及但未誊录的刻石全拓,弥足珍贵。本文拟以这几件拓片为依据,结合史料识读其刻文,以补上世纪开元寺旧藏石刻刻文失录之憾。
《纪略》载:“陈氏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在(毗卢殿前)甬道东侧。……下部莲座半埋土中,其上八棱之幢身,孤立如柱,未划分数层,……幢顶施方石,每面壸门内,刻佛像一尊,面貌庄严,衣褶下垂莲座下,很像唐人作品。其上又有圆盘一层,类似榫头,似乎幢顶不是至此为止?可惜铭文磨灭,不能证实它的年代。”[1]270由此可知该幢幢身于调查当年(1934)已风化、剥蚀严重,文字多难以识读。所幸文中配有当时的经幢照片(图一)。现通过原拓可知,该幢身为不等宽八棱柱状,幢面均高1.95米,宽、窄面相间分布,宽面宽约17.5厘米,窄面宽约12.5厘米。刻经幢身正面居宽面,上部右侧分2行镌刻篆书“佛顶尊胜陀罗尼幢”8字,其下并跨第2面第一行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图二),余面满镌《佛说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经》全文(图三),共约5000余字。落款为“功德主女弟子陈氏、男应千、新妇毕氏”,故刘敦桢先生将该幢命名为“陈氏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幢身未见镌立日期。其中第1—4面及第8面刻字多可识读,第5—7面则严重漫漶,几无法辨认。下面结合史料,对照原碑拓将幢身各面文字识录如下(无法识读的单字用“□”标出,连续大段漫漶不可识读之处用“■”标示,并在括号内标注所缺失字数)。
第一幢面:
佛顶尊胜陀罗尼
第三幢面:
窗皆是众宝,真珠罗网弥覆其上。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有大力龙王,名曰多罗尸弃,其池近城,龙王宫殿在此池中,常于夜半降微细雨,用淹尘土。其地润泽譬如油涂,行人往来无有坌尘。时世人民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城邑舍宅及诸里巷,乃至无有细微土块,纯以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聚。有大夜叉神,名跋陀波罗赊塞迦秦言善教,常护此城扫除清净,若有便利不净,地裂受之,受已还合。人命将终□□□□□□□死。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老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舍利弗,我今为汝粗略说彼国界城邑富乐之事。其诸园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青、红、赤、□、□色莲花遍覆其上。其池四边四宝阶道,众鸟和集,鹅、鸭、鸳鸯、孔雀、翡翠、鹦鹉、舍利、鸠那罗、耆婆耆婆等,诸妙音鸟常在其中,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果树香树充满国内。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稼□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用功□□,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气力充实。其国尔时有转轮王,名曰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其王千子,勇健多力,能破怨敌。王有七宝,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宝、主兵宝。又其国土有七宝台,举高千丈,千头千轮,广六十丈。又有四大藏,一一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勒钵大藏在干陀罗国,般轴迦大藏在弥提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罗咤国,蠰佉大藏在波罗捺国。此四大藏纵广千由旬,满中珍宝各有四亿,小藏附之。有四大龙王各自守护。此四大藏
第四幢面:
坐听幽梵静,天朗月华明。
落款为“万历丁未秋,莆田黄衍相书”。
黃衍相相关信息较少,仅在微信公众号“种芸山馆”微拍品《明末名家莆田诗人黄衍相书法扇面》的介绍中有作者简介:“黄衍相,字六冶,亦作字六治。清福建莆田人。太学生。肆力古文歌诗,尤擅临池,博求名帖,规模神似。以首辅黄立极荐任中书侍直,迁工部郎管司经局正字。时次辅魏广微疏救杨涟、左光斗,为衍相手书。魏忠贤衔之,乘经筵日传旨切责,削籍押出都门。崇祯初,诏复官,绝意仕进,不赴。流寓滦州,购古书画,益精于行楷,世得片纸宝若拱璧。年七十卒。开平寺金刚经、碧霞宫匾额、滦治前碑,皆其手笔。”[4]
三首诗作者均为明末清初的诗人,游历易县开元寺怀古,并借景纾解忧愁。通过上述三首诗的相关信息可以确知,该舍利塔的刻立时间似不晚于明万历丁末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至于是否如刘敦桢先生所说为金代遗物,则需进一步论证。
《纪略》载:“(开元)寺创于唐开元间,经辽乾统,金太(泰)和,元延祐,明正德、嘉靖,清道光数度重修。”[1]264现明正德年间的重修有《易州开元寺僧正常公善事记》原拓可证。该碑拓高3.33米,宽1.01米。碑首高1米,圭形碑额内篆书“易州开元寺僧正常公善事记”3行12字,周饰螭龙纹(图八)。碑文共23行,满行50字,共994字,略述开元寺之沿革,详述时任僧正司常公之身世、性情为人以及重修公廨、禅堂、僧舍等诸善事(图九)。
录文如下。
易州开元寺僧正常公善事记
孝宗甲子北畿乡举亚元、云庵道人郡人杨灏撰文」
诰封怀远将军、指挥同知、掌茂山事郡人王鼎书丹」
赐同进士出身、奉直大夫、知易州事西蜀陈渭篆额」
易之寺在郡内者凡四:曰开元,曰兴国,曰兴庆,曰福感,而开元为僧正司。开元之殿凡三:曰毗卢,曰观音,曰药师,而司在毗卢后,盖」据其中也。司之僧正传至裴妙善者,是为公之师,号本空,有道行,为人所称赏。裴之前世代无所考。继裴而主司事者曰圆氏慧,号」大融,早世。公在慧于法行为弟,用佥举代之,筮仕于弘治乙卯。公氏与慧同,常其名也,号大应,俗姓许氏,家世易之沈村,乃胜国时」官医许提举后。父讳全,母高氏,好善,因公沉静不俗,遂施以出家。公性慷慨,勇于为善,自领司事来多善行,凡四方士夫有事于易,」或道经于易,必馆之无难色,往过来续无不道其善。易士夫或游,或假馆,或吊宾客,必至司,公礼之不惮烦。或以其烦厌之,公辄谕」之曰:我地,善境也;我辈,善人也;彼士夫,善类也。我佛教人为善,忘彼我相,况我居首善之门,可以烦而慢善类耶!士夫闻者,往往服」其善与人交而乐与之游。司之公廨久不庇风雨,公会众谋所以修,或劝之募缘,即勃然曰:以私事求假于人,甚非所以为善。遂倾」囊撤而新之。凡往来居止之地与凡殿基所当修者,或伐木,或陶砖,或攻石,悉足其所未备,焕然改观,观者咸喜其新而乐其成。公」廨之东曰厨房,每食时或外来者必与共,且遇之善,是与斋后钟者有间矣。西曰禅堂,素人迹罕至,公即曰:此礼佛之地,求善之源,」可委之为虚器耶?乃出所赀,召金工,范金佛五,奉之龛,绘以采色,饰以金碧,与凡供案、香鼎之类悉备之,朝夕展礼诵经,识者善其」为知本。尝语人曰:我僧家异姓同居,以慧灯相续,实与俗父子同,不有以为之地,非所以善后。遂罄所蓄积,辟旧居,建新院一区。诸」弟子感之,悉以善自励。毗卢钟追蠡几绝,且不善鸣,难于节昏晓、聚大众,公欲更之,歉于财,弗果。适遇好善者申此意。好善者因而」倡之,士夫闻者又从而和之,由是四方争助者遂络绎不绝,财用大生。乃遣人走中州之怀庆,获巨钟焉。辇而归,果声洪远闻,众大」悦。太学生王君嗜学、高君天锡,郡学生田君时中、孙君国器、周君廷辅、杨君舜卿、刘君道辉,因其钟之成也,即以其余费使石土,取」石于山砻为碑。仍掇拾公之素行,总目之曰善事,具礼请灏记,将寿之于碑以劝后。灏惟人生天地间,不必问其类也,第为善者即」为君子,为恶者即为小人。公善行历历如此,诚所谓墨名而儒行者,将不得为君子乎?吾固不问其为释也,是可记已。况嗜学名敏、」天锡名佑,行将入仕途,张皇事业,时中名正、国器名甫用、廷辅名佐、舜卿名夔、道辉名晟,磨砺功名,将来所至未可涯,灏辱与之交。」公于灏又素重,以故不没其善而直应之如此。若夫相钟与碑者之名氏爵里倶系于钟之围与碑之阴,兹不□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