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古诗词意境 体会古诗词情感

2023-08-11 12:43:32罗银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示儿临安诗文

罗银

一、理论依据

对于诗文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中段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小学高段则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二者对比,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诗歌的学习由整体感知到初步鉴赏的过渡性变化,提示教师教学时要机动协调探究,合理发挥想象,与其同时要引导学生融通作品中的“景”“情”“人”“物”,梯级递进式、循序渐进式地培养学生学习诗文,要适当提供背景资料,以此为依托将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到实处,并使学生有所启发。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本课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全诗讽刺南宋权贵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全诗以“醉”字剑指南宋统治阶级,抓住“醉”字能帮助学生领略本诗的思想感情。本课中,《示儿》和《题临安邸》内容关联,情感接近,《示儿》写在《题临安邸》之后,先教学《题临安邸》有利于学生理解《示儿》中作者渴望“九州同”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本文展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已经学习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课文,但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久远,因此,学习本单元,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学前搜集相关资料。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操作的基础,能比较独立地完成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收集,但对于资料的筛选把握不准,因此,教师可以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收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古诗篇幅短小,在教学本课时以读带悟,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认识“熏”这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生字。

2. 学生能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3.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字词,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1. 借助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的“醉”,合理想象,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背景资料,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查找背景资料、自读自悟、研读法、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营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运用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导学)

板块一:激趣导入

1. 出示杭州西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看画中部分景象,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歌舞升平的画面。

2. 提出疑问:繁华景象背后是否是国泰民安呢?宋代有一位爱国诗人林升,用他精妙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具有“两面性”的南宋,让我们走进《题临安邸》,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图画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自主探究

板块二:初读感知

1. 出示课题,解课题。

2. 指名朗读,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指导书写“熏”字。

3. 全班齐读,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哪一个字眼最能表达“游人”在杭州的生活状态?(醉)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情绪唤醒。抓住关键字眼,整体把握诗歌雏形,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研学)

板块三:品读感悟,小组合作

1. 研学问题:游人为何“醉”在杭州?

(1)结合注释及背景资料,理解诗文大意。

(2)边读边做批注,说说你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游人”的“醉”。

(3)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2. 教师相机点拨。

(1)陶醉美景。

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读出秀丽和繁华。

(2)醉心歌舞。

出示:西湖歌舞几时休

如此美妙的场景,作者为何不想其继续下去?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休”的深刻含义。

(3)迷醉享乐、醉生梦死。

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①同桌交流,合理想象,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体会“暖风”的一语双关,了解“熏”的妙用。

③为什么南宋权贵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出示《清明上河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习“汴州”曾经的繁华,进一步感受南宋权贵苟且偷安、寻欢作乐,体会“醉”的深刻含义。

(4)创设情境,读出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统治阶级的不作为愤怒的感情。

【设计意图】围绕本文主旨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语词、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让学生在“游人”行为“醉”到精神“醉”的递进中,感悟朗读,感受到统治阶层的沉迷享乐、不作为。培养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古诗含义的能力。

(四)思考提升(导思)

板块四:联系实际,引发共鸣

出示中国如今的富强及国家主权沦丧时的苦难材料,以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作为中华少年,我们更要铭记历史,担负复兴中华之责任。

【设计意图】爱国情怀,贯穿古今,是永恒的主旋律,联系我们的现實生活,更能引起共鸣。

(五)拓展延伸(拓展)

板块五:拓展升华,移情拓思

1. 除了林升以外,南宋还有无数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让我们饱含感情,一起读一读吧!

岳飞在《满江红》中如此写道,读。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读。

陆游在《示儿》当中这样感慨道,读。

2. 出示陆游《示儿》全诗。

北方山河沦陷,一边是佞臣不思国而思乐,一边是爱国志士悲痛遗憾。不休的西湖歌舞造成了“不见九州同”的悲痛,陆游这首千古传诵的绝笔,如血如火,如泣如诉,而他临终前又有什么想说的呢?留待下节课学习。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联系同时期诗文进行迁移,拓展古诗学习,升华感情,为《示儿》的学习做铺垫。

(六)作业布置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悲愤质问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忧国声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沦为阶下囚、亡国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练笔,再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穿越时空,以直接对话的形式促进学习目的达成。

(七)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青山楼    歌舞不休游人醉    作汴州]忧国悲愤

猜你喜欢
示儿临安诗文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8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论陆游诗词《示儿》与《钗头凤》中的情感缺失与政治寄托
北方文学(2017年14期)2017-07-31 21:28:30
论陆游诗词《示儿》与《钗头凤》中的情感缺失与政治寄托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4
示儿
学语文(2015年3期)2015-03-01 00:58:11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剑南文学(2015年5期)2015-02-28 01:16:12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