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郭 清
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湿地是中国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较大的湿地,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
素有“北疆碧玉”之称的内蒙古呼伦贝尔沉淀着时光,蕴藏着生机,流淌着“金银”。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素有“北疆碧玉”之称的内蒙古呼伦贝尔沉淀着时光,蕴藏着生机,流淌着“金银”。这里超过1630万公顷林地面积吸碳释氧,如今正成为助力呼伦贝尔实现“碳中和”,成就“森、草、湿”,“点绿成金”的重中之重。
来到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走进“亚洲第一湿地”额尔古纳湿地、享受被郁郁葱葱的白桦林包围的意境、远眺世界最大农作物太极图景观……这里风景如画,有数不完的树,看不尽的湿地和草场。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如今已走过31年时间,保护湿地的步伐日益坚定。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是全球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额尔古纳湿地位于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总面积22.17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66%,是中国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较大的湿地,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
白桦林景区是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唯一一处纯白桦林自然景观带。图为一头驯鹿在白桦林景区自由觅食
额尔古纳湿地拥有着雄浑的原始森林、壮美的天然草场和物种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每年春、秋两季,这里都有众多候鸟安营扎寨。这里是丹顶鹤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也是世界濒危物种鸿雁的重要栖息地。据了解,每年在额尔古纳湿地迁徙停留、繁殖栖息的鸟类达到2000万只。
“全球候鸟由东亚向南方迁徙途中,适宜的栖息地稀少,额尔古纳就成了鸟儿的天堂。它们大部分会沿着额尔古纳河向北飞出国门,进入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完成每年的迁徙。”额尔古纳市蒙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晓辉说道。
登上额尔古纳湿地景区观景平台,可以看到地形平缓开阔,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根河从这里蜿蜒流过,形成了壮观秀丽的河流湿地景观。在这里能够欣赏到额尔古纳市标岛—“马蹄岛”、形似太极图的“太极弯”、生长在山顶上“祈福树”、蜿蜒河道合围而成的“同心岛”,以及额尔古纳市全貌。
每年七八月是额尔古纳湿地最美的季节。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武晓辉告诉记者,为了增强游客保护湿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地政府在湿地旁打造了一座以“自然湿地”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湿地景区原生态的动植物标本展示,向游客普及相关知识,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额尔古纳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一类重要碳汇。据了解,2023年3月16日,额尔古纳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签署了额尔古纳市林草湿碳汇技术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林草碳汇交易、探索区域性碳汇收储、拓展林碳金融应用场景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额尔古纳市林草湿碳价值实现试点建设。
离开额尔古纳湿地,驱车近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地区唯一一处纯白桦林自然景观带。7000余公顷原生白桦林,从古老的年代演化而来,绵延数十里的茫茫林海,像是一道绿色的屏障,浓郁而苍翠。
白桦树是额尔古纳的市树,白桦林景区占地面积近1000公顷,是大兴安岭地区面积最大、形成年代最久远、构成树种最纯的天然原始白桦林带。林中环境优美,路边设立负氧离子监测站,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超1万个。
白桦别名桦树、桦木、桦皮树等,有“林中美少女”之称。走进树林,穿梭在白桦树间,耳边仿佛响起歌曲《白桦林》的旋律,“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额尔古纳白桦林中有很多“同根双株”,最多的甚至为“同根十株”。“虽然白桦树没有杉树和松树那么粗壮,但是它的高度和密度却是惊人的。白桦林冒出地面后,都是手拉着手向上蹿升,特别是当成千上万株白桦聚集成林,其间不掺一棵杂树。”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白桦林景区总经理刘洪滨介绍说,白桦树喜欢阳光,生命力顽强,如遭遇森林大火,灾后最先长出的往往是白桦树苗,其果实甚至可以抵御森林火灾。
白桦树被称为“生命之树”,用途十分广泛—树皮可提取桦油,层层剥开薄如绢帛,用铅笔还可以在上面写字,北方人还常用树皮引火做饭;洁白的树干可供房舍建筑及制作器具;白桦汁甘甜解暑、营养丰富……
“2016年,额尔古纳市开始封山育林,禁止开采白桦林。作为呼伦贝尔唯一一块景观带,呼伦贝尔旅业集团与额尔古纳市政府合作开发白桦林景区,至今已运行7年,其间没有一根树木被破坏。”目前7000公顷白桦林,开发为景区的只有十分之一。刘洪滨表示,尽管白桦林景区游客量逐年增加,旅游产业发展态势非常好,但他们并不打算继续开发,而是要尽量保持树林的原始环境。
奥洛契庄园中,由小麦和油菜构成的1989亩太极图气势磅礴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会长贾治邦指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既要重视工业直接减排,更要重视林业碳汇、木制品固碳、生物质能源等间接减排,将其纳入碳减排交易市场体系。呼伦贝尔保护白桦林的做法充分发挥了林业碳汇间接减排的作用,有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太美啦!这里除了山水,自然田园,还有界河风光,两国美景……”来自黑龙江的游客江女士站在中俄界河岸边的奥洛契庄园太极岛景区感叹道。
奥洛契庄园太极岛景区位于呼伦贝尔市边陲小镇蒙兀室韦苏木(以下简称“室韦”),拥有河流、湿地、森林、草原、耕地等多种地貌,是呼伦贝尔景观的缩影。庄园被额尔古纳河三面环绕形成半岛,另一面为莽莽大兴安岭,河对岸为俄罗斯奥洛契集体农庄。因在谷歌地图上标记为“奥洛契下三岛”,庄园由此得名。
奥洛契庄园是室韦农场近年来全力打造的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奥洛契庄园副总经理申世宣告诉记者,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解决当地就业需求,2017年,该农牧场把企业转型发展方向确定为建设田园综合体,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1.95万亩的土地上,打造体现田园风光、景观农业的大地艺术。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农业优势,奥洛契庄园建成了一幅由小麦和油菜交错种植而成,直径1300米、外圆4082米、面积1989亩的农作物人工太极图,和一幅面积500亩的小农作物太极图。2020年,1989亩农作物人工太极图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英国世界纪录认证公司认定为“世界最大农作物太极图景观”。
“太极图案寓意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和谐与未来,同时也凸显了传统的农业文化和新兴科技成果的融合。这两幅图会随季节变化展现出不同的颜色,但无论怎么变,总归是圆满的。”申世宣说。
如果说生态优势激活了室韦农牧场的旅游经济,农旅融合则打开了室韦农牧场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如今,奥洛契庄园在农旅融合方面初步形成规模,日接待游客1000人次,成功做到了产业转型,拉动了地方经济,将室韦农牧场的“绿水青山”转化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农旅融合让产业链不断延伸,带动农民增收,解决当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未来景区年收入将突破1000万人民币,为100多名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申世宣自信满满。
据了解,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