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 王瑜晗
摘要:大学是开展高等教育的场所,其校园景观是影响学校声誉的一个因素。近年来,随着学生精神活动的日益丰富,校园改造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如何使校园空间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需要,使其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已成为校园景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与大学教育相互补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当代校园景观设计应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功能全面、设施便捷的基础上引入新兴技术,兼顾观赏价值。文章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从校园的破坏性景观入手对校园景观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生活方式,在破坏性景观中提炼出路面破坏、设施破坏与植被破坏这三个常见问题,并提出景观提升建议。针对校园的景观空间提升,分析中西方校园景观的差异,总结国外校园景观可借鉴之处,结合校园空间利用现状,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原则,从学生视角出发对校园空间利用提升提出优化道路系统并完善校园功能区、丰富自然景观并赋予校园文化、增加交流空间并注重互动体验、完善配套设施并定期检查维护的大学校园景观提升策略。
关键词:大学校园;破坏性景观;景观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建立了国际化的新校区,校园基础设施较之前更加完善,校园景观也趋向多样化发展。高校的教学方式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都在发生动态变化,这都影响着校园景观的变迁。山东建筑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全年日照充分,呈现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学校的新校区于2004年正式建成启用,经多年使用,校园内出现多处人为造成的破坏性景观,校园空间划分不合理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针对现代大学校园景观的常见问题提出提升设计策略。
1 校园破坏性景观及提升建议
1.1 校园现存的破坏性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校园的破坏性景观多体现在路面破坏、景观设施破坏及植被破坏这三方面。在设计校园景观之初,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使用需求与景观的动态变化,道路系统具有快速通达的功能,选择易于养护的植物,兼顾美观性。
路面破坏是山东建筑大学校园景观中最显著的问题。首先,校园路面多处呈现瓷砖碎裂、缺失等现象(见图1)。主要集中在宿舍楼通向食堂方向,此区域平时人流量较大,往来人数众多,是很多学生每天的必经之路。当路面承载压力较大时,瓷砖会有断裂风险,没有及时修补就会造成破碎瓷砖的丢失,道路破损面积不断加大。其次,在校园景观湖附近的鹅卵石路面上,鹅卵石大量缺失,暴露出底下的泥土(见图2)。泥土相比水泥易松动,选用的鹅卵石类材料置于泥土中,时间一久便容易脱落,行人走路姿势的不当也会导致鹅卵石脱落丢失的问题。除此之外,校园内还出现了多处“土路”(见图3),由于路线设计不合理,因此学生在上课途中会自发选择距离较近的路面通行,导致植物被踩踏,最终只留下光裸的地面,破坏了原本的植物空间,且路面有逐渐加宽的趋势,十分影响美观。
校园内的景观设施损坏和缺失也是普遍现象,最常见的是校园内的垃圾桶损坏(见图4)。如存在材质选择不当导致桶身生锈,或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从而污染周边环境等问题,导致校园内的垃圾桶利用率降低。校园内装饰性景观小品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在选择围栏样式时没有考虑到植物后期的生长状况,植物长出边界,根系将其顶起,影响美观。有的围栏则因空间设计不合理或冲撞事故被人为破坏(见图5)。具有装饰作用的雕刻作品裸露在空气中,被放置于地上,且没有相关的防水保护措施,导致有些画面与字体模糊不清。此外,夜晚校园的照明系统不够完善,路灯有缺失和损坏现象,不仅影响夜晚景观效果,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植被破坏现象多集中于校园的休憩空间,如景观湖周围的乔木与硬质驳岸存在冲突,随着乔木的生长,根系过大,驳岸被破坏,影响整体景观的美观度(见图6);湖中的水生植物没有得到及时清理,生长杂乱无章;树林中植物配置参差不齐,垃圾乱丢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校园的休憩空间多采用植物围合为学生提供静谧的氛围,其植物种类较多且种植密度大,所需的后期养护成本也较高,养护力度不够是造成植被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
1.2 校園破坏性景观改造提升建议
要提升校园道路系统,首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确保宿舍与食堂、教室之间的通达性,为学生提供最便捷的道路,满足学生日常通行所需。在路面材质方面,应选择不易断裂的结实材料,减少后期养护支出;路边植物配置外侧选用灌木,根系较大的植物应注意与路面的距离,避免出现植物根系突破路面的情况;要加强路面监管,对于被破坏的路面要及时修补,以免破坏程度不断加深。
对于景观设施的优化,应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校园景观设施数量多且分布较为分散,应定期对其进行核查,同时完善校园内的照明系统,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对于雕塑、壁画等文化景观小品,应加强保护,借鉴室外文物保护方法,在外表涂抹加固材料等加以保护,尽量降低光照、风雨等对其产生的影响。
优化植物景观主要体现在植物的后期养护上,要定期修剪植物,营造高低错落有致的层次。在驳岸改造设计中采用自然式驳岸,有利于植物生长兼具美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缓坡入水,保护岸边植物,合理选择喜湿类植物,并适当采用置石减少水流对土壤的侵蚀。沿岸种植芦苇等挺水植物,可以配合种植荷花,突出济南的地域文化。对水生植物的养护,应定期修剪枯萎植物,并清除杂草,保证充足的光照,满足植物水深要求,及时清理水面垃圾,定期净化水质。
2 校园空间分析
盖恩斯在其著作《作为艺术品的校园》中认为,构成令人记忆深刻的校园景观要素不是那些巨大独立的建筑物,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空间。校园内人群占比最大的是学生,因此营造校园空间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心理需求,这具体反映在学生对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上。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表现呈现如下特点:规律性与多样性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性[1]。学生在校园内主要有学习、生活、休闲、体育等活动,与这四项活动相关的景观营造,必须以满足和方便学生的需求为前提。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校园景观也要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生活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2.1 中西方校园空间的特征
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校园空间营造思想与我国差异较大,这也体现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的景观模式真正做到了校园建筑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校园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固定大門,教学建筑采用庭院式围合形成独立空间。这种校园景观模式将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处理得十分恰当,既使学校氛围能融入城市之中,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的学习活动空间。法国的巴黎大学城则注重开放性与共享性,大学城与城市公园连接,整个大学没有围墙和校门,大学与城市、街道相互融合组成了互为补充和交叉互补的空间,校园与公共绿地相连,没有明确的界限,学生可以在其中学习与休憩,游人也可进入校园感受文化氛围。整个大学城的空间营造遵循开放共享的理念,深刻体现了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德国大学校园大多面向社会开放,选址于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并追求大学校园景观与所在的城市特色、建筑氛围与环境景观之间的和谐统一,大学资源与城市共享,同时作为旅游资源[2]。总体来看,西方的校园景观秉持平等开放的理念,注重开放性以及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同时,在开放的景观中,更注重人的感受,以人为中心,满足人对私密性的需求。
中国的校园景观营造受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影响,善用景观轴线,有的校园核心区直接为绿轴,周围道路系统呈放射状分布,联系校园外围空间结构,形成众星拱月的布局形式。景观营造方面追求小巧精致、含蓄内敛,注重视线关系。相较于西方校园景观来说,校园较为封闭,不能与城市环境较好地融合,缺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与联系。
西方校园空间的营造对我国校园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将开放式设计理念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中,加强校园与城市的联系,融入城市文化,营造地域性景观,使其具有地域特色;校园内注重私密性空间的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造合理舒适的空间,处理好开放与私密空间的关系;景观营造模仿自然,注重生态设计,避免为求精致而导致浪费,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2 山东建筑大学的空间营造问题
2.2.1 空间利用率低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部分景观空间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校园内的草坪面积较大,因养护不当观赏效果差,且景观层次不够丰富,难以吸引学生停留,缺乏观赏价值;校园南部的多个圆形小广场也面临着相同的处境,因位置不合理与景观效果较差,缺乏私密性,不适宜作为学习交流的场所,因此少有学生到此活动。
2.2.2 休憩空间设计不合理
学校有多处休闲小广场,但位置多位于学生上下课的途中,往来人流量较大,却难以停留。广场上的休息座椅摆放位置不适宜,座椅位置面朝校园主干路,空间缺乏私密性,不能作为学生驻留的场所。校园内多数休憩空间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路灯指引的空间到夜晚便无法利用,场地周围的植物种植稀疏且种类少,景观效果较差。场地的基础设施仅有座椅,缺少造型独特的景观小品,垃圾桶等公共卫生设施也未配备。这都降低了休闲空间的使用频率。
2.2.3 功能空间设计单一
校园内教学与学习空间主要为学校的教学楼及楼前的公共空间,楼前空间都是硬质广场,起着承接往来人群的作用,学生不会选择下课在此停留交流学习。生活空间只有宿舍与食堂,校医室距离生活空间较远,学生去看病难以快速到达。供电动车充电的区域坡度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使用需求,给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困扰。生活空间与教学空间距离略远,不能快速通达。
2.2.4 景观效果有待改进提升
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但景观效果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后期养护缺失及植物群落种类单一。景观小品多为独立的名人雕塑,缺少配景与景观灯为其营造氛围,难以体现景观小品的观赏价值。另外,园林建筑应用较少,且造型普通,缺少变化。校园导览系统不够完善,路标简易且数量少。
2.3 校园空间利用优化策略
2.3.1 优化道路系统,完善校园功能区
大学校园的功能区主要包括教学办公区、学生生活区及休闲娱乐区,而人步行可接受的最适宜距离为5分钟路程,即400~500 m[3]。与分区相关的功能性建筑应合理分布,以学生能步行到达为宜,在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办公区之间的道路应首先满足便捷通达的要求,确保学生能以最快速度到达教学楼。
2.3.2 丰富自然景观,赋予校园文化
教育场所中的自然景观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可以提升学生交流的积极性,缓解学习产生的压力[4]。应合理规划观赏型、科普型、文化型、环保型与保健型植物群落的位置,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使用多元的配置方式,营造自然式的园林景观。可借鉴西方的校园设计理念,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意象融入景观中,通过景观小品、宣传标语等方式呈现,与具有地域文化象征意义的植物景观结合,提升校园景观的文化价值。
2.3.3 增加交流空间,注重互动体验
营造校园交流空间应注重私密性,在场地的外围采用植物围合或设置障景与道路相隔,使来往行人与场地的人互不干扰。营造教学空间可以参考西方的合院形式,在建筑周围放置小型游园,用观赏型植物加以围合,并搭配景观小品,展现每个学院独有的特色。在场地增加互动性景观,融入新兴元素与高新技术,活跃学校氛围,将教育与科 普功能融入景观中。
2.3.4 完善配套设施,定期检查维护
在现有的照明系统中增加景观湖周围照明灯光,修补已经损坏的照明路灯,减少安全隐患。结合校园的空间环境,可在植物组团和景观小品中适当融入人性化的艺术化照明设施,丰富景观体验。对于校园内的植物、景观小品及配套设施,要定期检查维护,发现损坏缺失的项目要及时修补,可利用互联网实时监测。
3 结语
大学校园建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诸多破坏性景观,这多是与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认知不够完整以及学生的校园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关。大学生具有可塑性强、生活规律、学习主动、活动多样的特点,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创造空间,创造多样性的交流空间与信息化的场所。
校园建成投入使用后,要从主观上加强教育与宣传,从源头避免学生对景观的破坏,客观上要加大对景观的监控力度,完善学校的监督体制机制,出现问题后要及时修复。同时,要贯彻落实节能环保、废物利用、生态保护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J].城市规划,2002,26(5):50-53.
[2] 常俊丽.中西方大学校园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3] 王嘉禾,李晓雯.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道路空间研究[J].居舍,2022(30):160-163.
[4] 张幸,陈梓.校园景观设计中构建心理健康体系的初探:以南湖学院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为例[J].浙江园林,2022(4):71-74.
作者简介:徐放(1990—),男,山东泰安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国家公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王瑜晗(1999—),女,山东东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