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在知识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的教材的程度只能代学生体验他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由此可知,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有情感引导和思想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如此,那么作为中学主要课程且“道味”浓厚的语文课,应理所当然地肩负起思想教育的使命,而且要成为思想教育的“龙头课”。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的文道统一贯穿于古今中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教师常常将文与道割裂开来,存在重文轻道、以道代文、顾此失彼等倾向。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是忽视思想教育,这就悖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在语文课中,文浮于表,道含于里,文与道二者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关系可归纳为三点:
(一)相互联系
语文课即语言文学课,其语言教育使语文课与政治课区别开来,体现了其工具性。而文学教育又升华了语文课的工具性,体现了其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课的两大特征。就其工具性而言,它是一门学科,不能将语文课当作专门的政治课。就其思想性而言,它又具有思想教育目的,语文课应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文与道是一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如果任意忽视或偏离一个方面,都会抹杀语文课的本性,使语文教学走向歧途。
(二)相互依存
文与道的统一实质上是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作者思想感情与表达方式的统一。一篇文章实质上就是作者的一篇思想汇报,只不过是各人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文章的语言与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语言的内核。马克思曾讲:“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将文与道的关系比喻为经和纬的关系,他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元代文人郝经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些论述不仅说明文与道二者统于一体,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是绝对不能分割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既学习语言又学习作者思想的过程。
(三)相互作用
“文以载道”“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以道定文”等传统的说法,都反映了文与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文与道的相互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正作用表现为恰如其分的语言,可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也可以凝成深刻的哲理;新颖正确的思想,可以相应地产生文情并茂的语言,也可以锤炼出千古留传的名言警句。反作用则表现为缺乏修炼的语言,无法完美地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空洞消极的思想,也难以形成真正的语言文学欣赏价值。
文道统一的原则,说明了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任务。语文课的性质、语文教学规律和教学目的以及语文教学的经验教训等,都反映了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课文文本内容进行巧妙渗透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山河的;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有记叙革命先烈,赞颂革命精神的;也有描写榜样人物,激励奋发向上的,篇篇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的好文章。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在教学的同时向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有《少年中国说(节选)》和《圆明园的毁灭》,在教学时,不妨先讲授《圆明园的毁灭》,学生对文章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无比向往时,再看到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他们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会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接下来将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和梁启超先生因为看到中华不振而写下的《少年中国说》,诉说着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用“少年强则国强”等这样的句子,来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二)结合语文园地内容进行顺势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安排有日积月累,里面包括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教授日积月累时,如果只按照教参的建议让学生翻译意思,拓展句子再背诵就结束了。这样做,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没有借此使得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爱上语文。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日积月累里都是比较励志的古籍上的名言。讲授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先让学生猜一猜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么,再学习这句话,就很顺利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无趣,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其中思想教育内涵丰富,如果教师无法采取有效的策略,就难以为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兴趣。
比如,教师在教授《精卫填海》时,就可以对教学情境进行积极创设,以此来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渗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可视化的优势,进行多媒体情景创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精卫填海的动画,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就会感受到精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了精卫怎样的品质。這样,就能在生动的教学中,为学生有效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拼搏的思想品质。
(四)开展课外阅读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学习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长期坚持中不断积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教育同样如此,只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有效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只依靠课内教学和课内文章的学习,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还应将课内外阅读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对思想教育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中,有效培养思想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应突破课内教学的现状,结合课内外教学,以此来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内容中,有效渗透思想教育,强化思想品质。
例如:教师在教授《守株待兔》时,就可以将课内外阅读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积极渗透思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课内教学内容《守株待兔》是讽刺不劳而获的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获得成功,取得收获。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讽刺不劳而获、称赞勤劳的小故事,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以此来通过丰富的阅读内容为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勤劳学习,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不是妄想不劳而获。
(五)组织实践活动渗透思想教育
通过文章的剖析与说明能够从一定意义上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思想。但为了提高思想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必须适当增加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学习知识加以巩固与强化。以《只有一个地球》课程为例,进行课文介绍后,教师可以举办手抄报比赛。在开展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要利用网络获取与世界和生态有关的信息,包括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信息、环保的措施、节约资源的意义等,组织学生在校内展出。采用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收集、讨论分享的活动中,提高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自然的保护者,从而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将小学语文思想教育理念贯彻到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内涵,并将其积极渗透给学生,就能够将其思想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这样学生就具备了做人的根本,从而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