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外传播创新路径探析

2023-08-10 10:13庄小霞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共情中华文化中华

摘要:随着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成为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中国节日”系列節目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旨在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文章以收获高收视率和好口碑的河南卫视《2022中秋奇妙游》为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为其他节目提供参考。《2022中秋奇妙游》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典型代表,其创新路径如下:首先以共情传播打造“情感共同体”,即通过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情观和搭建“沉浸式体验”的共情场景进行精准策划,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中国故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向世界;其次是以链式传播构建文化价值链,即通过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打造具有强生命力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符号,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对外传播;最后以分众传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触达,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节日;《2022中秋奇妙游》;对外传播;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目前,国际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多元赋权的新特征,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文化软实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其为精神内核开展对外传播工作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近年来,对全球中华文化辐射的重视使得央视及各地方卫视纷纷推出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河南卫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策划创编,别具一格地推出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折射出国人日益提升的文化自信,收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共情传播挖掘“情感共同体”的开拓性价值,以链式传播构建中国文化价值链,以分众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的精准触达,成为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对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本文以河南卫视《2022中秋奇妙游》为例,探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以期让世界“读懂”中国,破除“他塑”形象,开拓国际传播新局面。

1 共情传播:打造“情感共同体”

传播学领域提及的“共情”是由心理学层面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发展成新的关系模式,即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1],其主要强调的是共情传播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共情传播以他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找准价值的共鸣点,打造“情感共同体”,消除不同主体之间信息互动产生的壁垒[2]。“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外传播的过程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知识的分享,还是跨文化的情感传播与沟通。河南卫视《2022中秋奇妙游》通过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情观和搭建“沉浸式体验”的共情场景进行精准策划,秉持受众本位思想,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中国故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向世界。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情观的践行

近年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逐渐深化和拓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新的全球传播语境已然形成[3]。“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情观彰显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以融入共情因子实现从“硬销”到“软销”的过渡,成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新突破口和发力点。河南卫视创作的《2022中秋奇妙游》节目火爆出圈,受到了外交部对该节目的全球推介。《2022中秋奇妙游》之所以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作品,在于其采取深厚且有张力的传播内容选题,将中华传统节日视为重要切入点,从国际的视角解读中秋佳节,打造“情感共同体”,以共通的情感诉求和利益关切引发国内外的广泛精神共鸣。《2022中秋奇妙游》节目从苏东坡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提取出“逐梦”“相思”“疗愈”“团圆”四个关键词,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理念无限延展,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使中秋佳节所蕴含的相思之意有了更高的格局和更丰富的维度,赢得了海内外网友的热切关注和好评。

1.2 “沉浸式体验”共情场景的搭建

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媒介的融合发展不断影响着我国对外传播格局,以“沉浸式体验”为典型代表的媒介变革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被重塑。麦克卢汉所言的“媒介即人的延伸”演变为“媒介即人的意识的延伸”,不断强化数字化背景下的“人本位”思想,通过技术性因素搭建的共情场景有效融合了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4],进一步扩展了人开展传播活动的边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共情场景的打造来提供“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以生动的画面呈现和动听的背景音乐增强了中国故事的叙事性,着力渲染中国传统节日氛围,激发观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情,实现共情因子赋能国际传播中仪式场域互动的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2022中秋奇妙游》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云端技术的传输模式等展现出城市的魅力,解锁城市的千般风情与万种可能。从《嫦娥奔月》节目中解锁仙气飘飘的老君山,到《神都相逢》节目中洛阳的诗意与烟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物融合虚拟画面,为观众带来脑洞大开的“月宫奇妙游”,观众身临其境地享受着一场在中秋佳节穿越时空的视听盛宴,在“和合共生”的共情场景中感悟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媒介技术赋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共情表达。

2 链式传播:构建文化价值链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他者化的负面作用不断向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树立高度文化自信施加压力。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国人文化自信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核,应通过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打造具有强生命力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使之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构建我国对外传播的文化价值链。河南卫视《2022中秋奇妙游》播放量和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与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打造和社交媒体链式传播的助力息息相关。

2.1 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打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远发展中保持文化自信的持久性力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打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应有之义。在共建中华文化记忆的过程中,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打造文化IP强化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以链式传播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文化IP的打造实现了文化与产品之间的互通共融,并使其逐渐具备高辨识度和强变现的穿透能力,形成一种自带热度和流量的文化符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打造优质的中国特色文化IP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文化元素不再只存在于历史中,而是落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唤醒观众内在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激发他们自主探索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河南卫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河南卫视《2022中秋奇妙游》不仅立足于中原地区独特的“非遗”之美,如面塑、皮影、皮雕、鼓琴等,而且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以中秋“月圆人团圆”的传统文化符号和“唐小妹”系列IP形象实现“自我”表达,使其极具人格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如《2022中秋奇妙游》节目里的古装少女“唐晓月”,通过多次考验,在不同时空收集代币,最终实现父女团聚;女宇航员“唐小天”则开启穿越之旅,来到了大唐东都洛阳,将古人的飞天梦变为现实的航天梦。从“小家”到“大家”的集体情感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辛的航天精神等使中华儿女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通过更容易被认可、被识别的中国传统文化IP破除了“他者化”的困境,促进了全球多元文化的互惠融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对外输出。

2.2 社交媒体链式传播的助推

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以微博、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大量兴起。借助迅猛发展的新媒介技术、社交媒体网络结构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快速流动性,“链式传播”成为如今社交媒体中的主要扩散传播路径,一旦出现关联度高的话题,往往能在这一传播机制下在全部平台“引爆”,迅速成为公共话题。“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对外传播同样应依托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平台,确保传统文化可持续性地对外传播,破除“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仅停留于现象级的短暂传播效能的困境。《2022奇妙中秋游》节目组积极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创建话题,如#全球联唱千里共婵娟有多美##华春莹点赞千里共婵娟#等。截至2022年11月,在微博平台上,#中秋奇妙游#话题阅读量达8亿次,讨论量近百万次。节目借助互动性的优质社交媒体平台,使其在不同文化圈层的受众群体中传播,傳播质量和传播速率均得到显著提升。随后,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华春莹在Twitter点赞河南卫视《2022中秋奇妙游》节目《千里共婵娟》,促使优质的节目内容在Twitter、Facebook、You 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推广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符号,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链。让受众在链式传播的过程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如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所提出的“参与式文化”,通过自动自发地点赞、转发、评论、弹幕互动等行为,参与节目的传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外传递中华文化价值的长尾效应得以实现。

3 分众传播:实现文化精准触达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被赋予了更大的话语权。不同类型的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有不同的需求,分众化传播使得“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外传播工作焕发生机活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亲和力与实效性。“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首先要明确节目的目标受众群体,了解受众的基本信息,分析受众的收看情况和互动行为等,挖掘不同类型的受众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不同需求,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效能。就目前而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外传播的主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国人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文化认同;二是通过创造友好的文化交流环境让海外友人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魅力,促进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互惠、理解。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目标受众群体包含国内外观众,但二者对节目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针对国内的受众群体,“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中式浪漫,如《嫦娥奔月》这一节目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经典人物符号、极具东方美学的舞蹈、古代的星相、现代的太空站等元素,构筑起极富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浪漫的民族想象,让网友在民族自信的语境里感受中式情思。而针对国外的受众群体,并非殖民式的文化输出,而是让世界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真实客观地看到平等、友好、文明的中国国家形象,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以“协同”“互助”“共建”的理念实现各国文化间的对话。如《千里共婵娟》这一节目以孩童视角观照世间美好,让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的孩子在月光下,同唱一首歌,共赏一轮月,让互助、互联、互通的精神生生不息。

《2022中秋奇妙游》以坚定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将目光聚焦于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绝美、绝赞、绝伦,以从中国到世界的团圆之愿、从思恋到思乡的相思之情、从飞天到航天的逐梦之旅等层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共性表达。未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还可以将脱贫攻坚、平等友好、守望相助等价值要素融入节目的叙事策略,减少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障碍,从而增强海外受众的黏性,取得更好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分众传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的精准触达,能让中国故事的传播更加高效。

4 结语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升,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化密切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用心讲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以河南卫视《2022中秋奇妙游》为典型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积极主动地探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以共情传播美好时代打造“情感共同体”,以链式传播构建中华文化价值链,以分众传播实现中华文化精准输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实现软着陆,使中华文明在滋养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的过程中创造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外部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峥.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第

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获奖作品为例[J].新闻世界,2022(8):3-6.

[2] 郝雨,马宇涵.基于共情理念的中国新叙事:出版业对外传播的一个深度理念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22(8):65-70.

[3] 马龙,李虹.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2):77-83.

[4] 马龙,刘露雅.编码与解码:“转文化传播”中的传承与创新[J].传媒,2022(21):94-96.

作者简介:庄小霞(1997—),女,福建泉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播。

猜你喜欢
共情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