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纬 王薇
“伏天不好过”,很多人都会觉得胃口下降,气短口渴,白天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晚上睡眠减少,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种没劲的状态就是“苦夏”。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度过“苦夏”的养生小妙招,帮助大家在“苦夏”时节不生病,也不留下病根。
人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为了更好地散热。但“汗并不是单纯的水分”,中医理论中有“汗血同源”一说,汗是津液转化而来,而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脾胃运化出来的五谷精微(营养物质),当汗出太过时,其血必虚。
因水分流失过多,出现脱水甚至中暑的患者案例,每年都不少。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在夏天追求“汗出透”,而应该在身体微微出汗时就及时避暑。
在解渴降温时很多人会选择冰镇饮料。但实际上,不论什么体质,过分喝冷饮都会影响脾胃健康。即使天气特别热,喝冷饮也需要小口慢喝。若为热性体质,可以适量地喝冰水或冷饮;若为虚寒体质,建议应尽量喝温水或凉白开。
“夏练三伏”是指在夏季最热之时,通过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的耐热性,预防中暑等疾病,主要目的是通过锻炼,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民间也有“以热制热”的说法,但“伏天”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想要“以热制热”“夏练三伏”的人一定要注意:
●可适当晚睡早起、午间补休,选择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的时间段进行锻炼。
●进食、饮水时不建议追求“以热制热”,可采取饮用温热或常温茶,用体感温热的水洗澡等方式。
●运动更推荐游泳、瑜伽、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不建议盲目追求运动强度,避免过度锻炼。
●通过暴晒等形式“以热制热”不可取。
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功效为解表化湿,发散风寒,调理脾胃。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主要用于缓解阴暑产生的胃肠道、胸闷等症状,可治疗因热天夹杂湿气而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以及湿浊过盛导致的恶心呕吐。
比如,有些人夏季经常喝冷饮,或者是从高温的室外突然进入较冷的空调房中,温差较大,造成以上这些阴暑症状时,选择藿香正气水是有用的。
因暴晒、高温而中暑,在室外暴晒很久,造成高热和意识模糊的情况,不适合使用藿香正气水治疗。
藿香正气水并没有预防中暑的作用。想要预防中暑,远离高温环境、主动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才是有效措施。
药食同源是流传千年、代代相承的养生思想,即食物与药物具有相同的起源。中药分“四气五味”,也就是“温、热、寒、凉”的“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的“五味”。
因此食物也是分性味,即使是药食同源的食物,最好也要区分自己的体质,认识食物的性味。
寒性的食物如苦瓜、萝卜、紫菜、白菜等,可清热泻火、通便、解毒,体质偏寒者不宜多吃;热性的食物如生姜、葱、韭菜、辣椒、羊肉、狗肉等,可温中散寒、补肾壮阳、补气等,阳虚体质者可食用,反之,则等于“火上浇油”。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不同味道的食物进入体内,因归经影响,会对各个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应,进而产生治疗作用。
●“辛味”能宣散,行气,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适宜有外感表证或风寒湿邪者服食,譬如外感风寒感冒者,就宜吃具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物,用以宣散外寒。
●“甘味”食物有补益、和中、缓和痉挛、缓解疼痛的作用,如果存在头晕、少气懒话、病倦乏力、脉虚无力之气虚证,可选用黄芪、大枣、枸杞、桂圆等甘味食物。
●“酸味”食物有敛汗、涩精、收縮小便、止喘、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汗出、泄泻、小便频多、滑精、咳嗽经久不止及各种出血病。
●“苦味”食物如苦瓜、茶叶,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证、湿证,譬如胸中烦闷、口渴多饮、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但苦味食物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虚弱者更应谨慎。
●“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血的作用,要想治痰核、痞块、热结便秘、阴血亏虚等病症,可以适当食用紫菜、海虾、海蟹、海蜇等。
“苦夏”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脾的食品,如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
食补可用百合、木耳、黑豆、五味子等益气生津。适当泡些菊花、佩兰、藿香等物代茶饮,以祛除暑湿,健脾开胃。还可用莲心、百合、枣仁等,常煮汤或熬粥服用,以安心养神、改善睡眠,补足体力。
“苦夏”饮食以“温”为佳,不宜过热,温食宜助阳气,过热则伤气。此时可以适当增加喝汤的次数,补足津液。大多热性食物属于滋腻峻补之品,如羊肉、桂圆、红糖等,过量容易阻遏脾胃,使消化功能下降。
夏在五行属火,五味为苦,夏季适当食味苦之物,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茵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功效,但过多食用味苦食物则会助心气而伤肺气,因为心火过则克制肺金。
夏季也可适当多食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有助于增强食欲。
编辑/郑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