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穷人》中富与穷的矛盾冲突章

2023-08-10 09:27:00杨咪
文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穷人矛盾

杨咪

内容摘要: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体现在他的文学著作中,在物质“穷”与精神“富”、家庭内景“富”与社会环境“穷”、人性“富”与命运“穷”的三重矛盾之下,感受19世纪初期托尔斯泰笔下俄国底层劳动人民虽然生活艰苦却蕴含着淳朴、博爱的高尚品质。

关键词:《穷人》 托尔斯泰 “富” “穷” 矛盾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创作了大量反映俄国现实社会生活的作品,注重现实、注重批判、重视情节、重视典型的写作风格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其中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文学史上的三大代表作。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裕的贵族家庭,作为既得利益者,他却更倾向于淳朴的农民生活。因此他的小说没有非常浪漫的语言,没有特别高超的技巧,也没有戏剧性地情节冲突,只有朴实无华与简洁明了,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小说中的情节就是平常生活的故事。生活就是最真实的小说,酸甜苦辣、人间百态在托尔斯泰笔下缓缓流淌。

通过对生活的不断自我反思,运用手中的笔将这种内省融入到作品中,达到抚慰人心灵的目的。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非凡人生之后思想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托尔斯泰主义”:首先是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赋予深切的同情;其次认为人性是极其复杂矛盾的,不能用一个特点来概括一整个人;再者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随后通过“博爱”宽恕自己、宽恕他人来面对世间一切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最后是不抵抗主义,即坚持用和平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上的一切冲突,不抵抗不是无条件的软弱,也不是绝对的服从,而是用爱来换取和平,反对战争与暴力。[1]这些思想不断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句话,还可能是一段情节。托尔斯泰美好的愿望,即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也能让读者感受到黑暗现实背后的一缕阳光,获得心灵上的安宁。

《穷人》这部小说创作于1905年,是托尔斯泰根据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叙事长诗《贫苦人》改编而来的,寄托了托尔斯泰美好的精神幻想,描述了底层劳动人民艰苦的生存环境并赞扬了他们身上淳朴、博爱的高尚品质。这一时期俄国阶级矛盾冲突激烈,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俄国的贵族依旧在贪婪地吸食着人民的血汗,生活无比奢华但人性缺失;与之相反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却品德高洁。

一.物质“穷”与精神“富”的矛盾

这篇课文以“穷人”为题,在文本中虽然没有出现一个“穷”字,“穷”的气息却流淌在文本各个角落。物质“穷”与精神“富”的对比贯穿全文。

第一,“穷”体现在孩子们的吃穿上。“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2]在孩子的穿上,无论是在烈日炎炎、地面滚烫的夏天,还是在寒风刺骨、地面冰凉的冬天,桑娜家的五个孩子都没有鞋穿,一年四季只能光着脚丫子在地面行走。在孩子的吃上,只有黑面包与鱼,作为菜的“鱼”还是渔夫从海上打捞上来的,“只有”二字体现了“鱼”是他们家唯一的菜品,如果没有“鱼”,他们一家便没有菜,只有黑面包(注:黑面包是当时俄国下层人民最基本的伙食,个头大、味酸、外表坚硬无比,通常由小麦与麸皮制作而成,有时还会将木屑、小石头等杂物掺入其中。据史料记载,一战期间一条黑面包曾是三四个俄国士兵一天的口粮)。后面从渔夫的话语中透露出,这次出海由于天气太过恶劣,回家已是九死一生,“鱼”却一条也没有收获,从侧面反映这一家明日即将没有“菜”,只能靠吃黑面包来填饱肚子。

第二,“穷”体现在桑娜与渔夫的辛苦劳作中。首先开头用“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海浪拍岸”“波涛轰鸣”“狂风怒吼”等词写出了屋外天气的恶劣。正常情况下,这种天气是不适合外出作业的,更何况还是海上捕鱼这么危险的工作,但渔夫并没有因为糟糕的天气放弃捕鱼,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去,一家人轻则没有菜吃,重则就要饿肚子。“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从下文“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可知“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以后甚至更晚,渔夫清早从家里出发到深夜十一二点依旧没回家,不仅体现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忧,还体现了渔夫工作时间之久、家里极度贫穷。随后写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夫妻二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在干活,不管环境有多糟糕、时间有多晚,如此辛苦,却只能勉强填饱一家七口人的肚子,吃的东西还只有黑面包与鱼。接着又写到“睡觉还早”,而时间明明已经晚上十一点以后了,意味着桑娜每天不停地工作直到深夜,甚至更晚。

第三,“穷”还体现在邻居西蒙家的摆设上。“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侧面烘托西蒙一家的贫穷,在如此寒冷的天气没有炉火的温暖,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气息,让这份寒冷更加彻骨,可见西蒙母子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苦啊!与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明亮照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桑娜进入西蒙家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突出了西蒙家的小,小到一进门最先看见的就是床。那张床并不是舒适柔软、予人温暖的好床,而是简简单单用“稻草”铺上去的,更突出了西蒙家的穷。在这样寒冷天气,即便桑娜一家穿着衣服也需要火炉才能取暖,反观西蒙家两个孩子只能“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家里连一条取暖的被子也没有,只能用旧衣服、旧头巾包裹着给他们取暖。

即使桑娜与渔夫一家已经极度贫穷,夫妻二人从早到晚的工作只能保证七口人勉强温饱,也要抚养去世邻居家的两个小孩,这不仅意味着家里吃饭的人加了两个,还意味着未来桑娜与渔夫工作时间更长才能保证一家九口人的温饱,或者说一家人只有吃的东西,并不能保证温饱。桑娜一家虽然物质贫穷,但精神上的富足却是当时大多数相对富裕的贵族阶级比不上的。

第一,“富”体现在桑娜善良的本性中。“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说明桑娜的善良是本能,救助他人、牺牲小我的本能,明明知道自己家里已经很贫穷,一家人连基础的温饱也不能解决,现在丈夫出海捕鱼生死未卜,依旧想要帮助他人脱离困境。文中对桑娜的心理描写运用了五个连续的省略号,写出了桑娜的心理历程,面对突然多了两个孩子一家可能出现的生活境况,以及丈夫可能会对她所作所为的斥责与打骂,从忐忑到认命再到不悔,说明桑娜不断反省自身,对于悄悄抱养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时从矛盾到善良本能占据主导,体现了她身上博爱的品质。此时此刻,对于桑娜来说,“善”的意念远远大于自身乃至一家现实的困境。

第二,“富”体现在渔夫坚定的善良中。在渔夫的神态、语言描写中能感受到他身上有着与桑娜一样救人的本能。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与决策者,他的回答对那两个孩子的生死存亡和一家人未来的生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相较于桑娜最初的心理矛盾,渔夫体现的救人本能则更坚定得多。“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的语气从反问到商量,再到决定,体现了渔夫一步一步坚定自己的善良,即便生活再艰苦、命运再坎坷,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始终是凌驾于贫苦生活之上。一个“熬”字既写出了渔夫对未来更加艰难的生活已经做好准备,还写出了渔夫心中对于度过困境而燃起的一丝希望。

第三,“富”体现在西蒙伟大的母爱中。文中桑娜见到邻居西蒙去世是的情景中这样写到,“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临死前西蒙想要抓住什么?作为一个母亲知道自己快离开人世,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即将无人照料,面临着随时饿死、冻死的危险处境,我想,她要抓住的是自己活的欲望,更是两个孩子未来生的希望,是一位母亲想要倾尽所有给孩子最后的温暖,是渴望能出现好心人帮助她弱小孩子的希冀,等等。西蒙在自己病重的条件下,最需要温暖与他人关怀的时候,将自己仅剩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用自己仅有的“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也能将拥有的一切统统献给自己的孩子。对于西蒙而言,是因贫穷而病重去世,还是被糟糕的天气生生冻死,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两个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可以看出他们被母亲照顾得很好,并没有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在母与子,一死一生,一冷一暖的对比中,母亲对孩子无私的愛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家庭内景“富”与社会环境“穷”的矛盾

故事发生在一个紧张刺激的暴风雨夜,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海浪拍岸”、“又黑又冷”、“波涛轰鸣”、“狂风怒吼”,写出了外部天气极端恶劣。与之相反的是小屋内“温暖舒适”、“干干净净”、“炉火没熄”、“闪闪发亮”、孩子们正“安静地睡着”,桑娜正在火炉旁补破帆,营造了一个温暖舒适、光明整洁的家庭内景,衬托出女主人桑娜的勤劳能干与对家庭的热爱。屋内屋外,一暗一明,一冷一暖,一动一静,一险恶一舒适,将一对对环境矛盾放在小说的开头,吸引读者眼球,激发阅读兴趣。

开头的环境描写,是双重的环境描写。屋外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暗示着当时俄国整个社会背景,黑暗、紧张、危险、刺激……这使小说的氛围更加惊心动魄。屋内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与屋外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温暖、舒适、干净是女主人桑娜精神世界的外化,同时也是托尔斯泰对心目中底层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高度赞美。但是,在整个自然环境的笼罩下,温暖光亮的小屋显得非常单薄,它的力量与光芒是有限的,并且随时可能被外界环境所吞噬,暗示了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俄国底层劳动人民家庭的脆弱。

随后在对寡妇西蒙家的屋内环境描写中,显然西蒙的温暖小家已经被外界环境侵略,它不再是温暖、舒适、干净的,而是随着主人的去世,这间小屋已经与外面的环境一样,变得黑暗、寒冷,象征着统治阶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与残暴统治,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唯一的光明与温暖则是最后在母爱守护下的两个小孩,他们也是这间屋子里仅剩的一丝活力,但在外界环境的巨大压力下显得岌岌可危,就像是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悯之心,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是那样微不足道。桑娜将家里布置得很温馨,离不开有一个强壮而有责任心的丈夫与她一起支撑着他们的家园。男人在风雨中赴汤蹈火,才能保障屋内的安宁,与之相反的西蒙家,缺少男人的支撑,家庭显得羸弱不堪,很快便被外界环境侵占。这就是为什么,桑娜在辛勤地劳作中也时刻担心在外的丈夫,不停地为丈夫祷告,一方面是对家人源自内心的真切关怀,另一方面也是对生活前景的隐隐担忧。

三.人性“富”与命运“穷”的矛盾

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能感受到桑娜与渔夫身上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在与外部恶劣环境的对比中,烘托桑娜与渔夫身上温暖的人性与精神的富足。但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而不是“温暖”、“抚养”或“桑娜的故事”等反映故事情节或者人物高尚品质的题目呢?小说里一共出现了这样几个人物:桑娜、渔夫、桑娜的孩子、西蒙、西蒙的孩子。其中还有一个人物从未出现,那就是西蒙的丈夫。西蒙与桑娜身份相同,是一位善良的、充满爱的家庭主妇,很大概率西蒙的丈夫与桑娜的丈夫一样,也是一位渔夫。相似的背景、类似的身份意味着两家的命运很可能是相连的。西蒙的丈夫是如何去世的,小说中并没有交代。小说中提到因为家里贫穷,渔夫即使天气糟糕透顶也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来维持家的延续,因此桑娜很担心渔夫会在海上出事,一旦渔夫出事就意味着家被打碎,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很快就会被黑暗紧张的社会环境所吞噬。由此推测出更贫穷的西蒙的丈夫很可能是在海上捕鱼时意外去世的。假如桑娜的丈夫不幸去世,那桑娜连同几个孩子的命运很可能会跟死去的西蒙一样。

我们知道桑娜是善良的,渔夫也是善良的,他们每天从早到晚都辛勤地劳作,一刻也不敢停歇,却只能保证一家七口勉强温饱,依旧摆脱不了他们贫穷的命运,甚至面对随时可能遭受的厄运,他们的善良就像飞蛾扑火一样不堪一击。因此,读到课文结尾,内心的焦虑并没有因为渔夫同意抚养西蒙家小孩而结束,相反对这一家人命运更深远的担忧蕴藏在心中久久不能消散。所以面对桑娜,面对穷人时,真正值得反思的是:究竟是什么造成穷人无止境的苦难,怎样做才能真正改变穷人的命运?这不仅是托尔斯泰基于当时俄国社会生活进行的思考,更是对醉生梦死间对他人命运无动于衷的贵族阶级深深的斥责。

综上,小说以“穷人”为题,虽然文本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主人公物质世界的“贫穷”却弥漫在小说的各个角落。文本中最难以忘怀的便是桑娜与渔夫身上充满善性的光辉,在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的前提下依旧心存善念、帮助他人,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充满了“富裕”。海明威曾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人人自顾不暇的时候,贫穷的一无所有的人居然有这样一份高贵的品质,反观当时拥有一切的贵族阶级却只有肮脏与丑恶。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用平铺直叙的描写方式,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中,不断凸显桑娜与渔夫的人物品质。最后,通过对人生深刻的反思,穷人的苦难是怎样造成的,怎样才能真正改变穷人的命运。层层递进,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雷永生.重评列夫·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6):43-50.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7-61.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穷人矛盾
忘记自己的人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幸福家庭(2019年14期)2019-01-06 09:15:12
穷人的尊严
小说月刊(2015年8期)2015-04-19 02:41:26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03
爱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