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排球在上海,不仅是一支球队,一个俱乐部,一个体育事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现象。“排球荷尔蒙”早就渗入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血液和骨髓。
7月17日,2023年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在美国阿灵顿落下帷幕。虽然中国女排激战四局以1比3遗憾负于土耳其女排,获得亚军,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女排在世界女排联赛中取得的最佳战绩。中国女排旋即回到宁波北仑基地,投入到了巴黎奥运会资格赛以及杭州亚运会的备战中。
中国女排主教练蔡斌赛后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决赛打得紧了些,但总体而言本届世联赛收获很多,比赛经验对中国女排而言至关重要,中国队会继续爬坡。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球圈人称“小诸葛”的蔡斌其实是上海排坛的传奇教练,自1997年担任上海女排主教练,曾带队在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四次蝉联冠军。除了带教中国女排,蔡斌近日还迎来全新身份:他和排球名将李国君、张哲嘉、卞雨倩一起,成为2023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第五届上海市民排球节的全新形象大使。
而在这次出征世界女排联赛的阵容中,仲慧、高意、许晓婷都是来自上海女排,她们也将在之后的比赛中力争主力位置。
1952年,上海竞技体育初创时期仅有篮球、排球两个项目,不仅场地条件十分简陋,运动员数量更是捉襟见肘。参加排球比赛时,甚至要从篮球队或社会上临时借调人手,才能凑成一支队伍。
如今,上海女排曾有过五连冠的辉煌历史,夺得联赛16冠的上海男排也早已成为上海竞技体育的名片。上海排球更是着眼未来、注重青训,挖掘人才、细水长流,推动上海竞技体育再攀新高峰,同时为上海大步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之路添砖加瓦。
排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1895年,美国体育教师威廉·摩根在马萨诸塞州的荷尔约克迪文理学院首创了排球运动,原名为“米内特球”(Mintonette),最初是将网球与篮球相结合的一种运动。后来在赛场上,因为球员一边站着并挥动手臂,像是在排队,因此这项运动被称为“排球”。
到了20世纪,排球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1907年,由七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组成的国际排球联合会(FIVB)宣布成立。此后,排球运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规则也有所改变。
1964年,排球首次列入了奧运会比赛项目,当时是男子排球比赛。四年后,女子排球也首次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如今,排球已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
1935年的女子排球大战。
奋力扣杀、飞身救球、腾跃拦网、精妙传球……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的两座排球训练馆内,格外热闹。一面面冠军旗帜的照耀下,教练和队员都是短打上阵,汗水在脸颊流淌,浸透了衣背。
在这个大赛不算密集的夏天,上海的各支排球队伍依然四面出击——成年男女排正在备战新赛季,青年男女排备战今年中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的预赛,而沙排的两支队伍正在参加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
“在中国,排球运动最早出现在香港与广州两地的中学校园里,但它的大力发展实际上是在上海。”上海排球运动中心主任陈皓峰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
开埠后的上海,十里洋场汇东西,与“洋人”“洋车”“洋钉”等词汇一并刷新着彼时上海人眼界的还有各式各样的“洋运动”。1908年,对排球颇有些喜爱的美国人埃克斯纳被派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以下简称“上海青年会”)任体育干事,并在一次体育干事训练班上把排球运动介绍给了更多人——这正是上海与排球运动的缘起。从此,这枚新运动的“种子”漂洋过海,远道而来。
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上海女排夺冠。
1911年,由上海青年会做东道主,组织了一次排球表演赛。这可算作是上海最早的排球比赛。
转变的契机出现在1913 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排球赛场上,中国出了“国际洋相”——居然有队员在正式比赛中用头或者用脚去触球!其实这也怪不了他们,因为这支中国排球队压根儿就是临时凑编起来的零基础之队——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和广东的田径及足球选手中抽调人手,直到上场前连规则都还没弄明白。
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中国彼时的当权者们关注起排球运动来。1915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排球队一举打败菲律宾队和日本队,夺冠雪耻。也就是在1915 年前后,知晓度提升的排球运动开始在上海的学生人群中流行起来,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新一景。
作为一个东西交融的国际都市,彼时的上海除了是国内排坛的一大阵地外,还时而会有与外侨球队切磋的机会。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双轨制”应运而生: 凡是中方举办的排球赛事,一律采用远东运动会赛制(9人制),凡是由外侨团体举办的各种锦标赛或者邀请赛,则采用6人制赛制。特殊的“双轨制”是上海排球向6人制靠拢的开端。
上海排球在中国排球的发展过程中曾长时间处于领先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上海很早就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地改进训练方法。
面对国际排坛技术不断更新的趋势,上海排球队结合本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快为纲,以攻为主,积极防守,狠巧结合,灵活善变”的战术思想,加速跑动中的各种基本技术的训练,发展了双快球拦网盖帽、平弧度扣球、上手快飘发球等新技术,组织三点快速战术打法,从而提高了队伍的水平。
另一方面,上海排球在培养副攻、二传和自由人方面有着自己的传统优势,尤其是二传,这一排球场上的灵魂。比如一直显得比较“弱势”的中国男排,正是因为后来有了世界最佳二传手,土生土长的上海排球运动员沈富麟的加入,才破天荒地获得了世界杯的铜牌。又如,当年从徐汇少年篮球队引进的诸韵颖,训练四年就被郎平迫不及待地调进国家队,也是因为她在“金牌教头”张立明指导下练出来的出色的二传技术。
在陈皓峰看来,排球在上海,不仅是一支球队,一个俱乐部,一个体育事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现象。“排球荷尔蒙”早就渗入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血液和骨髓。
上海排球人才辈出。
“排球运动属于三大球,注重团队配合,讲究智慧协作,很符合上海人头脑灵活、聪明伶俐的特点,也和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十分匹配。”陈皓峰表示,上海男排建立“王朝”,上海女排也有不俗战绩,不仅带动了上海本土球员成长,更引领这座城市的排球热情。越来越多人愿意付出努力,为推广排球运动尽一份力。
训练场上,前中国排球队男排主力主攻和队长、上海男排主教练沈琼时不时喊停队员,死抠技术细节。
沈琼告诉《新民周刊》,自己都记不清了,在国内赛场拿过的冠军有多少个了。但2021年8月22日,上海男排时隔12年重夺全运会冠军,成为全运会历史上夺冠次数最多的男排队伍。这次夺冠对他而言,是压力最大的一次夺冠,也是最宝贵的一枚金牌,“是对我出任上海男排主教练后执教工作的最好证明”。
作为身经百战的老队员,沈琼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能设身处地了解队员在大赛前的心理状态,通过自己的经验分享,帮助他们卸下心理包袱。但作为主教练,在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又不能给队员看出来的情况下,他只能向师傅沈富麟“求救”,在全运会比赛的几个月前请他出山担任助理教练。
要知道上海男排冠军的火种,正是沈富麟点燃的。通过严格训练、提拔新人、技术为本,沈富麟帮助原本一穷二白的上海男排实现突破,在1999—2000赛季收获第一个全国联赛冠军。之后,他大胆起用新人,提拔沈琼、汤淼、崔晓栋等人进入主力阵容。两年之后,上海男排于2003—2004赛季重夺联赛冠军,沈琼这批球员被誉为“黄金一代”,成为中国男排的中流砥柱,上海男排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九连冠。
而自2014年5月转型出任主教练后,少帅沈琼也已带队实现了联赛六连冠,几乎完美接过恩师的衣钵。他未雨绸缪,知人善用,将每个队员的特点融入全队,打出整体排球。
老帅压阵,少帅指挥。当年的全运会决赛,上海男排以3比0兵不血刃战胜山东男排。几乎不发朋友圈的沈富麟,第一时间上传了一张和沈琼戴着金牌的合影;老将戴卿尧清晰记得12年前夺冠后沈富麟的那个拥抱,如今再次拥抱,沈富麟说要拥抱3次;自由人教练任琦向迅速成长的曲宗帅跷起大拇指……
正如沈琼所言:“这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不是每一场比赛都会像所期望的一样,但是上海男排始终拥有同一个梦想,有着强大的使命感和凝聚力,同心协力向着目标努力前行。”
陈皓峰,是除了沈富麟以外,见证上海男排夺冠次数最多的人。自1996年第一届排球联赛开始,他便成为了上海男排大家庭中的一员。27年里,联赛的16冠,全运会的3冠,他同样见证了上海男排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从沈富麟、沈琼,到戴卿尧、詹国俊,再到如今的曲宗帅、郭成等小将,上海男排这支王者之师不断加深着冠军底蕴。
除了沈琼,上海男排“黄金一代”中的王之腾目前是上海女排的主教练,陈嘉豪则是上海青年女排的主教练。
“上海排球的教练队伍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都是一批年富力强且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练员。”陈皓峰表示,此外数据支撑和科研保障团队的助力,是上海男女排在国内长期名列前茅的原因之一。据介绍,排球队是上海最早组建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保障团队的运动队之一,“团队人员达到30人,包括体能教练、科研人员、数据统计人員、医生、康复治疗师,为运动员提供全面的保障”。
如今,上海男女排成年队正处于新老交替的过程,青年队排则展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包括上海男排有2名队员、上海女排有3名队员入选国家队大名单,以及各支青年队和沙排在内,上海共有14名教练和运动员入选了各级国家队。
7月11日早上8时,黄浦体育馆四楼的训练馆内,一群小学生模样的小球员已经开始了热身。在接下来的基本技术训练中,黄浦少体校排球教研组长于亚君和另外两名教练耐心地指导着她们的动作。在于亚君的手机里,详细地记录着她们从第一次开始训练的每堂课时计划。
训练场上的这些年轻的面孔,无疑承载了上海排球的未来。陈皓峰表示,上海排球的底气,还来自于相对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竞技排球方面,每个区的少体校都积极为市少体校,以及我们中心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排球人才”。
曾几何时,少体校在沪上家长心目中是为子女谋一条好出路,为国争光的好去处。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少体校也遇到了时代的挑战,生源开始紧张,再加上黄浦区是寸土寸金之地,体校的训练场地堪比“螺蛳壳里做道场”。
上海男排勇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竞体项目上海首金。
为突破训练困境,黄浦区在全市最早创办了与教育局及文化学校共同办训练的思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浦少体校开始把大多数项目都放到学校去训练,开启了体教结合的时代,并逐步深化成为教练员进校园、项目布局“一条龙”的体教融合道路。
2007年,黄浦少体校在排球项目布局上形成了“一条龙”的模式,黄浦少体校的排球教练员、原上海女排功勋运动员沈弘将工作地点从少体校变为了格致中学,成为学校的常驻教练员和体育教师。
黄浦少体校校长陈辉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黄浦排球真正的爆发是在2011年黄浦、卢湾“撤二建一”后, 2014年两区体校的训练项目进行整合,通过这轮整合,黄浦少体校的场地资源与教练资源得到了提升。排球项目归入黄浦少体校后,卢湾少体校的两位优秀排球教练于亚君与戴瑛俊来到黄浦少体校,进一步增强了教练员团队的实力。
软硬件都得到提升后,黄浦少体校排球不仅在十项系列赛、市运会等一系列比赛中取得佳绩,还向上海一、二线运动队乃至国字号球队输送了许多后备人才。比如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首届U16亚洲女排锦标赛中获得最佳接应和最佳自由人称号的中国运动员杨舒茗、李明静均来自黄浦少体校。
去年的第十七届上海市运动会上,上海共有986名排球运动员参赛,总体人数位居各项目前列。其中,黄浦少体校在排球项目中一举夺得7个组别冠军,沙滩排球项目夺得3个组别冠军,创造了参加市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7月15日,当自己带的姑娘们再次获得2023上海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冠亚军后,于亚君在朋友圈写下了对她们的祝福:“(你们)圆满完成了初中阶段所有比赛,开学就是新征程啦。”
作为黄浦青少年排球训练工作的亲历者,于亚君见证了黄浦排球的崛起与腾飞,“黄浦区的排球项目能有如今的发展和成绩的背后有着多方面、无数人的共同努力”。这份力量源于区体育局和区教育局共同创造的优质训练环境,来自于体教融合下各文化学校的大力支持,来自于黄浦区排球教研组各个组别教练员的群策群力,以及家长们的信任愿意把孩子交给黄浦少体校培养。
十三運会上海沙排男队夺冠。
“我一直跟我的队员们讲,打排球是为了以后在社会上可以有多一种选择。”于亚君告诉记者,因此在黄浦少体校没有读书特别差的孩子,很多人都因为有排球特长考进了不错的高中、大学,甚至国外的名校。
陈皓峰认为,竞技体育就是更快,要下“先手棋”,通过“引培并举”的方法,这些年来上海排球的人才梯队进一步完备。同时在保障运动员出路方面,上海也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退役后,都成为了基层的教练员”。
在排球圈,有句俗话叫“八年成才,十年成器”。正如中国女排参加每项大赛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那样,在上海排球人的心里也有一个梦想——像1999—2000赛季上海男女排同时获得联赛冠军那样,有朝一日,也能同时获得全运会的冠军。
“排球的项目要重回巅峰肯定要经过一个很漫长的培养周期,我们争取在下一届粤港澳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陈皓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