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白之白
北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出入苏东坡门下,人称“苏门四学士”。这个组合还有个“扩大版”,加上陈师道、李廌(音同“志”)二人,便是“苏门六学士”。四学士也好、六学士也好,听上去挺唬人,实际上就是个“倒霉蛋儿”天团。用东坡的话说,这几位大兄弟“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一堆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小倒霉蛋儿,遇到了东坡这个超级大倒霉蛋儿,岂能不泪流满脸、相见恨晚?
在这几个倒霉蛋儿里,李廌绝对是最倒霉的一个,毋庸置疑。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那么李廌从开局起便是地狱难度。李廌六岁而孤,一贫如洗。穷到什么地步?家中死了人都买不起棺材,以致无法入葬,只能暂且搁置,这么一耽搁就攒了三代人。穷也就算了,这种无力埋葬先人的痛苦,也成了对李廌的残酷煎熬。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面对残酷的命运,李廌不愿意束手就擒,他选择了奋力反击。史书说,李廌学习刻苦,少年时便已名震乡里。东坡在黄州时,李廌拜访求教,坡公爱而怜之,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抚其背勉励其刻苦攻读以求上进:“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也。”
一位被命运狂虐的青年,能获得坡公之青眼,无异于一道阳光照进井底,让井底那棵太久不见天日的小苗看到了参天的未来。
东坡鼓励其努力仕进,李廌又何尝不想专心求学、一飞冲天,但家中三代先人未葬这件事,让他辗转难眠、抚枕叹息:“吾忠孝是学,而亲未葬,何以学为!”一夜未眠之后,李廌起身与坡公道别,他准备周游四方以筹措营葬之事,坡公亦为其志所感,“解衣为助”,作诗相慰。
这李廌也确实是位狠人,数年之间,果然搞到三十余口棺材,将三代先人入土为安。搞钱之余,李廌也没忘记坡公厚望,闭门读书,学问不曾落下。
多年之后,师徒重逢,东坡再读其文,叹曰:“张耒、秦观之流也。”张耒、秦观何许人?李廌年纪轻轻便能与之相提并论,东坡的评价不可谓不高矣。
他李廌既得文坛领袖东坡赏识,再加上本人超强的实力,一飞冲天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可惜,造化弄人,命运好像锁定了李廌,就是跟他过不去。
坊间小道传闻说,苏东坡主持贡举,下定决心一定要助爱徒一臂之力,但考虑到这孩子生来倒霉,特别害怕又出啥幺蛾子,于是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偷偷向其泄题,但由于李廌倒霉体质实在太过无敌,最终作弊失败:东坡偷偷放在桌上等着李廌来拿的题目,愣是被碰巧进来的不速之客拿走了。
李廌改名,本来是一件小事,秦观的玩笑却戳到了李廌的痛处。( 于明达 / 绘)
这个故事的情节太过夸张离奇,几乎可以肯定是无稽之谈,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李廌的怀才不遇。坡公只是心疼孩子,又不傻,这种既危险又没品的破事儿,他能干吗?即便东坡喝酒喝糊涂了一时上头就是想干,李廌这位热血少年能听他的吗?
关于李廌在东坡手下仍然落第的遗憾,比较合理的一个解释还是那俩字:倒霉。换成一个字也行:寸;用六个字亦可:巧了嘛,这不是;当然,文化人可能更倾向于用十四个字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对于李廌,东坡当然有私心,可以说天底下没有人比他更希望李廌冲出命运的幽暗深井,奔向本该属于他的广阔天地。
据《说郛》等笔记记载,东坡阅卷的时候,看到有篇文章写得特别好,以为必然是李廌手笔,大喜,遂评为魁首。没想到,拆开姓名一看,才发现文章的作者根本不是自己的这位倒霉小老弟。
虽然历朝历代、五湖四海到处都有倒霉的人,但像李廌这样的运气也堪称罕见。
试想,一位才华横溢的考生,遇到了特别欣赏自己并十分熟悉自己文风的考官,完全不需要营私舞弊,只要发挥正常,成绩怎么可能会差?寸就寸在,这场考试偏偏有这么一篇和李廌文风无比接近的文章,相似到连东坡都无法分辨,世上果真有这么巧的事吗?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那么李从开局起便是地狱难度,但他不愿意束手就擒,而是选择了奋力反击。
根据《说郛》的说法,这件事儿之后,李廌的心态彻底崩了,“自是,学亦不进”“不甚自爱”。坊间传说他还曾写信抱怨东坡不给力,搞得东坡也很难受,《石林诗话》谓李廌“尝以书责坡,坡亦稍薄之”。
这些传言跟上面说东坡试图舞弊一样,无疑都属于小人臆测,皆不可信。事实上,李廌这一生,对东坡只有尊敬、热爱、感恩,根本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抱怨。
东坡仙逝,悼念追记者甚重,其中不乏名家,而李廌所作之诔文因从肺腑而发,所以格外感人:“道大莫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生平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莫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寥寥数语,挥洒一生心事,既是追怀坡仙,亦是黯然自伤。若二人果然有隙,又岂能有如此痛彻心扉之文?
由于曾经连续办过三十多位家人的葬礼,李廌对殡葬行业可谓驾轻就熟。这种从残酷命运里被迫得来的经验,没有浪费。
据《宋史》本传,东坡飞升后,李廌奔走于“许、汝间,相地卜兆授其子”,坡公营葬之选址,李廌贡献不小。
李廌幼而孤苦,长而失意,未老而神已伤,更兼师友凋零、前途难测,写下的诗句自然是伤心人语,谁读谁心疼:“余生宇宙间,动辄多愿违。”“吾生三十年,二十九年非。”
怎么办?“贵如未可求,守余北山薇。”既然眼看着富贵功名无望,那么找个偏僻的地方隐居,纵情诗酒,了此残生,便成了李廌的最后愿望。
以山水隐逸知名的唐人孟浩然的故乡襄阳,是历代失意者的“朝圣”“疗伤”之地。然而,襄阳似乎并不欢迎李廌的到来。襄阳父老痛恨当地品行不端的士大夫田衍、魏泰,有谣曰:“襄阳二害,田衍魏泰。”等到李廌来居,又加了一句:“今日多磨,又添一豸。”李廌原名李豸,后在东坡建议下改为李廌,但在谣谚里,大家用的还是他以前的名字“ 豸”。按说,“ 豸” 读“ 志”, 音、义都与“廌”相同,但不知道襄阳父老出于不小心还是故意的,从跟上文“害”“泰”押韵的角度看,这个字明显被读成了“寨”。
李廌的命运已然如此坎坷,不成想,同门师兄秦观的一个小玩笑又雪上加霜,给了这个倒霉蛋儿致命一击。
李廌改名,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机智的秦观却敏锐发现了槽点,忍不住开玩笑道:“昔为有脚之豸乎?今作无头之廌乎?”另一种版本是:“昔为有脚之狐乎?今作無头之箭乎?”
这两种版本都很费解,古人多因循传抄,稀里糊涂,依鄙人愚见,其正确文字应为“昔为有脚之豸乎?今作无头之薦乎?”如此文意便豁然而通:汉字“豸”的本义为无脚之虫,从前以“豸”为名,岂不是“有脚之豸”?“薦”(繁体“荐”字,音同“箭”)的字形是“廌”字加上一个“艹”头,今天改名为“廌”,岂不是“无头之薦”?
简单来说,秦观使用了谐音梗、拆字法等多种文字游戏手段,调侃李廌为“无脚虫”“无头箭”,其动机大概率并无恶意,首先他十分欣赏李廌,其次他也是个倒霉蛋儿,谁嘲笑谁还不一定呢。
然而,这个玩笑却着实戳到了坎坷一生的李廌的痛处:虫而无脚,世路自然难走;箭而无头,命运如何穿透?
据宋人马永卿《懒真子》,李廌听到秦观的吐槽,本想反唇相讥,无奈仓促词穷,遂“终身以为恨”。爱讲冷笑话的秦观,据说最终死于高温中暑,此亦老天之小玩笑乎?看来,开玩笑这种事,还是小心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