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乌鳢为底栖鱼类,在水温8~10℃时,经4~5d的冬眠期后,开始摄食。白乌鳢有较强的趋光性,喜栖息于池塘内静水、深水处或水草茂盛地。白乌鳢的繁殖季节为4~5月,此时水温20~25℃开始产卵。白乌鳢的产卵适温为15~28℃之间。由此,笔者在自然水温24~25℃时,采用HCG+LRH-A2次注射,效果持续20~26h。雌雄配对比例(1∶1)时,其受精效果更佳。在24~25℃的温度下,孵化36~40h。苗种在出膜后45d培养,体长度在4.3~8.6cm,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繁殖方式更加有利于提升白乌鳢的繁殖率以及鱼苗的成活率。
关键词:白乌鳢;人工繁殖;试验
1 前言
白乌鳢又称白甲乌鳢、白乌鱼,俗称白乌棒,属于鲈形目、鳢科(Ichthyidae)、乌鳢属鱼类,其体长而侧扁,头宽扁,口端位,唇肥厚而游离,上颌前部呈尖形,下颌前部呈楔形。白乌鳢肉多,刺少,味道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白乌鳢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分别为20.69%和0.76%。白乌鳢具有促进人体生肌补血、愈合伤口、祛湿利尿、催乳等作用。并且白乌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良好的抗缺氧能力、较少的疾病,能在0~40℃的环境中存活,由此其适宜多种繁殖方式。由此,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提升其繁殖率和存活率将具有必要性。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亲鱼收集与培育
先引进白乌鳢亲鱼30余尾,个体大小为450~1 200g。从四川内江引进,经人工授精获得。于2017年3月9日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白乌鳢的孵化池为水泥池,水深1.5~2m,面积50cm×50cm,水质清新。将鱼种放养在水泥池中4~5d后,再换水至池水深度1/2左右(10~15 cm),并在池塘底部铺上一层底泥,以利于水蚯蚓等活饵料的培育及白乌鳢生长。同时在池中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池中种植水花生,面积约
1 000~1 500m2。白乌鳢亲鱼放养后的第1个月,不投饵,由池中投放人工配合饲料。水温高于12℃时,每周向池底泼洒生石灰
10~15 kg/667m2;水温低于10℃时,不施肥。当水温低于8℃时,投喂少量碎鱼肉、蔬菜类或冰冻的熟蛋黄和鱼糜。当水温高于15℃时,将鱼分成两组进行饲养:一组饲养1个月后换水至池水深度1/2(5~10 cm)左右时投喂鲜活的水蚯蚓;另一小组不投饵。在温度超过12℃的情况下,可以将野生杂鱼或劣质幼鱼投入亲鱼池。三月上旬,添加泥鳅以提高白乌的性腺发育,其投饵率约为体重4%。开春后,每隔半个月,就会对池水进行一次冲洗,以保证水质的优质性。
2.2 催产
2.2.1 亲鱼选择
繁殖季节(池塘水温24~25℃),此时水温在25℃以上时(4月下旬)开始出现性成熟个体。产卵时间一般为4~5月。为保证亲鱼质量,我们挑选了体质健壮,无伤病的亲鱼。本试验选择体长5cm以上的雌鱼做亲鱼,每尾雌鱼约产卵200粒。在3月9日对雌鱼性腺发育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亲鱼性腺发育正常。
2.2.2 药物注射
催产药选择HGC+LRH-A2,分别在胸鳍基底2次进行,第一次注射1/3,第二次注射间隔12h。雌性鱼体内注入HCG 1500~2000 IU/kg体重,LRH-A2~9微克,雄性则减半。
2.2.3 产卵与孵化
第一针注入亲鱼后,将雌、雄分别置于水泥缸内。在第二次注射后,将亲鱼按照母体1:1和4∶1的比例分别放置在80cm×80cm×100cm的水泥池内。池塘中放入棕丝线或编织布块制成的产卵,池口用网片盖住(防止逃脱),而后让其进行自然产卵。产卵后10~12h,用碗将卵子轻轻吸水,置于24~25℃、21~22℃的塑料盆内,静水孵出。
(1)卵裂期
受精50min后,第一次经裂就开始了。在胚盘的正上方,有一条分裂沟,胚盘分裂为两个类似的小球,称为2-细胞阶段。第二次分裂在受精1h19min后开始,随后细胞不断分裂,形成4-细胞、8细胞、16细胞、32细胞、64细胞、128细胞直至多细胞。最初的裂隙是由两个相同的细胞组成的。之后的2~4次也是经裂,5次为纬裂,更深的部分用肉眼无法分辨。最终,在卵裂的过程中,裂粒已经无法计数。此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受精3h53min。
(2)囊胚期
受精4h28min后,胚胎開始发育。随着卵的破裂,细胞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细胞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减少,在蛋黄的顶部,形成了一个半圆的凸起。受精卵在受精4h53min后进入囊胚中期,胚层逐渐变薄,逐渐向下。受精卵在受精6h18min后进入囊胚后期,胚层明显降低。白乌鳢的囊胚发育时间为2h25min。
(3)原肠胚期
受精卵在受精7h48min后即开始发育。虽然细胞仍在继续分裂,但是有一个重大的改变,那就是在原肠的作用下,从下包的作用,将胚泡上的细胞包住。胚层的细胞下包约1/植株极;在受精12h35min后,胚层覆盖了2/3的胚胎表面,这时为原肠期。受精17h43min,胚层下覆3/4,表明受精卵已进入原肠后期。原肠胚期为11h25min。
(4)神经胚期
在受精18h48min后,胚胎的外形开始显现,在胚盾前面有一块神经板,胚盾前面的部位逐渐膨胀,并开始发育成脑泡的原基(参见第293页彩色图片1 Q)。胚体的持续延长是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显著的改变。白乌鳢的神经胚发育时间为1h5min。
2.3 鱼苗培育
用1.2m直径的塑料容器培养小鱼。5d后,以轮虫为诱饵;一周后,用枝角类饲料;在体长2cm以后,用水蚯蚓喂养;分块开始用小鱼(麦穗鱼,鱼身鱼皮等)。将平均2cm长的白鲑置于微水流的水泥缸中培养。
3 白乌鳢的人工繁殖试验要点
3.1 白乌鳢雌雄与性成熟度的辨识
一般的乌鳢在繁殖季节可以根据体色的差异来辨别,雄性的体色暗,胸腹的黑色,腹鳍至生殖孔之间有显著的条纹。白乌鳢的体色很难分辨雌雄,只能通过腹部和生殖孔的特征来辨别。雌性成熟的雌性乌鸦腹部胀大,乳房圆润,卵巢外形清晰,生殖孔略带红色,略有凸起,呈三角形;探卵:卵子为桔黄色或桔红色,圆润、大小一致。雄性白乌种体形细长,腹部不大,生殖孔狭窄,通常无法挤出精子。
3.2 受精卵的孵化
3.2.1 受精卵的特征
白鱼鱼卵为浮性卵,成熟卵径1.45~1.90mm,其中含有一较大的油珠,其油珠约为1.20mm;经吸水膨胀处理后,卵体直径可达到1.61~2.20mm。受精卵在初期呈金黃色,透明,并随胚体的生长而由淡灰色直至暗灰色;而不受精卵则从金黄色到淡黄色,再到白色,甚至是长水霉。在24℃的孵育温度下,15~16h后,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受精卵与非受精卵。
3.2.2 孵化效果
受精卵于24~25℃的静水中孵出,36~40h后成膜。在出膜时,胚体扭曲,由头或尾从卵膜中挤出来。在21~22℃的静水条件下,幼体的成膜时间可延长50h以上,且幼体畸形率高,死亡率较高,建议白乌鳢孵化水温以25℃为宜。
3.2.3 提高孵化率的技术关键
(1)在产卵后10h内,尽可能不要移动或移动受精卵,避免对胚胎的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2)及时清理病虫,避免发生水霉病的发生;(3)在受精率较低的情况下,要减少产卵量;(4)在静止状态下,每d更换2次水,以保证水的新鲜;(5)白乌鳢的卵是一种漂浮的蛋,应避免强烈的光照,以免造成胚胎死亡;(6)在孵育期间,用5 g/m3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鱼卵1~2次,每次10~15min。
3.3 仔鱼发育与习性观察
刚出膜仔鱼身长约4.0mm,身体呈黑色,呈蝌蚪形,沿着盆底侧躺,不时地在水中游动。幼鱼在离壳1d后,体长约5.0mm,身体逐渐平躺,时而尾巴摇摆,头部朝下,再慢慢浮出水面。幼鱼出膜后2d,体长6.2mm,口部及鳃裂出现,幼鱼成群结队,在坏蛋或浮游物中潜伏。出膜3d后,鱼身体直立,水平移动,惧光,聚于阴影中。成鱼后5d,体长8.5mm,成群的鱼苗在水底5~10 cm的位置上游动,这时卵黄囊仅剩下1/4~1/5,用轮虫作为诱饵。7d后,幼鱼全长11.0 mm,用树枝角类作为饵料,这时幼鱼的颜色开始变淡,对声音十分敏感。离壳10d后,体长13.8mm左右,幼体的卵黄囊逐渐消失,群聚能力减弱,开始在盆底活动。成虫后15d,体长18.6mm,体色由上至下开始变为白色;此时,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出现了自相残杀的现象,发现有少数幼鱼的鳃盖和尾巴受到了伤害。出膜20d后,体长24.0mm左右,鳞片逐渐成形,形似成体。
3.4 鱼种培育
本研究采用20~23℃、25~28℃的水泥水槽,以50~60尾/m3的密度,以水蚯蚓和小杂鱼作为饲料。20d后,在25~28℃的温度条件下,白乌贼的平均长度为6.5cm;而在20~23℃的温度范围内,长度为5.1cm。结果表明,25~28℃的水温适宜于白乌鳢的生长。
饲料的投放是培养鱼类的重要环节。(1)白乌鳢是夜间捕食的鱼类,所以以晚上为主要诱饵。(2)白乌鳢种喜欢吃新鲜的动物饲料,宜以麦穗鱼、鱼条、鱼皮等小鱼作为饲料,也可加入新鲜鱼糜,每日喂鱼重量的5%~8%。(3)坚持“定时、定量、质、位”“四定”的投饵法,白乌鳢贪吃、暴饮暴食,所以一次投饵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食物过多而导致死亡。在培育鱼种时,要注意保持苗种的规格,尽量避免自相残杀。
3.5 器官系统发生阶段
3.5.1 脑泡形成期
在受精22h58min后,脑组织的末端出现了一个小泡。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胚胎的头部和尾部,在胚胎的背部,还能看到一些黑色的斑点。
3.5.2 视囊形成期
在受精25h3min后,视囊开始发育,呈长卵形。
3.5.3 嗅板形成期
受精25h58min后,嗅盘在视囊下面显现,其体积较大,呈圆形。
3.5.4 尾芽期
在受精27h3min后,在胚胎的末端腹面形成一个锥形的细胞,这是一种叫做尾芽的东西。尾芽原基对鱼尾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尾芽位于胚体的后部,呈圆锥形,可以看到球形的眼囊。
3.5.5 晶体出现期
受精28h5min后,一圆形结晶在眼杯口处形成。在耳囊的下面有一个鳃板(可以看到长的卵形凸出),尾部和胚胎的长轴形成锐角。
3.5.6 心脏出现期
在受精29h8min后,其被排列在一束脊髓和卵黄囊上,并形成一系列的细胞,这就是心脏的原基。此时,白乌鳢背鳍已露了出来,脑径也开始扩大。
3.5.7 鳍褶形成期
受精30h8min后,胚胎背面有鳍状物。尾部和卵黄囊的部分分离,尾鳍的褶皱清晰可见。
3.5.8 肌肉效应期
受精31h18min后,胚胎表面常常会有轻微的颤动,这是一个肌肉反应期。
3.5.9 心跳期
在受精33h28min后,在卵黄囊头端的脊索下方可见,并呈淡淡的波动,并逐渐增强。
3.6 出膜期
3.6.1 出膜前期
受精卵继续生长,尾巴微微抬起,胚胎在卵膜中来回旋转,尾巴的肌肉颤动得更加剧烈,形成了泄殖腔。
3.6.2 出膜期
在受精41h48min后,依次发生卵泡破裂。刚出膜的仔鱼尚未能游泳,其卵黄囊是其养分的主要来源。
4 人工繁殖催产试验效果分析
HCG+LRH-A2可以在24~25℃的温度下诱导白鲫鱼的产卵,效果持续20~26h。结果表明,在雌雄配对(1∶1)的两池中,雌性均能产卵并进行受精。两个组(4:1)组虽然都产蛋,但均无受精,一池2只母鱼产卵,促产成功率50%,一只母鱼产卵,促产成功率为25%。结果表明,725g的雌鱼产卵约6000枚。说明白乌鳢催产时,以雌、雄配对配的催产效果更好,而群配对产卵和受精不利。
5 讨论
(1)结果表明,本实验的幼鱼在孵化后的体液和其他同类鱼的器官组织有很大的差别。幼鱼在孵出后第1d,背部、腹部和尾部有透明的鳍褶,肛管尚未与外界连通,以吸取卵黄囊中的养分为主;幼鱼在出膜后第2d,身体略微透明,可见到幼鱼鱼眼内的黑色素细胞,卵黄囊缩小,排殖口凹陷;从3d起,体色逐渐加深,也能看到幼鱼的卵黄囊被逐步消耗殆尽;第4d可见眼球;第5d时,鱼体生长呈负向生长;孵化7~8d后,体内的黑色素会减少,体表也会出现白色。白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同种类的鱼种和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诱发的白化机理也不尽相同。有关白乌黑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其DNA序列及染色体进化机制。
(2)利用 Nikon体视镜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了观测,并对其发育阶段的典型形态及发育时间进行了记录。在受精卵和幼体中,每组随机抽取50粒和15尾,观察胚胎发育的采样间隔为:受精后0~2h,3~7h之后30min,7h之后1h。对已发育较好的受精卵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对其进行了拍照,并记录了50%以上的样品在不同时期具有对应的发育期的形态特点。
(3)卵径大小对于鱼类的早期发育和存活率都有很大的影响,小卵的死亡率较高,大卵的存活率较高。白乌鳢受精卵在吸水后,卵径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其原因与其受精卵本身的特点有关。
参考文献
[1] 蒋明健.特色水产白乌鱼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9(20):48-51.
[2] 苏建,吴俊,焦晓磊,等.一种白乌鳢稻田生态养殖新模式[J].科学养鱼,2019(7):38-39.
作者简介:张坤(1985—),男,汉族,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鱼类生态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