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模块化劳动课程的构建、实施及保障措施

2023-08-09 00:02韩冬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摘      要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课程总目标。高中劳动课程既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的共性目标,同时还应满足高中生未来择业的发展需求。将劳动学科课程按照行业领域特征、技术特征、地域特色等劳动要素划分为劳动模块课,不仅契合上述两项需求,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化培养。通过研究劳动学科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实施要点以及课程的保障措施,为新时代高中劳动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关 键 词 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  课程体系  劳动核心素养  劳动课程标准

引用格式 韩冬.高中模块化劳动课程的构建、实施及保障措施[J].教学与管理,2023(22):56-59.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地学校响应政策号召,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厨艺课、种植花草类的园艺课。高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程度与创造力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上述类型的劳动教育形式虽易于实践,但很难匹配高中生的认知成长规律,也很难确保高中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育人性。高中教育是衔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枢纽。高中学段的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当贴近实际生产、生活,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实际生产、生活劳动状况,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成长需求和社会需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可选的,这不仅符合劳动是社会分工运行机制的底层逻辑[1],同时也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在教学模式上应该是系统的、逐步深入的、循环迭代的,这不仅符合实际劳动技术的更迭规律,也会让学生在不断“真做”“反思”“优化”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真问题,增长真才干、磨炼真意志、产生真情感,培养自身的劳动素养。综上所述,高中学段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以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2],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基础上,推陈出新,尝试新的劳动方法,探索新的劳动技能[3],最终实现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三个层面上的自我发展,同时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劳动技艺创新进步。

一、高中模块化劳动课程的构建

1.高中模块化劳动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程标准”),也为学校构建与开展本学校特色劳动课程指明了方向。在教育目标层面上,劳动课程应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树立劳动观念,形成劳动能力,塑造劳动品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教学内容层面上,劳动课程标准里划定了三大类劳动类型,给定了十大劳动任务群。各学校可以依据本学校及当地已有的条件自主选择劳动任务群开展劳动课程[4]。在劳动课程体系构建层面上,劳动课程以劳动项目为实践载体,并划分劳动任务群为课程基本单元。课程项目整体构建须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前后衔接要具备阶段性、顺序性和递进性。在劳动课程实践层面上,劳动课程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实践的主体性和创造性[5]。在课程实践形式上,劳动课程可以划分为劳动学科课程和劳动活动课程。劳动学科课程即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的必修课程,其教学重点是在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素养以及劳动精神上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劳动活动课程是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日常实践劳动或社会实践劳动,如校园责任劳动、社区公益劳动、定期家庭劳动等。普通高中学校构建劳动课程体系不仅需要参考劳动课程标准,同时也需要关注到在新高考选科制的背景下,高中生知识能力储备以及未来自我个性化发展需求,即高中学生会依据自身兴趣爱好与优长选择大学、选择专业,甚至选择职业领域。当下,劳动形态已经变得高度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6],劳动涉及的关键情景要素,如生态、艺术、人文、地域等也是涵盖广泛。将劳动学科课程按照技术类型、劳动情景和劳动形态等劳动要素划分具有代表性的大类模块课程,不仅能够契合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化成长需求。据此,可设计高中模块化劳动课程体系基本形式(如图1)。

2.劳动任务的结构特征

劳动任务是劳动学科课程具体实践内容,是塑造学生劳动素养的核心载体。劳动任务从结构特征上可分为良构型劳动任务和劣构型劳动任务两类[7]。良构型劳动任务是指从实际生活、生产等劳动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去情景化的问题。良构型劳动任务的初始状态是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方法是限定的,问题解决后的目标状态也是可预期的。学生根据良构型劳动任务中的限定条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问题解决的规则和步骤即可达到目标状态。良构型劳动任务具有解决方案明确、问题目标状态可预期的特点,因此,良构型劳动任务对应的评价内容明确、评价维度相对单一、评价标准清晰。相比于良构型劳动任务,劣构型劳动任务更贴近真实的生活、生产等劳动情景。劣构型劳动任务的解决条件模糊,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不确定的解决问题要素。学生需要根据劳动情景,结合自身劳动经验和技能,对问题做出判断,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整个劳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发挥空间,可以开发出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因此,劣构型劳动任务对学生的创造力、工程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更有效。劣构型劳动任务解决方案的评价维度更加多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与他人的团队合作程度及最终解决结果的优劣等都可以作为劣构型劳动任务解决方案的评价参考[8]。

3.劳动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

劳动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应完全效仿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劳动情景要素、教学组织形式等都应成为劳动教学模式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层面上,兼顾培养高中生劳动技艺及发展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劳动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里不仅要有传统实践环节,也要有让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环节。在精神层面上,劳动学科课程应当磨砺高中生劳动意志,树立坚定不移的劳动信念,这就决定了劳动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是循环迭代的实践教学过程。迭代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格,同时也可以让高中生领悟实际劳动技艺都是在不断循环实践中得到改善和发展的。综上所述,劳动学科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环节:一是明确问题环节,即明确课堂上要解决的劳动任务是真实劳动情景中的哪类劳动问题。二是思考环节,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更宏观视角面对真实的劳动情景,理清问题的全貌,梳理出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勞动技艺、情景要素、关键环节及关键时间点等,进而采用结构化剖析方式,将子项目逐层分解成若干个有利于学习、便于操作的小劳动任务。思考环节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完成每一个小劳动任务都是为了更好实现高层次的任务目标。三是策划环节,即制定劳动方案和劳动计划,制定劳动方案需要结合已有工具、材料、情景要素及技术手段,针对每个小劳动任务提出可行的、创造性的实施方案。制定劳动计划,则需根据学生意愿、能力水平及项目实施时间要求等条件制定出人员分工、工具分配等详细的方案实施计划。策划环节是让学生策划“需要怎么做”,以确保每个小劳动任务都能按计划有序开展。在策划环节,教师也应考虑好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游戏化教学、实践式教学、活动化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以便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劳动实践过程。四是实践操作环节,即依据制定的劳动方案与劳动计划,组织并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按时间表逐项实践,同时让学生学会“具体怎么做”。五是改进环节,即对劳动成员在劳动实践的过程表现和劳动效果进行实践问题剖析、经验交流分享、改进技术细节及劳动方案。在这个环节要让学生思考“怎么做更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不断迭代优化上诉过程中的几个环节,直到探究出最佳的授课效果。

二、高中模块化劳动课程的实施要点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自2020年开设劳动课程,并结合当下劳动形态、学校自身条件及学生发展需求开设智能坊、科技坊、工程坊和工艺坊四大类劳动模块课程。课程内容既有传统手工劳动内容,如蜡染、扎染、绳艺等,又有现代新形态劳动内容,如汽车模型设计制作、电子控制等。每一门模块课程都是以劳动主题项目贯穿整个学期,通过带领学生完成每节课上劳动任务最终实现完成整学期劳动主题项目。我们以高二年级“立体构成之创意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劳动主题项目为例,探究劳动课程实施要点。

1.重视劳动任务的情景性和劣构性

实践是劳动的主要形式,“真做”才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真做”应该是兼顾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对过程的亲身实践,而不是剔除劳动情景,将劳动课堂教学的重点归于具体哪种工具应该如何使用和操作上,这样的劳动课堂上培养出的也仅仅只是一双会干活的手。在“立体构成之创意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主题劳动课程中,立体构成主要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可应用于建筑、园艺、室内装饰、工业制造等诸多生产生活领域。领域需求不同常会导致设计及制作工艺产生巨大的不同。即便课程项目要求限定在建筑领域,建筑的具体使用场所、当地的地质地貌、人文需求等基本劳动情景要素也会对作品的实践方向和方法产生巨大影响。劳动课程中的任务立足真实劳动情景的同时,还需兼备适当的劣构性。适当的劣构性决定了劳动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解决方案的多样性会为学生提供思考、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这样劳动课堂上才会避免出现“老师让我咋干,我咋干”“老师咋干,我咋干”的现象。

2.调整劳动项目的复杂度

劳动任务应确保任务的复杂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相当,这也是劳动课程实施的一般性原则。劳动任务的复杂度由3个因素决定,即不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非线性度、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和涉猎的知识技能在问题实践过程中的应用难度[9]。在“立体构成之创意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主题劳动课程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数学、物理、工程等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涉猎的知识技能在问题实践过程中的应用难度,这两个因素都与学生的认知程度、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相关,并且个体差异较大。在劳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水平,调整问题不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非线性度,非线性度越高,问题的复杂度越高。适当的复杂度可以保证学生通过努力就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会鼓励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去解决眼前问题和挑战更高层次的问题,如在“立体构成之创意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调整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的非线性度,以控制建筑模型制作的复杂度和难度。学生在完成低复杂度和低难度的作品后进阶去完成要求更高的作品,其自身劳动技艺也会不断提升。同时,劳动任务是连接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适当的劳动复杂度会促使学生将自己储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应用到新的劳动情景中去,也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合作和反思,在反复钻研与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劳动技巧,开发新的劳动技术,形成自己的工程思维和劳动素养。

3.注重凝练概括性概念

劳动课堂应避免“有劳无教”现象,不可只教生存、生活劳动技能,同时还得兼顾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人文、政治等社会科学知识[10]。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经历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劳动技巧。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认知是其理解新命题的基础,也是其解决实际新问题的先决条件。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新信息、解释新概念、掌握新知识、领悟新技能[11]。同时,最新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也表明,知识往往是以概念记忆即语义记忆的方式被大脑持久保留[12]。因此,鉴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注重将核心知识与技能凝练成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概括性概念或者高级概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和解决类似问题的通用办法,同时也会让劳动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持久地保存于学生的记忆里。

4.打造开放的教学形式

劳动教学本身具有较高的情境性、探究性、实践性,结合构建主义理论、情景认知理论、具身认知理论、沉浸理论(也称为“心流理论”)等多种教育理论,打造游戏化、活动化、项目式、探究式等开放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沉浸在劳动实践学习之中,同时开放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具有适当开放性的劳动课堂上,教师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更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分析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指导学生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劳动项目的组织者;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倡导者。学生也不再是劳动操作的模仿者,而是具有自主意识的求知者,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团队项目的贡献者。学生团队内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在各自的劳动实践项目中都会获得个人成就感、满足感和集体认同感、荣誉感。在平等互助、互利共赢的团队协作中,平等互助的劳动观念也会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三、高中模块化劳动课程的保障建议

当下,对有效开展劳动课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优质政策等多方面相扶相持。

1.家庭是学生践行生活劳动的重要场所

家长参與到学生劳动活动课程的指导与评价体系中十分必要,这会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增加一重保障。已有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支持和鼓励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产生成长的期望并付出努力实现期望,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通过自己努力达成愿望的优良习惯,为学生培育积极的劳动观念,树立优良的劳动精神迈出第一步。

2.学校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场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主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可以为劳动教师提供到企业、到工厂等实地研修学习的机会,让劳动教师了解实际生产劳动的主要过程和关键工艺,让劳动课堂教学可以与实际接轨、与时代同步。二是吸纳有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制造等工程教育背景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这些人才既可以将自己掌握的新形态劳动技术和工艺应用于一线教学,又可以更好学习与掌握后续发展的新的相关技术和生产工艺。三是学校可以建立对劳动教育实践成果显著的教师或教师团队的奖励制度,以推动劳动课程持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3.社会可以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综合性保障

在社会层面,可以发挥从事有关研究的个人、高校、研究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的力量,结合脑科学、工程学、农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研究成就,开发出多种典型的、具有行业领域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劳动课程示范课例集,在教法上供一线劳动教师参考借鉴,并在一定区域做广泛推广,加快劳动课程发展进程。同时,融合多种学科开发出的课例集,也为更全面、科学的评价劳动课程效果提供新维度和新方法,如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法的评价方式、基于可验证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等。

参考文献

[1] 景天魁.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结构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5.

[2]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535.htm.

[5] 顾建军,管光海.系统建设劳动课程落实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09):65-71.

[6] 班建武.育人、自主、系统:《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三个关键词[J].福建教育,2022(07):25-28.

[7] Jonassen,D.H..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0,48(04):63-85.

[8] Jonassen,D.H.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A handbook for designing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M].Abingdon:Routledge.2010.

[9] Jonassen,D.H.& Hung,W.All problems are not equal:Implications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8,2(02):10-23.

[10] Thornburg,D.D.Why STEM topics are interrelated:The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K-12 education.Thornburg Center for Space Exploration,2008:3.

[11] 奧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获得与保持知识的认知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2,65,7.

[12] WATAGODAKUMBURAC.Reflecting on Learner Assessments and Their Validity in the Presence of Emerging Evidence from Neuroscience[J].Higher Education Studies,2015,5(03):58.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