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为手段,促进智障儿童自理

2023-08-09 14:34:50颜笑涛
科教新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智障劳动儿童

颜笑涛

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师要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同时减轻社会负担。因此,教师要在智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

一、劳动教育对智障儿童的重要性

当前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及早开展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发掘和开发其智力潜能,以促进其学习、生活、劳动和社会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培养和发展智障儿童的完整性格。劳动是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劳动教育是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的培训。智障儿童的劳动与生活是其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而智障儿童在心理发展与社会化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学会劳动和生活。此外,在智障儿童的认知、情感、自我控制和情绪方面,劳动教育与训练对其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在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中,不但能够增强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性,还能使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智障儿童开展劳动教育现状

(一)教育观念陈旧,不合教育需求

现代特殊教育正在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难以与当下形势相适应。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特殊教育当前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对智障儿童系统的训练和生活自理的教育,这就造成了劳动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

(二)劳动训练单一,缺少科学规范

在劳动教育中,由于场地空间有限,教师缺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导致在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领悟少”“教师演示多、学生实践少”。在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智障儿童如何使用工具,而忽略其对技能的知识和对操作工具的理解,学生只是盲目地去模仿。在劳动教育中,教师缺乏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劳动能力,将其分层教学。由于智障儿童的记忆力差、想象力差,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想象和重现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时的情景。此外,由于智障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较差,难以掌握精细动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其进行技巧的传授,而忽视情感、言语沟通。

三、智障儿童开展劳动教育策略

(一)重视劳动教育,树立自理意识

劳动是学生的“必修课”,无论何时学生都有参加劳动的愿望,并期望在劳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价值。但是由于家长过分溺爱、过分照顾,导致智障儿童逐渐丧失信心,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劳动可以增强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教师要尊重和训练智障儿童热爱劳动、服务自我的观念,让学生养成自立的意识,通过简单的家务培养智障儿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进而逐渐养成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就必须符合智障儿童的学习基础和需要,培养智障儿童的独立自主意识,才能使他们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带领智障儿童打扫教室,首先教师可以对智障儿童进行分工,让他们按照小组进行洒水、扫地、擦门窗、摆桌椅,在劳动中让学生懂得分工合作,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鼓励和引导。智障儿童的劳动意愿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自理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二)注重劳动实践,培养自理习惯

特殊教育学校加强对智障儿童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其心理素质和独立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劳动教育能够提高智障儿童综合劳动能力,从而为其养成独立生活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想培养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和习惯,教师不能仅凭借讲解教学,而是要让智障儿童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劳动是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开发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激发和推动人的思想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在实践中,智障儿童才能真正地养成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的敬畏。特殊教育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智障儿童教学中,将劳动与生活、社会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智障儿童养成劳动的习惯,让他们意识到劳动的乐趣,从而在劳动中认识自我。教师应逐渐扩大智障儿童劳动教育的范围,得到其家长的支持,并鼓励智障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提升自主意识,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地指导和训练智障儿童,同时多表扬鼓励,以激发智障儿童开展劳动的热情。在对智障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依据智障儿童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步提高教育的难度和深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为智障儿童创造环境。其次,教师要定期告诉家长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并为家长提供辅导和协助,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当智障儿童完成家庭劳动任务后,家长也要将劳动教育的成效告诉教师,以便教师再进行劳动教育。教师通过劳动与活动的方式,对智障儿童进行心理上的渗透,从而增强沟通与交流的主动性,达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提升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目的。

(三)尊重劳动成果,提高自理兴趣

教师要针对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过于简单的劳动教育会让智障儿童失去兴趣,而过于困难的劳动教育会让他们丧失自信。教师要选择智障儿童的近期成果去选择劳动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目标,这样,智障儿童才不会出现过于轻易完成或者无法完成劳动内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智障儿童可以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来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成功感。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智障儿童的劳动参与,能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自理能力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要把简单的故事动画和与劳动教育主题相结合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智障儿童能够在多种资源的指导下,加强自身的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智障儿童进行“整理床铺”,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智障儿童,教师对其设置较为简单的劳动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式引导和表扬,如果他们还是完成得不够好,教师仍要对其进行鼓励,让智障儿童产生持续练习的兴趣。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智障儿童,教师可以设立较为困难的劳动教育目标,让他们在课堂中进行“铺床单”展示,以此来带动其他同学的进步和成功。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使各个水平的智障儿童都能有所提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对于生活自主管理产生持续的兴趣。当智障儿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的劳动成果受到尊敬,其劳动热情也会增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对于生活和劳动产生信念和乐观的心态。

(四)传授劳动技能,增强自理能力

要使智障儿童实现生活自理,教师就必须使他们了解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反之,智障儿童虽然有生活自主的意识,但如果其缺乏自立能力,也无法做到在生活中自主管理和服务。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的实用性、生活性、体验性,并注意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智障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与生活的技巧,掌握劳动程序、操作要领、自理能力的技巧。例如:教師可以进行“使用洗衣机洗衣服”教学,教师可以将劳动过程进行分解。只有当智障儿童能够完全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时,他们才能独立自主完成任务,从而逐渐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能够促进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智障儿童对生活和劳动的认知和了解。此外,劳动教育对于增强智障儿童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自信心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智障儿童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自理能力,过上幸福且有尊严的生活。

猜你喜欢
智障劳动儿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0:40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4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30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