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仙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施甸 678201)
猪大肠杆菌病多见于仔猪,由于其自身各项机能的发育不完全,所以发病率与病死率比较高,若是防治不科学,会对仔猪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大量仔猪患病,出现较高的死亡率,给养殖工作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防疫,不断地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直杆菌,有鞭毛,在温度36℃~38℃、pH值在7.2~7.4的环境中最适合生长。其对于外界环境的抵御能力比较差,在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下,能短时间灭活,同时其对于各种消毒药物比较敏感,使用氯化类消毒剂能较好地消灭该病菌。一定条件下,大肠杆菌会在人体或动物中产生病变,造成胃肠道感染,诱发腹泻类疾病,可能诱发关节炎、败血型感染等疾病。感染大肠杆菌后,仔猪会出现黄痢、白痢和水肿病等疾病高发的情况,文章主要对这三种疾病类型进行分析[1]。
2.1.1 流行特点
随着生猪养殖工作的发展,生猪养殖工作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仔猪黄痢病的发病率更高。潮湿寒冷的环境和季节是该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另外,初产母猪所生产的仔猪更容易发生该疾病,且随着分娩次数的递增,发病概率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母猪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中的病原体,对大肠杆菌的抵御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发病率更低。1周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较高,且同窝仔猪的发病率可能高达90%,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若是管理和防治不科学,可能导致全窝仔猪死亡。
2.1.2 临床症状
患病初期,全窝仔猪一般表现为突然有一两头仔猪精神不振,体质变差,身体日渐瘦弱,若是不及时进行干预,会出现脱水死亡的情况。患病猪腹泻症状明显,排出的粪便稀薄,颜色为灰黄色,并有气泡存在。另外,仔猪黄痢病还有一定的潜伏期,传染性非常强,排泄物中会存在病菌,会传染给其他的健康猪,所以在疾病出现后,传播速度非常快,同圈舍的其他仔猪非常容易感染。排出的粪便伴有非常大的腥臭味道。随着病情发展,腹泻的频率越来越高,饮欲增加、食欲下降[2]。
2.1.3 病理变化及诊断
由于疾病进展快,仔猪自身的体质比较弱,所以在剖检后发现部分仔猪体内病变不明显,像最急性型病例,常无明显病变,有的表现出败血症。通常可发现其皮肤皱缩,口腔黏膜发白。肠道肿胀,其中存在大量的黄色液体以及气体,十二指肠的症状最为明显,空肠、回肠均有炎症。
2.2.1 流行特点
仔猪白痢病多是2~3周龄的仔猪高发,1月龄的仔猪发病率则明显降低。该疾病高发多与仔猪所生长的环境有关。环境中卫生条件差,大肠杆菌多,湿度、温度不科学,即可能出现发病率较高的情况。同时该疾病出现的特点是最开始在圈舍中有偶然病例,之后短时间内疾病迅速在全群中蔓延。
2.2.2 临床症状
仔猪白痢病的症状比较明显,相较于仔猪黄痢病,其更容易发现,严重程度稍轻和致死率稍低。仔猪患病后会排出白色粪便,味道腥臭,食欲下降,饮水欲望增加,除了腹泻还伴有呕吐症状,还可能畏寒。若是及时发现并进行科学治疗,疾病的致死率会有所下降。仔猪患病后,表现为突然腹泻,粪便呈现浆糊状,初期体温与采食量变化不显著,后期疾病进展,表现为体温升高、畏寒、食欲下降。存在部分免疫力稍强的仔猪出现自我恢复的情况,但可能对其后期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严重时还会长成僵猪,最终被养殖场淘汰。
2.2.3 病理变化及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能够较好地诊断,若是想要进一步诊断,可以结合病理剖检的方式进行。同样,病死仔猪会出现皮肤皱缩、消瘦、脱水等症状,还有肠黏膜充血的症状,肠壁薄,呈现半透明状,且其中存在一些黏性物质。
2.3.1 流行特点
该疾病多见于断奶后1~2周的仔猪,这些仔猪在断奶后难以从母乳中获得各种营养以及免疫力,其肠胃内的消化酶不断增加,可能对仔猪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应激,因此容易出现疫病高发的情况。该疾病在猪群中呈散发趋势,虽然可能发病率不高,但是病死率非常高,可能超过90%[3]。
2.3.2 临床症状
该疾病表现为突然发病,患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绝,除了有腹泻症状,还存在神经紊乱症状,如患病猪初期盲目转圈,共济失调,后期站立困难,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可能出现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况。仔猪水肿部位不一,有的颈部皮下水肿,有的眼睑水肿,病程长短不一,但病死率非常高。
仔猪水肿病通常分为特殊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特殊急性型发病率相对低,但在发病后,疾病的进展非常迅速,仔猪运动能力下降,严重时存在神经紊乱,全身抽搐,呼吸困难,口吐白沫。
急性型病例比较常见,发病后,仔猪出现比较严重的厌食情况,精神萎靡不振,除了眼睑部位,颈部也存在水肿的情况。个别病例还会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可能高达40℃。
慢性型病例表现为仔猪头部水肿,精神萎靡,症状稍轻,若是及时进行科学治疗,把握最佳治疗时间,能够治愈。
2.3.3 主要病理变化及诊断
诊断时可结合具体的临床症状,一般病例在患病后表现为全身多处组织水肿、身体内部的肠道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除此之外可以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在无菌条件下,取患病猪小肠中内容物或是肠道组织、脾脏组织,进行分离鉴定,若是能够发现大肠杆菌菌落,即能够进行诊断。
养殖过程中,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概率。在母猪分娩前,应注意控制好饲喂工作,提高饲喂的科学性,避免进食过多或是饲喂不均衡造成母猪过于肥胖或是营养不良,对分娩造成不利影响。禁止饲喂变质过期的饲料,以免饲料被大肠杆菌污染而导致患病概率增加。对母猪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做好控制,蛋白质不仅要充足,还应避免水平过高,除此之外,还应及时在母猪的饲料中添加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及时补充干净、充足的水,促进母猪健康生长。
母猪分娩前,还应注意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前做好产房的清洁,保证圈舍干净卫生。可以在产前为母猪接种疫苗,在提高母猪自身免疫力的同时,保证仔猪能够获得母源免疫抗体。要在哺乳前,对母猪的乳房做好清洗消毒,若是母猪患有乳房炎,还应及时做好治疗工作。提高饲养管理质量,促进母猪和仔猪的生长。猪水肿病有可能通过母猪粪便进行传播,所以应加强环境卫生控制,及时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加强仔猪的护理有助于促进仔猪健康生长,提高其免疫力。在仔猪出生后,要及时为其提供充足优质的初乳,优质的初乳能够及时为仔猪补充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仔猪在摄取后,能够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增强对疫病的抵御能力。仔猪断奶后,要重点加强护理,避免断奶可能对仔猪生长造成的应激。可以结合生长实际,提高仔猪断奶的科学性。灵活选择断奶时间,通常在母猪产后的3~4周是泌乳高峰期,后期随着仔猪的生长,可以及时为其补充其他的饲料,适时断奶。一般在1月龄后即可以断奶,应根据养殖规律、仔猪与哺乳母猪的生长情况等,进行灵活的调整。断奶可选择一次性断奶、分批断奶、逐渐断奶等方法,一般体重差异不大的同一窝仔猪,可进行一次性断奶;若是其中存在仔猪体重差异大的情况,可进行分批断奶;对生长发育良好的仔猪,可先断奶,对体质较弱的可适当延长哺乳时间;逐渐断奶即循序渐进地断奶,科学地控制母猪哺乳次数,避免一次性断奶可能产生的应激。
断奶后要对仔猪进行合理分群,控制好养殖密度,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是由于养殖环境与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存在直接的联系,要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提前准备好圈舍,做好圈舍环境的彻底消毒,避免环境中存在大肠杆菌可能造成疾病高发的情况。由于疾病可能通过粪便进行传播,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预防控制,制定科学完善的消毒清洁制度,及时进行养殖污染物的科学清理。尤其在气候相对潮湿即猪大肠杆菌病高发的季节,应增加消毒清洁频率,科学防控疫病。科学地应用大肠杆菌比较敏感的消毒药物,提高消毒效果。最后还应做养殖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避免温度、湿度不适宜而对仔猪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或是引起大肠杆菌滋生。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是有效防控猪大肠杆菌病的方式,当前在饲养管理工作进行时,很多防疫人员忽视了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要性,再加上饲养管理工作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导致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只增不降,因此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免疫接种制度,结合相关制度,科学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实际接种工作进行时,需在母猪分娩前4周、2周时,分别接种K99、K88两类大肠杆菌疫苗,分娩前3周接种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与胃肠炎疫苗,这样能够在母猪体内形成抗体,仔猪可以通过吸吮母乳获取抗体,对仔猪形成有效的保护[4]。仔猪出生后的第2天,可喂服8联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增强仔猪的抵抗力,促进其健康生长。
防治大肠杆菌病可以采用西药和中药的治疗方式,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首先,西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应遵循止痢、抗菌消炎的防治原则。实际治疗工作进行时应注意,虽然抗生素类药物在猪大肠杆菌病药物治疗时应用频率比较高,但是其在使用后极易产生耐药性,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一般防疫人员会选择加大药量的方式进行疾病治疗,不仅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还容易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出现药物残留。因此在使用西药进行防治时,还应进行药物的科学选择,避免出现药物残留,提高疾病防治的科学性。当前可以结合药敏实验,提高药物使用的针对性,控制好剂量,避免出现耐药的情况。具体可以在治疗时使用庆大霉素,每头仔猪肌内注射2万IU,若是仔猪腹泻十分严重,还应及时为其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同时,大肠杆菌对于阿莫西林、新霉素等药物十分敏感,治疗过程中可以灵活进行运用。药物使用时,除了注意控制好剂量外,还应对各种药物进行交替应用,避免出现耐药的情况[5]。
运用中药的方式进行治疗不仅安全性高,还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对于病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且中药易获得、成本低,毒副作用小,可以在治疗时积极进行推广和应用。治疗时,可以取黄柏、白头翁、黄芩、诃子肉、金银花、乌梅各10 g,神曲、黄连、山楂各5 g,再加入适量甘草,加水煎煮,候温后灌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连用2~3天,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6]。
防治猪大肠杆菌病还可以使用益生菌进行辅助治疗,对仔猪肠道中菌群比例进行科学的调整,控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菌群数量,保证患病猪肠道的pH值科学,帮助其提高疫病抵抗力,更好地预防疫病,促进其生长发育。
日常还应加强猪大肠杆菌病的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母猪、仔猪的健康状况,在仔猪存在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尤其是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更应该及时地关注,并对其进行隔离,再进行养殖环境的彻底消毒。在隔离饲养患病猪的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其他猪的生长情况,因为猪大肠杆菌病的传染力非常强,所以一定要做好全群的管理和监测。针对患病猪,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等做好精准诊断,为后续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应保证在仔猪出现各种典型临床症状后能够及时地发现,并抓住治疗的关键期,及时防控,提高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控制损失,促进生猪的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猪大肠杆菌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疫病,在生猪养殖工作不断发展的今天,该疾病呈现高发趋势,还需在养殖工作进行时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和加大防控力度,做好疾病的分析和诊断,为后续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养殖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综合防治措施,提高猪大肠杆菌病防治工作的科学性,最大程度降低猪大肠杆菌病可能对养殖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仔猪的健康生长,创造更高的养殖效益,促进养殖工作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