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
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区块有序链接而成,区块中包含有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无法被篡改的数据记录信息。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等特性,以及基于智能合约建立的共识和共治机制等核心技术,在网络反腐方面具有强大的应用优势。
区块链应用于网络反腐的必要性
区块链“时间戳”功能:确保网络反腐线索真实完整
目前网络举报信息混杂、难辨真假,已开通的网络监督和网络举报平台,在技术上难以从海量的信息中及时准确地检索出目标线索并过滤和屏蔽无效舆论,有时使网络反腐陷入真假难辨的无序状态。
基于此,有必要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块链思维,即一种将思维转化为块链结构的过程。该处理过程以其分布式的方式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虚假信息的泛滥。同时,在网络信息上加盖时间戳作为网络举报的存在性证明,可追踪到每一条举报线索的痕迹,从而剔除伪造和假冒成分,确保网络线索的真实完整。这种不可篡改的时间戳技术可直接应用于网络反腐的数据甄选、数据追踪和信息防伪的环节,在技术上优化了网络反腐的信息管理。
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技术”:防止举报信息伪造和篡改
目前网络信息的公开化、受力面的大众化与反腐败工作在立案调查阶段要求高度保密性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举报信息的过早暴露,会使相关纪检机关对案件的查处难度增大。而且在权力缺乏监督和运作不透明的情况下,实名举报人的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兼具检举性质和发布属性的纪监网站如何在“公开”和“保密”间保持平衡,亟需可靠的信息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加密和验证。
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数学算法可防止信息的伪造和篡改。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还可根据去中心化的程度搭载非对称加密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使用公共链、联盟链、私有链,通过对开放权限和访问权限的控制,防止网络信息的过早暴露。这种可靠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数据来源验证、数据隐私保护,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安全性。
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系统:避免“多数人暴政”现象发生
在网络空间中,网民的无序化和非理性化,催生出网络反腐的“群体极化”现象,使“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致使网络反腐畸形发展。
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系统由于其去中心化、开放性、高容错性等特征,使全体网民对反腐信息能进行全体记录、维护、存储和读取。同时在分布式系统中搭载共识机制、点对点技术等核心技术,更是确保了网络反腐信息只有被其他主体核实和认证后,才能被完整写入系统,避免了“多数人暴政”的问题。这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系统可直接运用于网络参与节点信息的验证与存储,保障信息真实完整,能够助推网络反腐的长效化。
区块链“P2P”技术:保证更多人参与网络反腐
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在地域、各社会阶层间存在着一定“数字鸿沟”,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间显示出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网络反腐的发展。
区块链的P2P网络突破了一般网络系统由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的局限,P2P网络只需通过客户端即可通信,消息由单独节点直接发送给全网,这项技术能保证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网络反腐,有利于政民信息共享与合作。这种基于P2P网络层协议的全网广播模式应用于信息的传播,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稳定性,促进了网络反腐力量均衡发展。
区块链“智能合约”功能:规范网络反腐行为与秩序
由于网络反腐成本和风险较高,而网络场域制度的缺位,与现实纪检监察机关衔接不畅,使得舆情监测、回应和反馈机制难以发挥效力,会造成网络空间无序发展的不良态势。
区块链所设计的经济激励机制与共识过程相集成,汇聚网络反腐的参与节点,通过共同验证举报信息的真实性来获取经济奖励,既满足个体理性需求也维护了网絡系统的稳定。而部署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是可信共享的程序代码,能够对网络场域内信息的接受、存储与发送进行管理和控制,在网络系统中发挥监管执法的作用。
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反腐中的应用前景
区块链技术的明显优势使得网络反腐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新时代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反腐中的应用,需要从优化线索管理、创新信息管理方式、健全网络反腐生态体系等方面入手。
优化网络反腐线索管理。网络反腐线索科学规范化管理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安全、保密、效率。区块链技术有望在线索管理中处理好上述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网络反腐线索管理系统,在安全层面,每一个线索信息构成一个数据区块被分布式记账系统记录、存储到所有参与节点中,单个或几个节点被攻击不会影响整个网络,并且不能以管理员的身份随意更改信息。其价值在于不仅能外防黑客入侵等威胁,更能内防“家贼”删改信息。在保密层面,线索交接双方持有私钥,只要密钥安全保存,举报人无需公开自己的身份信息便可实现线索的安全交接。在效率层面,由于区块链上每一区块都是以时间顺序链接而成,利用区块链记录反腐线索从登记受理到立案审查的全过程,并在链式线索节点盖上“时间邮戳”对线索进行存在性证明。同时内嵌智能合约于该系统,充分发挥智能合约的自主、自治功能,利用智能合约分析过往网络线索管理经验,不断更新系统管理流程,自动选择线索管理的最优报送路径,使网络反腐线索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拓宽预防腐败空间。网络反腐在性质上属于惩治性的事后反腐,局限于惩治为主,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区块链技术有望将反腐倡廉纳入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实现腐败治理防范并举。在网络系统内,基于计算机程序代码的智能合约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实时监督和预警监测防止公务员滥用自由裁量权。预防功能的实现,需要在智能合约写入精确的数值表现和预警指标,并对举报信息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和反馈。举报信息的更新和录入再经过区块链的处理后自动进行,能达到实施监督和全程追踪的目的。一旦举报信息未及时处理和上报,智能合约会自动在全网发送实时警告并在全网广播,若得到全网参与者的确认,该警告记录和相关部门的答复记录便会自动实时上传至区块链,便于追溯问责。
重塑网络反腐信息传递方式。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利用扁平化的链式结构传递,更为准确、快速地将收集的信息传递至全网络。同时,依据哈希算法,举报人在写入信息时在区块头前加盖时间戳,标识信息的时间序列,并利用私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存储。直接负责案件的机关及人员再用相应的公钥来访问数据库,解密并读取举报信息。由于时间戳能记录并读取举报线索的时间,有利于司法机关调取信息来追溯腐败产生的踪迹。这种分布式并对各节点加密的信息传输方式,使得网民既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验证者,能有效减少执法人员利用职权和腐败人员串通的风险,保证举报信息的真实性、隐私性、安全性。
探索建立全新信用模式。区块链的“不可更改”“不可逆”的特性有助于开启政民互信的新局面。任何人都无法篡改这些历史数据,而这些历史数据又公开分享在区块链中,人们必须为自己在公共网络上所提供的线索负责。这种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用模式,能够有效化解政民合作中的“囚徒困境”。在这一新的信用模式下,网民无需考虑过多外因,如举报是否会带来打击报复以及政府机构是否对线索及时处理等因素。
构建网络反腐生态体系。利用“区块链+物联网+互联网”的整合协同,来实现网络反腐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成为可能。物联网能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它能将现实的反腐实务部门、机构等连接至网络社会,整合反腐资源的同时还能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而区块链技术,不受地域、网点、规模等因素所限,能推动反腐资源的深入融合。再利用智能合约来分析腐败案件的性质来合理配置反腐资源进行案件的查处,能有效助推网络反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区块链技术在优化网络反腐线索管理、拓宽预防腐败空间、重塑信息传递方式、探索建立全新信用模式、构建网络反腐生态体系方面彰显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