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虹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天津 300170)
内容提要: 目的:对抗血栓泵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接诊的94例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血栓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3%,低于对照组的12.77%(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结论:抗血栓泵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后患者DVT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血液内凝血因子的释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DVT发生率,保障患者顺利康复。
受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影响,我国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1]。前列腺疾病主要包括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前列腺肥大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出现尿失禁、尿潴留和血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2]。目前,在前列腺相关疾病治疗中,手术是常用的根治性方法,其中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和等离子双极电切是最常采用的两种微创手术方式[3]。但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保留导尿且卧床时间较长,再加上止血剂的应用,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还会发生肺栓塞,从而影响患者治疗、危及患者生命健康[4]。为有效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DVT的发生,本研究对抗血栓泵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将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接诊的94例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将9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44~75岁,平均(62.6±7.5)岁,排尿困难1~9年,平均(5.4±1.8)年,伴有急慢性尿潴留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63.7±7.7)岁,排尿困难1~9年,平均(5.6±1.9)年,伴有急慢性尿潴留2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全体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诊断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前列腺肥大等前列腺疾病者;②符合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手术的治疗标准。
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疾病者;②临床资料不全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每2h为患者进行周身按摩、拍背等被动活动,以促进患者周身血液、体液循环,将患者下肢抬高,强化下肢主动、被动联系,为患者下肢静脉血管实施有效的保护。为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杜绝辛辣刺激性食物,严禁烟酒。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患者是否存在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患者应用抗凝或溶栓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是否出血,是否有黑便、血尿、血性呕吐等症状,并做好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测定工作。做好患者导尿管正常工作,防止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导尿管曲折、脱落等状况。患者出院后给予相应健康指导,让患者进行正确锻炼及合理饮食,并注意天气变化预防感冒,定期来医院复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血栓泵进行治疗。治疗前检查抗血栓泵管道连接是否正常、密闭,然后将患者双下肢放入压力袖带中固定牢靠(最合适距离为袖带与肢体间相距一指左右)。患者取平躺位,双腿小腿绑上充气带。在此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小腿护套,并准确连接到气泵上,小腿护套应放置在肌肉血管丰富部位,确保松紧适度,杜绝在患者肢体上造成持续压力点。采用压力泵对患者两小腿循环加压,周期为60S自动计时循环,其中充气时间为12S左右,放气时间为48S左右。压力设置在40mmHg(1mmHg=0.133kPa),双腿交替进行充气和放气,并依次将充气带安置在小腿、大腿下部、大腿上部。抗血栓泵治疗2次/d,20~30min/次,连续治疗7d为一个疗程。
①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②对比两组的DVT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发生数,DVT发生率=DVT发生数/总例数×100%;③对比两组的治疗满意度。采用自拟的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不低于85分为非常满意,高于60分低于85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案例数×100%。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对比(±s)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对比(±s)
组别 n 凝血酶原时间(s)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凝血酶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观察组 47 14.71±1.43 34.62±5.19 13.83±2.12 3.21±0.90对照组 47 12.53±1.34 24.87±4.48 12.22±1.75 3.98±1.16 t 7.626 9.749 4.015 3.595 P<0.001 <0.001 <0.001 <0.001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DVT发生1例,对照组患者中DVT发生6例。观察组的发生率为2.13%,低于对照组的12.77%(P<0.05)。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对比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静脉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血管内膜损伤[5]。对于手术患者而言,其使用麻药后血液往往处于制动状态,且手术会对局部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术后患者往往是DVT发生的高危人群[6,7]。对于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手术来说,虽然手术创伤较小,但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且患者由于身体、疾病、年龄等原因往往卧床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常存在静脉血液回流滞缓、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时间较长等症状,大大增加了DVT发生的几率[8,9]。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10],常规抗凝手段和治疗方法对于DVT预防和和病情恢复的效果都不够理想,且对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抗凝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近年来,间歇式充气压力抗血栓泵在临床预防DVT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良好效果[11]。间歇式充气压力抗血栓泵又名循环压力治疗仪、四肢循环仪,主要由主机、加压气囊和充气软管等部件构成,加压气囊可根据患者治疗部位的区别采用不同的多腔气囊,再给予有序的充气放气,对肢体或组织产生周期性的压力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12]。抗血栓泵是利用间歇周期性的充气原理,对患者肢体给予大面积按摩、揉压,增加静脉血流速度,改善揉压区域微循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目的。此外,压力循环泵通过加速患者肢体血流速度,减少静脉内血液的瘀滞状况[13]。与此同时,间歇式充气压力抗血栓泵还可以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产生规律的搏动性血流进入患者深静脉系统,从而促进深静脉血液循环,对凝血因子在血管内膜的黏附进行抑制,从而防止DVT的形成。
对于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手术患者而言,DVT预防性也极为重要,在患者术后康复期间,可以通过抬高患者下肢,在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保持大小便通畅,能够有效防止患者用力过程中出现血栓脱落从而导致的肺栓塞,以此为患者提供生命安全保障[14]。在DVT临床预防中,还可以采用弹力袜压迫患者静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也能够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当及时观察患者肤色、温度以及动脉搏动情况,以全面了解血栓预防效果,防止血栓脱落进入肺循环或心脏循环系统,确保患者生命安全[15]。由于常规治疗模式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降低血栓发生率,因此必须结合药物和各种物理手段进行预防性治疗。相关临床研究显示[16],间歇式充气压力抗血栓泵能够通过对患者静脉血流进行循环加压,防止血液淤积,同时还能够使内皮细胞因子释放,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防止和降低DVT的发生。
本次研究中,采用抗血栓泵治疗的47例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抗血栓泵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降低凝血对机体康复的影响。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抗血栓泵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的(P<0.05),表明抗血栓泵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综上所述,抗血栓泵在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后患者DVT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血液内凝血因子的释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DVT发生率,保障患者顺利康复,在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术后患者DVT预防中具有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