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宇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命题对教师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笔者在从事中学地理教学近8年的时间中,发现月考、期中考等考试中,往往存在命题教师命制试题的方法过于粗暴和简单,主要利用试题资料、教辅资料或教辅网站,直接将所需的各类试题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编排,即完成了一套试卷的编制的问题。在整个命题过程中鲜有原创题或改编题,这样的命题过程无益于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笔者查阅多种文献,结合自己对原创试题的体会,从试题情境的来源、试题命制的路径以及试题命制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地理学术情境试题的命制为例,探索原创试题的命制方法,希望对教师参与试题命制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高考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情境作为地理试题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地理试题命制中至为关键的一环。地理试题的情境大多数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依托情境素材的阐述,展现所学知识内容的整合,借以考查学生能否有效地解析情境素材和认识、迁移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试题情境的选取、创设会直接影响地理试题的品质和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性。笔者通过整理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情境选取发现,地理试题情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类情境。
生活情境又称之为生活化情境。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念,地理试题的情境创设也应该贴近于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以生活现象、生活事实为背景材料考查抽象的地理知识的试题,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又能激活相关的知识模块关联,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考进入最佳状态;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与迁移。
【例1】(2021年全国卷Ⅰ,4~6题)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图1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4~6题。
图1
4.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Ⅱ的是
( )
①并列排布 ②横向错列排布
③自由排布 ④纵向错列排布
A.① B.② C.③ D.④
5.相对居住片区Ⅱ,居住片区Ⅰ的建筑布局宜
( )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 )
A.春季盛行风 B.夏季盛行风
C.秋季盛行风 D.冬季盛行风
【答案】4.B 5.A 6.D
本试题以东北平原某城市的建筑物规划为试题情境,从生活事实出发,重点考查人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生活气息浓郁,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传递“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地理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生产情境是指多以工业、服务业等企业生产活动为背景,通过选取生产流程、工艺、工序、原料等作为试题情境材料,借以考查学生的相关地理知识。高中学生鲜有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生产情境试题对于学生来说倍感陌生。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去认识、思考和解析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能力,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例2】(2020年天津等级考,6,7题)20世纪80年代,M镇的服装企业迁至省会W市进行生产经营。近年来,这些企业又陆续迁回M镇,劳动力也随之迁移流动。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如图2所示。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图2
6.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
A.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
B.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
C.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
D.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
7.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
A.技术和环保
B.交通和劳动力
C.市场和政策
D.动力和原材料
【答案】6.B 7.C
本组题以服装企业搬迁的生产经营为试题情境,来考查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中人口与工业生产之间知识的相关联系,利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学术情境是指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材料为背景,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学生需要通过解读情境材料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调用已储备的知识来建构解决问题的路径。此类试题素材多来源于地理类学术期刊,这类期刊具有真实性、科学性的特点,借助学术期刊中的科研文献来构建试题情境,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例3】(2020年全国卷Ⅲ,9~11题)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10.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11.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9.A 10.A 11.B
本组题以堪察加火山群林线、雪线对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地响应为背景,创设出较为复杂的学术情境,尝试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地理因果分析对蕴含其中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关系”做出判断,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
时政情境是时事政治情境的简称,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或国内新闻,且该新闻与地理知识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借此为背景材料来创设地理试题情境,从而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有效促使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辨析能力,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家国情怀。
【例4】(2018年全国卷Ⅰ,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埃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图3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图3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
【答案】(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4)俄罗斯的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试题材料来源于新闻素材:央广网2017年12月9日刊文《中俄合作“亚马尔项目”正式投产,开辟北极航道助推“冰上丝绸之路”》。试题以“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时政热点事件为背景构建情境,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为命题主线,重点突出了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实施方式及其主要目标市场,将中俄合作与高中地理的区域认知和工业发展相结合,考查学生对于区域认知和工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素材是试题命制的原料,寻找背景素材是原创试题命制的必经之路。笔者通过研究近年来各省高考试题发现,试题频繁出现以公开发表的地理类科学论文为背景材料命制的学术情境试题,且这类试题的问题创设与论文研究的思路基本大同小异。可见,地理类学术期刊已然成为地理教师原创试题的天然素材,通过检索研究发现,地理试题的学术情境多数来源于以下期刊的论文。见表1。
表1 学术情境来源期刊列表
笔者通过查阅多篇期刊论文,最终确定以2021年第41期《地理科学》刊发的《城市共享汽车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为例》的学术文章作为背景素材,以“共享汽车”为试题的学术情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地理事物的变化进行考查,锻炼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
选定了试题的背景素材后,笔者对本篇论文进行反复研读,发现该论文是研究北京共享汽车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当地政府在应对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变革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共享汽车健康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
因此,通过结合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提取了该论文中的“北京市共享汽车停放站点的共享汽车数量时序变化特征”统计图,创设出图文结合的试题学术情境,并对论文的相关表述进行创编和优化,形成了最终的学术情境,为学生在建构和解决地理问题时提供必备的信息支撑。
依托创设的地理学术情境,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中人文地理的关于交通运输的知识,确定了本题的题型为选择题,遵循由发现问题到探究问题、由表象到实质的认知原理,由简入繁、层层递进地设计了由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要求学生通过解读数据统计图,调动已储备的人文地理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利用逻辑推理、分类对比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终身发展力。
答案和解析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诊断自己对本题作答是否产生偏差的学习工具,答案解析的准确度、完整度将直接影响该试题的质量和学生做题的效度。因此在编制答案解析时,应该做到试题答案解析与学术情境的材料信息、教材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逻辑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的考查,同时也要注意答案解析的编制力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例5】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方式,也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探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够有效助推城市功能的优化布局。图4示意北京市主城区共享汽车停放站点的共享汽车数量时序变化。据此完成1~3题。
图4
1.北京市共享汽车用车率最高的是
( )
A.周一 B.周三
C.周六 D.周日
2.北京市共享汽车的使用在工作日中进入“活跃期”的重要节点大约是
( )
A.8∶00 B.12∶00 C.18∶00 D.22∶00
3.该区域共享汽车的推广,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
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②合理配置空间资源
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④公铁客流大大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C 3.A
【解析】1.据图可知,站点停放的车数量越少,共享汽车使用率就越高。在工作日时,共享汽车站点的共享汽车数量普遍偏高,说明工作日的使用率低,因此排除A,B选项。在休息日,站点周六停放量最低,这说明居民工作日的出行以通勤为主,休息日出行则与娱乐购物等活动相关,因此选C选项。
2.据图可知,工作日北京市主城区共享汽车停放站点的共享汽车数量在12∶00之前基本稳定,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包含北京市居民出行早高峰,居民对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需求较高,对共享汽车需求则较低。在12∶00—18∶00之间,共享汽车停放站点的共享汽车数量开始减少,使用率开始增多,18∶00以后站点的停车数量减少明显最快,特别是周五,故选C选项。
3.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是北京市主城区,共享汽车的使用可以减少汽车数量,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交通设施具有较强的空间属性,对其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定量识别将决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共享汽车的推广会综合该区域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使共享汽车站点的布局更加合理;共享汽车的推广对于无车族来说可以使其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共享汽车的推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公交、地铁等交通出行方式的客流量,但是大大减少说法错误。故选A选项。
命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反复学习、多次模仿、长期沉淀才能够领悟到命题的奥妙。一线教师要想快速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尝试命题是必经之路。本次试题的命制主要以《城市共享汽车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为例》这一学术论文作为背景素材,通过提取论文相关素材,创设试题情境和设置试题问题。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问题的设置虽不具特色,但侧重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学生需要从题目的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明确站点共享汽车总量越多代表着使用率越低。第二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基本功。要求学生在充分解读图文材料后,能够挖掘各折线变化点的意义,由表象看实质,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能力。第三题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试题立意探究共享汽车对北京主城区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在分析共享汽车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后,需进一步分析其可能会对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整个试题的创设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旨在引导学生在面对具体学术情境的地理问题时,能结合地理图文素材,调动所学地理知识,对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判断、分析和推理,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逐步培育学生的终身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