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
(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2022年山东等级考试题解读难度大,学生平均得分低。其非选择题情境内容、考查方式变化大,答案要点设计与情境问题关联度小,很难以模块形式进行归类或强化训练,给高三备考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基于此,笔者从命题要求、命题设计解读非选择题情境问题,以期对高三的复习备考工作提供参考。
非选择题需要用学科语言或符号将情境内容、知识、设问进行关联,能较好体现知识与情境内容的关联,能显性化展现学生各方面的关键能力水平,因此一直是备考工作关注的重点和关键能力培养的突破点。
不少教师感觉2022年山东等级考试题非选择题考查知识内容的联系性差、参考答案与情境材料的关联度不高,属于“偏、难、怪”,背离了命题方向,尤其是16题与19题。审视学生的作答,可以发现其书写内容表述角度单一、表述能力差、知识盲目堆砌等问题突出。
【例1】(2022年山东等级考,16题)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图1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图1
(1)图2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M点风向________,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________。(图2略)
图2
【答案】影响:山脉海拔较高,气流爬开困难,冷空气会向两侧分流。
(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答案】水温较低:近地面风速大;热量交换少;南下冷空气既有降温作用,又可促使冷海水上泛;沿岸寒冷降温。海产丰富: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饵料丰富;受离岸风影响,底层海水上泛,浮游生物多,饵料丰富。
虽然在学校存在异议的声音,但国家考试中心及命题专家均给予了2022年山东等级考试题极高的评价,这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备考思路、备考方向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指导命题的规范性文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各地高考试卷均需全面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情境是高考命题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平台考查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关键能力的测量来评价学科的素养水平。”
高考试题命制主要包括测试内容、具体任务、情境和评价标准四部分内容。测试内容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其中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主题考查部分;具体任务为问题设置,它是联系情境问题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纽带;情境是由图文组成的材料,要求是“给予一定的信息,并隐藏部分信息,形成具有不良结构的试题情境”;评价标准是学生学科素养不同层次水平评价的依据。
因此如何构建复杂情境、如何设计“实际”问题、如何设定评价标准,从而对不同能力层级学生进行区分,是命题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命题的测评从关键能力出发,测评的重点在于关键能力而不是必备知识。因此只关注知识的识记运用、忽视解读情境问题的联系、忽视学生思维活动路径搭建的备考设计需要改进。
区域情境问题相对完整,区域性、整体性强,利于培养和测评学生区域认知的视角与能力,利于综合思维中思维链条的延伸与拓展;同时设问较多、层次性好,利于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和评价。因此非选择题是命题专家对不同层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最佳平台,也是与学生复杂思维活动相匹配的关键能力测试。
【例2】(2022年山东等级考,19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图2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题思路】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如:湿地与粮食安全。该地区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有一定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可以通过提高其他区域的粮食单产与总产、增加本区域畜牧与水产产量等,消除或降低风险。
2022年山东等级考第19题延续了高考命题中开放性问题的命制研究,设问也较好地落实了对不同能力层级学生进行区分的要求。如“措施”,虽然设问没有要求作答,但其体现的是思维结构和思维水平上的差距,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全面地看待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主动探究相关措施。
2022年山东等级考较好地落实命题要求,搭建了复杂情境并进行梯度性设问,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命题要求。如综合性、应用性贯穿试卷;16题绘制风向体现了基础性考查,关注了学科基本方法和技能等必备知识的考查;18题体现了创新性,关注了创新思维的考查,并结合情境创设了评价标准。因此,解读高考试题情境问题背后所承载的情境构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应用、评价层次设计的要求,是我们进行备考转变的重点研究方向。
16题第一小问学生得分较高,基于问题指向地形的影响和知识模板的联系,同时评卷细则要求较低,选择相关角度一点即可。但观察学生的作答仅描写了风速方面,没有从答案所列的其他角度表述。学生作答思维路径基本由“其发现问题关键点”指向“其发现关键材料”,然后与“知识储备”进行单点匹配和简单论证。因此,学生除了在语言表述与答案有非常大的差距,思维路径与正确思维路径(见图4)也有较大差异。
图4
16题第二小问学生作答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多数学生认为冷海水上泛导致的温度差异,这与知识案例“上升补偿流”密切相关。海—气相互作用是新教材增加内容,学生表述较少。一是教师对新教材内容处理方式不当,学习较浅;二是学生没有关注冷气团与表层海水温度的主语要求。从命题角度思考情境问题解答的关联,其要素关联如下:
图5
情境内容由文字和图像组成,若在情境材料的加工过程中未能探究情境材料之间的关联,则难以概括出其背后指向。图像内容主要展示了区域要素(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因素、风向风力、海平面气温)。学生未能关注到地形差异,因此大部分同学未能关注到风向、风速的变化,因此未能就此进行加工。实际上,本题中有众多地理要素可以相互印证,这说明命题专家关注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通过设计情境条件促使学生思维的聚焦。
学生对情境问题的关注度不够、联系度不够、思考度不够,过于依靠知识模板、知识案例经验等问题,与课堂学习、综合训练讲评关联度较大。地理学科是较早开展区域情境命题的学科,但侧重于学科知识的调动与运用。2017年之前,山东等级考情境材料的指向明确,学生通过关键语句或者关键词的提取与知识建立直接联系,即可指向答案。这导致了教师在备考中将其强化,并形成教学观念惯性。如课堂教师指导依据关键词直接建立作答关联,用知识模板的套用替换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命题理念已从“知识立意”转换到“能力立意”再转换到“素养立意”,落实对素养教育的结构、过程和生成的考查要求。因此应重新设计备考模式,从思维路径的创设、高阶思维水平的阶段性提高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应用批判性思维关注情境材料的构成及其作用,如16题纬度、海拔有没有作用?有什么作用?“甲处气压梯度大”有没有作用?有什么作用?深入挖掘信息背后的隐性信息及其联系。应用比较思维关注区域的相对差异性,聚焦要素或表现的差异性,落实非选择题对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通过思维训练与指导,聚焦联系,关注最关键信息,避免知识模板盲目套用。
从情境结构来看,2022年山东等级考的情境为复杂情境,需要较复杂地思考和推理。其情境关键信息增多,关键信息的联系增强。应强化信息间联系的思维路径展示与培养,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关注要素性的知识模板升级提升。如16题情境内容由“冷空气对区域产生影响”“冷空气南下”“图像标题区域风场和海平面分布”三部分组成。但若能将前两部分信息进行整合归纳,能发现文字信息展示的关键信息是“冷空气南下对区域影响”。 结合情境问题,从必备知识分类角度看,主要考查的冷空气运动的过程和冷空气运动的结果,未考查冷空气运动的成因。情境问题直指冷空气的运动过程,冷空气的运动过程要细致分析。
目前有许多学生喜欢摘录材料。找到材料的要素信息仅是第一步,还需要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学科性表述。因此学生应多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对区域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空间联系、时空演变等方面对设问进行分析,建构特征类、过程类、联系类分析和作答的思维模式,明确各类表述叙述语言表达的要素要求,从地理过程或者逻辑关系确定语句排列。
1.在三轮复习的基础上压缩二轮复习时间,增加新的一轮复习,重点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阶段性提升。
2.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关注学生相互评价展示。
3.精选习题。关注各地高考创新题的学习与练习,摒弃弱情境问题。